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二十八/二十九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文献资料 > 中国教育年鉴 > 中国教育年鉴2004 > 各地教育情况
北京市教育
2006-01-04    

字体大小:

概 况

[基本情况]

2003年各级各类学校校数、教职工、专任教师情况

 

学校数(所)

教职工数(人)

专任教师(人)

一、高等教育

 

(一)研究生培养机构(不计校数)

164

 

 

1、普通高校

46

 

 

2、科研机构

118

 

 

(二)普通高等学校

73

103220

38007

1、本科院校

56

97063

34988

2、专科院校

17

5199

2468

其中:职业技术学院

16

5103

2429

3、分校、大专班(点)(不计校数)

 

958

551

(三)成人高等学校

33

9393

3841

(四)民办的其他高等教育机构

72

8905

3440

1、学历文凭考试机构

32

6050

2264

2、非学历文凭考试机构

40

2855

1176

二、中等教育

 

 

 

(一)高中阶段教育

506

96949

28159

1、高中

329

76484

17179

普通高中

329

76484

17179

成人高中

 

 

 

2、中等职业教育

177

20465

10980

普通中等专业学校

63

8001

3775

成人中等专业学校

17

1008

414

职业高中

97

11244

6634

技工学校

 

 

 

其他机构(教学点)(不计校数)

6

212

157

(二)初中阶段教育

 

 

 

1、普通初中

434

 

34269

2、职业初中

2

 

 

3、成人初中

 

 

 

三、初等教育

 

 

 

(一)普通小学

1652

63174

49843

(二)成人小学

 

 

 

其中:扫盲班

 

 

 

四、工读学校

6

419

220

五、特殊教育

25

929

667

六、学前教育

1430

26324

13056

注:1.普通高中教职工数包含普通初中教职工数;
2.成人高等学校教职工数和专任教师数为2002年数据。

2003年各级各类学历教育学生情况

 

毕业生数(人)

招生数(人)

在校生数(人)

一、高等教育

(一)研究生

21917

45970

116522

(二)普通本专科

82828

141790

454480

(三)成人本专科

78235

 

359644

(四)其他各类高等学历教育

 

 

 

1、在职人员攻读博士、硕士学位

 

8345

23531

2、网络本专科生

1959

53199

133660

3、学历文凭考试

13725

31189

71182

 

 

 

二、中等教育

 

 

 

(一)高中阶段教育

114466

159831

467940

1、 高中

56601

94894

250959

普通高中

56601

94894

250959

成人高中

 

 

 

2、中等职业教育

57865

64937

216981

普通中专

29248

35271

116725

成人中专

5356

3720

15994

职业高中

23261

25946

84262

技工学校

 

 

 

(二)初中阶段教育

 

 

 

1、普通初中

177606

123666

453446

2、职业初中

5

1

11

3、成人初中

 

 

 

 

 

 

 

三、初等教育

 

 

 

(一)普通小学

123580

82631

546530

(二)成人小学

 

 

 

其中:扫盲班

 

 

 

 

 

 

 

四、工读学校

683

493

832

五、特殊教育

1007

647

6177

六、学前教育

76879

86465

199390

注:1.成人本专科毕业生、在校生数为2002年数据;
   2.其他各类高等教育学生数未包含成人高校举办的各类高等教育学生数。

2003年各级各类非学历教育学生情况

 

(结)业生数(人)

招生数(人)

在校生数(人)

一、高等教育

343112

297343

389195

(一)研究生课程进修班

18390

12528

29445

(二)自考助学班

23362

38855

144674

(三)普通预科生

384

525

565

(四)证书教育

19202

18933

26784

(五)岗位培训

146489

129278

112223

(六)进修及培训

135285

97224

75504

 

 

 

 

二、中等教育

2790642

 

1842645

(一)中等职业教育

65612

 

45357

(二)职业技术培训机构

2725030

 

1797288

注:高等教育非学历教育学生数未包含成人高校举办的非学历教育学生数。

2003年各级民办教育基本情况

 

学校数(所)

毕业生数(人)

招生数(人)

在校生数(人)

教职工数(人)

专任教师(人)

一、民办高等教育 

 

 

 

 

 

 

(一)普通高校

7

3339

10597

20931

2835

1543

(二)成人高校

 

 

 

 

 

 

(三)民办的其他高等教育机构

72

133657

114269

244286

8905

3440

 

 

 

 

 

 

 

二、民办中等教育机构

 

 

 

 

 

 

(一)高中阶段教育

 

 

 

 

 

 

其中:民办普通高中

66

2602

8148

18349

3169

1924

民办中等职业教育

19

1504

1251

4344

989

528

(二)初中阶段教育

 

 

 

 

 

 

其中:民办普通初中

15

3791

4572

15533

 

 

民办职业初中

2

5

1

11

 

 

 

 

 

 

 

 

 

三、民办普通小学

10

777

845

4750

797

540

四、民办幼儿园

218

6358

9118

21808

4341

2134

注:民办普通高中教职工数包含民办普通初中教职工数。

  2003年,北京市教育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不断满足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各类人才的需求,稳步扩大规模,努力办让人民满意的教育。首先,积极扩大普通高中特别是优质高中招生规模。2003年全市初中毕业生人数为历史最高峰,共计177606人,升学率达到99.66%,基本实现“学者有其校”的目标。第二,努力满足社会对高等教育的求学需要。在高中毕业生连年增加的情况下,全市普通高考升学率已连续4年保持在70%以上,2003年为74.3%,录取60359人。第三,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大力开展岗位培训、继续教育及社会文化生活教育。此外,10个远郊区县和城八区“低保”家庭共20万名中小学生享受免交杂费和教科书费政策,流动人口中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也得到政策保证。

  [全力抗击“非典”] 2003年春季,一场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打乱了教育系统正常运转秩序,首都教育系统因其人员密集、流动性大、接触面广等特点,成为全市抗击“非典”斗争的主战场之一。自3月21日北京教育系统出现第一例学生“非典”病例到4月22日达到当日新增病例40例的高峰,北京市教委和北京市教育工委的领导带领北京市教育系统的广大干部,按照市防治“非典”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及时、慎重研究、周密部署和调整了有关工作,切实保护了广大师生的健康和安全,努力把“非典”造成的影响减至最小。其中一些工作在全国起到了示范作用,如中小学停止集中授课、高校实行“教师不停教、学生不停学、师生不离京(不离校)”以及校园封闭式管理等,最大限度地避免和减少校内人员的聚集,防止疫情传播。中小学开设了“空中课堂”,播出电视教学节目1115节,广播教学节目3450分钟,230位优秀教师参与了电视、广播授课,2000所名教研员参加备课、教研、监听工作,收视率列各频道之首。同时进行的网上答疑和电话辅导,共有16个学科的教师参与网上答疑,网上点击6.7亿次,在线答疑630万道题。高校采用小班上课、网上授课、电话指导、学生自学等方式开展教学活动。“非典”防治期间,北京市果断开辟了首都高校大兴医学观察基地,加强对打工子弟学校防控工作的指导和监督,周密做好高校离校学生返校和毕业生离校、中小学生返校复课期间的防疫,利用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开展“网上双选周”活动等项工作,采取一系列措施确保高考、中考的安全顺利进行。

  经过北京市教育系统广大干部师生的共同努力,全市4607所学校中,4362所学校未发生疫情,无疫情学校达到94.68%,为全市抗击“非典”斗争取得阶段性重大胜利作出了突出贡献。同时,为落实市领导“举一反三”的指示,在总结防控“非典”工作中行之有效的经验和做法的基础上,规范了高校发热筛选门诊,出台了《北京市教育系统预防与控制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应急预案》,将“非典”防控工作纳入了法制化、科学化和规范化的轨道,构建了预防为主的长效管理与应急处理机制。

  [教育执法检查] 北京市教育执法检查围绕教育经费“三个增长”、“一个提高”,落实普通教育公用经费新定额标准,加快农村基础教育发展进行。市政府有关部门对所属企业依法提取和使用职教经费管理等情况重点进行了检查。共检查了崇文、丰台、房山、怀柔、大兴、通州6个区和新燕莎集团公司、城建集团总公司、京城机电控股有限责任公司3个总公司(集团)。市人大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及部分人大代表参加了检查工作。通过检查,增强了各级领导和有关人员的执法意识,进一步明确了执法责任,促进了有关教育问题的解决。从检查结果看,教育经费能依法落实;普通教育公用经费新定额标准按计划实施;农村教育得到加强,办学条件明显改善;职工教育经费拨付和使用落实较好。

  [教育督导评价] 北京市积极探索规范性与发展性相结合的督导评价新模式,重点研究和探索了区县政府、教委、学校三个层面如何发挥优势,自主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完成了对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工作情况的重点督导检查。9月,对朝阳、海淀、丰台、石景山、昌平、大兴6个区政府创造条件保障流动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工作及加强对社会力量举办的流动儿童少年学校的管理情况进行了重点抽查。结果显示:区县政府贯彻落实市有关规定,制定工作方案,采取以公办中小学接收为主,基本解决了在京流动人口中适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问题;进入公办中小学借读的流动儿童少年受到了与北京市儿童少年相同的良好教育;通过整顿,一批规模小、生源少、房屋极为破旧、安全隐患严重的流动儿童少年学校被撤消,有效维护了流动儿童少年的生命与健康。7月至10月,市督导室对东城、西城、丰台、朝阳、石景山、通州、顺义7个区发展职教的规划,用于职教财政性经费逐步增长的情况进行了督导检查。完成了中等职业学校合格评估工作。

  [治理教育乱收费] 上半年,北京市就教育收费问题进行了四次较大规模的调研活动。7月下旬,召开北京市中小学治理教育乱收费工作交流会。成立了由市教委、市纠风办、市监察局、市物价局、市财政局、市审计局、市新闻出版局7个委办局组成的北京市治理教育乱收费联席会议及其办公室。公布了市、区两级专项治理举报电话,根据群众举报随时对有关学校进行检查,做到有报必查,违规必究。全面清理教育收费项目,取消、合并教育收费项目44项,其中明细项目71项,治理后保留执行教育收费项目27项,其中明细项目144项。2003年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共接受捐资助学款20060.49万元,同比下降17182.39万元;收取共建费17017.81万元,同比下降1966.47万元。2003年秋季开学,全市各中小学校按照《北京市中小学统一收费项目、标准卡》的规定进行收费,并按照规定进行了收费公示。乱收费、不规范收费等问题得到了有效控制。认真落实公办高中择校生“三限”政策,严格执行北京市确定的“三限”标准,要求区县和学校实行“三公示一报告”制度(学校向社会公示接收“择校生”比例、最低分数线和收费标准,向上级主管部门、纪检监察部门报告择校生名单、人数、分数、钱数和相关资料)。全市共招收择校生13256人,共收取择校费26801.80万元,平均每生为2万元。认真执行教育收费公示制度,所有中小学均实行了收费公示制度,建立了收费公示栏,逐步建立和完善了与收费公示制度和校务公开制度相配套的“收费公示备案”制度。坚持标本兼治,注重从源头上探索治理教育乱收费的有效途径。

  [招生监察工作] 市教委组成普通高校招生录取工作联合督查组,印发了《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2003年普通高校招生录取期间开展督查工作的通知》,联合督查组先后赴北京市高校录取工作现场和北京科技大学等19所大学的录取现场开展了督查工作,特别注意做好定向、自主选拔、体育艺术特长生等特殊类型招生监察工作。经查,未发现违纪违规问题。在京各艺术院校高度重视招生监察工作,做到组织落实,制度规范,纪律严明,抓住关键环节,确保招生工作公平、公正。

  [教师队伍建设] 市教委根据各级各类学校在主办单位和专业设置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对不同类型学校教师继续教育工作提出了不同的管理模式,理顺了教师继续教育的管理体制,完成了基础教育学科指导组和中等职业学校学科指导组、专业研修中心组的组建;分别制定并印发了幼儿园和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继续教育的管理办法、考核办法、公共必修课培训意见、组建学科指导组等九个配套文件,并召开了幼儿园教师继续教育工作会议。继续实施“特级教师行动计划”,坚持开办“星期六特级教师课堂”,充分发挥“特级教师工作室”的作用。加强骨干教师队伍建设,规范对骨干教师的选拔与管理,印发了《北京市幼儿园、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学科教学带头人、骨干教师选拔和管理暂行办法》。

  同时,北京市教委完成了对中小学教师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评审现状调研,并在广泛听取区县教委意见的基础上,与市人事局共同研究,提出了调整意见。下放评审权,由各区县组建中学教师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委员会和学科评议组,负责完成本地区主要学科申报中学高级教师人员的评审工作。11月底,完成市级评审工作,各区县评审工作整体进展顺利。

  [毕业生就业工作] 2003年,北京地区共有各类毕业生112157人,毕业生总数比上年净增23355人,增幅达26.5%。北京市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方针政策,人事、教育、公安等有关部门以及各高校团结协作,较好地完成了北京地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任务。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基本与上年持平。截止到9月底,毕业生的全员初次就业率为86.88%(2002年7月为85.31%),研究生94.08%(2002年94.35%),本科生85.06%(2002年84.67%),专科生84.63%(2002年87.39%),高职生62.04%(2002年53%),基本与上年持平。此外,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转发了《市委组织部、市人事局、市农委、市教委关于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工作,加快郊区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的通知,鼓励和引导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建功立业,有1200余名毕业生与农村基层单位签订了协议。积极采取灵活多样的供需见面方式,并简化相关手续。鼓励用人单位挖掘潜力,多接收毕业生;不得以“非典”为借口,拒收或少收毕业生,并取消“试工”行为。改变传统的集中办理就业手续的办法,变集中办理为分散办理;变面对面办公为通过网络传输数据进行审核的办法,变时段性工作为按学校要求延长办理时间的办法,受到毕业生、学校及社会的广泛好评。年内,市教委规范以学校为主的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同时,举办了五场分专业(电子信息类、财经政法类、建筑类、师范类、高职类)的大型社会招聘会,近10万人次参加,特别是为高职生举办了专场招聘会,受到了普遍欢迎。投资兴建了北京大学生就业之家,作为常年为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提供服务的固定场所,占地2000多平米,于10月15日正式启动。对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进行升级改版,为毕业生择业、用人单位选人构筑了交互平台,网站点击率不断提高,每天近50万人次。举办北京地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人员培训班,共有86个单位的校、系两级干部近200人参加,为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奠定了基础。

撰稿 王东江 任 彧

基 础 教 育

  [综述] 2003年,北京市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精神,继续完善“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政策倾斜和经费投入。2003年市教育费附加用于远郊区县基础教育的补助经费达到2.5亿元。市政府将“农村中小学全部取消明火取暖”和“为农村完小配备100个网络计算机教室”列为60件实事内容。按照适度超前、相对集中、服务群众、均衡发展的原则,全年撤并规模小、效益低的中小学216所。支持城八区继续改造60所办学困难学校,通过撤销、合并、改建、异地新建等多种方式,使义务教育阶段学校逐步做到规模办学,优质教育资源得到扩充。普通高中优质教育资源继续扩大。2003年普通高中招生达到9.4万人,占初中毕业生总数的52%。全市26所被认定的示范性高中招生规模占普通高中招生总数的1/4,进一步满足了人民群众接受优质教育的需求。

  以课程改革为突破口,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继续推进课程教材改革实验,18个区县的600多所小学一至三年级的学生参加实验;初中在海淀、宣武、延庆3区县的百余所学校开展实验。参加实验的学生近17万人。实验教材覆盖实验各年级、各学科。在推广实验的同时,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不断提升教师教育素养,研究探索教学质量监控评价办法,初步制定出义务教育教学质量监控评价体系,打破学业考试单一监控评价的传统做法,从学科教学过程、校本教研、教学视导、学生学业成绩水平和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五个方面实施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继续开展走进学校素质教育系列展示活动。到2003年,共走进13所学校,5000多人次参加观摩。

  2003年,市财政投入1755万元,为6个远郊区县的农村完小配备了100个网络计算机教室。同时采取企业垫资,市、区县共同分担的机制,为远郊区县205所完小建设计算机教室。年内,全市启动建设中小学校园网557个,其中为远郊区县中小学建设415个。至此,完成1400所学校,占总任务的2/3;学生计算机配备共12万多台,基本达到10人一台;农村地区所有中学和中心小学基本实现校校通,全市完小以上学校全部开设计算机必修课,提前两年完成了教育部提出的开课任务。

  关注弱势群体教育。市、区县投入900余万元,对具有北京市户口,处于最低生活保障线以下的农村贫困家庭、城市“低保”家庭及在特殊教育学校就读的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共3.1万人免收教科书费;免收1016名特教学校住宿生的住宿费,并为每人每月提供100元伙食补助。对农村和城市低保家庭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实行免交杂费。从2002年秋季开学起,10个远郊区县和城市低保家庭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交杂费,2003年度市财政按免交杂费总额的50%给予补助。2003年免交杂费的有享受城市低保家庭的学生10926人,10个远郊区县学生595171人,安排市级补助资金4590万元。设立高中学生宏志奖学金,投入125万元,使2500名贫困家庭的品学兼优学生继续深造。坚持区县管理为主,公办学校解决为主的原则,解决流动人口子女就学问题,公办学校接受借读生近18万人,占流动子女总数的78%,比上年净增4万人,增长13%。新批准了8所打工人员子弟学校,纳入社会力量办学管理。

  2003年,北京市小学占地面积1728公顷,校舍建筑面积504.9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51.1亿元,其中仪器设备资产7.15亿元。初中、高中占地面积2388公顷,校舍建筑面积861.25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75.31亿元,其中仪器设备资产8.04亿元。

  [教育教学创新] 加大教育创新力度,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继续进行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小学滚动实验到三年级,参加实验的学生达13万多人,初中实验扩大到宣武、海淀、延庆3个区县,参加实验的学生达3万多人。明确北京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思路和工作任务,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将继续按照国家颁布的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在吸收实验经验的基础上稳步推进。 组织教研改革与创新研讨活动,邀请兄弟省市同行百余人参加研讨,建立校本教研制度,在课程改革实验样本学校开展实践,深化教学改革。继续组织“走进学校”北京市中小学素质教育系列展示活动,走进人大附中、实验二小、房山区良乡二小和崇文区光明小学4所学校。开展第二届北京市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的评选活动,申报项目达300余项。组织首届中小学英语教与学展示会,近万名师生参与,推动了中小学英语教育改革。

  [规范中小学管理行为] 12月16日,市教委和市政府教育督导室联合发出《关于进一步规范中小学管理行为的通知》,提出进一步规范学校管理行为的几点意见:一是要严格控制中小学班额,中学每班不得超过50人、小学每班不得超过45人。二是要严格执行现行课程标准和教学计划,开齐课程、开足课时,任何学校不得随意调整和增减国家规定的课程和教学计划,要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时间。严格禁止学校或教师个人利用节假日给学生集体补课或上新课,更不得以补课为由自定标准收费。三是要严格管理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竞赛活动,各区县教育部门和学校不得统一组织学生参加未经市教委批准的学科竞赛活动,严禁将社会力量举办的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科竞赛成绩与学生的升学挂钩。四是要严格控制义务教育阶段考试的科目和次数,继续探索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途径和办法,实行义务教育教学质量监控年报制度。

  [中考中招工作] 2003年全市共有185304名考生报名参加中考,其中有升学资格的考生为180621人,借考考生为4683人。有升学资格的考生中第一志愿报考普通高中有133662人,占升学总人数的74%;第一志愿报考职技类学校有42466人,占升学总人数的23.5%,另有少量考生未填报志愿。由于“非典”疫情的影响,全市中考考试科目调整为语文、数学、外语三科。除西城区外语科目、海淀区语文、数学、外语科目、顺义区语文科目由本区县自主命题外,其它区县均使用市考试院统一命制的中考试题。加强试卷的保密工作,认真抓好考风考纪建设,维护考试的统一性和公平性,保证了考试工作平稳顺利进行。截止到9月18日,全市提前招生录取考生17150人,统一招生录取考生137786人,补录录取考生9340人(其中二次流动考生3372人)。另外,公立普通高中在完成招生计划后,按招生计划10%左右的幅度进行了扩招。

  [示范高中建设] 2003年,市教委认定北京市第二中学等12所学校为北京市示范性普通高中。市教委要求各区县教委要认真总结和推广示范高中的先进办学经验,继续对这些学校加强指导和管理,使其更充分地发挥示范和基地作用。要求全市各普通中学努力学习示范高中的教育教学改革经验,不断深化教育改革,提高办学水平。各示范高中要不断推进教育创新,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使办学特色更加鲜明,为实现首都教育现代化作出更大贡献。11月20日~30日,组织专家对北京市示范高中进行评估验收,北京五中等20所学校参加了评估。评估专家组普遍认为北京市在示范高中建设过程中,突出了“三重”,即“重软件建设、重办出学校特色、重在地区及周边学校的示范和幅射作用”,为学校发展奠定了基础。

  [改善办学条件] 市教委启动半山区及农村平原地区百所办学条件困难校改造工程,计划到2004年底,完成对10个远郊区县半山区和农村平原地区113所办学条件困难中小学的改造。2003年,市、区县两级共投入专项经费1.55亿元,完成了66所困难校的改造,占困难校总校数的58.4%。年内,市教委在为6个远郊区县的农村完小配备了100个NC计算机教室的基础上,暑期又支持平谷、怀柔、房山、大兴、通州5个远郊区县205所完小的计算机房建设。市、区县投入4600万元,为413所农村中小学改造供暖建筑面积58万平方米,彻底解决了农村学生冬季取暖可能出现的煤气中毒等安全隐患。对城八区普通中学进行调研,经研究决定,从2003年起用两年的时间,通过撤销、合并、改造等方式,加大投入、调整并完善相关政策,完成60所办学困难学校的改造任务。

  [教育信息化建设] 北京市召开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年度工作会议,进一步总结信息化工作和“空中课堂”活动经验,明确下一阶段信息化建设任务。制定印发教育信息资源建设、信息技术与学课教学整合等规范性文件。组织第四届中小学电脑作品评选活动。完成123个网络计算机教室和205个计算机教室的建设工作,建设557个校园网。截至年底,有校园网的学校达1400所。全市完小以上中小学全部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提前两年达到教育部要求。召开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研讨会,加快信息化在教学中应用。利用现代网络技术手段开展教研,在全国率先实现教师网上备课和教学研究活动,指导郊区青年教师提高教学水平。

  [学前教育] 北京市学前教育工作贯彻落实教育部颁发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和《北京市学前教育条例》,坚持依法治教,积极推进改革,全面提高质量。5月中旬,开设了学前空中课堂,包括在线指导、电话咨询、电台广播“亲情港湾”专题节目。印发了《北京市“十五”时期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督导评价细则》,并于11月中旬对西城区和门头沟区的学前教育工作进行督导检查。对区县幼教管理干部、部分园长和骨干教师进行培训,共3000人次。加强规范化管理,推进园所质量提高,开展了第三批北京市示范幼儿园评审工作,对区县推荐的9所幼儿园逐一进行评审认定。印发了《关于加强民办幼儿园管理的通知》,从9月起建立对民办幼儿园质量评估监督制度。对海淀、朝阳等10个区县验收上报的34所一级和一类幼儿园进行了审核,并完成了对全市各类园所“级、类证书”换发工作。2003年,全市新增一级幼儿园7所,一类幼儿园16所,一级一类幼儿园11所,全市一级和一类幼儿园已达到 287 所。为满足群众对学前教育高质量、多样化的需求,重点筹建30所社区早期教育示范基地,并已对社区0~3岁儿童开展了各项早期教育活动。

  [特殊教育] 2003年,全市残疾儿童九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97.5%。特殊教育学校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为96%。上半年起,市教委对石景山、通州、顺义3个区的特殊教育事业“十五”时期发展规划执行情况进行了检查,检查的范围包括特殊教育学校、开展随班就读工作的中小学。 9月24日,历时半年的“北京市特殊教育教具展”活动结束。此次活动展出了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制作的电子课件、光盘、录像带、投影片、模型、图片等各类教具近千件。年内,市教委安排400万元特教经费,用于4个区县改扩建培智学校,13个区县建立资源教室、支持残疾学生随班就读和西城区建立北京首家孤独症研究中心。

  [民族教育] 北京市有民族中学8所(包括潞河中学新疆高中班),民族职高2所、民族中专1所,民族小学39所,九年一贯制学校1 所,在校生18000人。民族幼儿园9所,在园幼儿1321人。全市民族中学主要集中在东城、宣武、朝阳、海淀 、通州、怀柔、延庆。39 所民族小学主要集中在朝阳、房山、通州、怀柔、密云、大兴。民族学校的学生总数由2000年的2.4万人减至2003年的1.8万人,民族小学由43所减至39所,民族幼儿园由31所减为9所。

撰稿 乔树平 任 彧

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

  [综述] 2003年,北京职业与成人教育以首都率先建成学习型城市为目标,全面推动社区教育、企业教育和农村成人教育的发展。

  北京市成人教育2003年工作重点是深入实施成人教育培训工程,把发展社区教育、企业教育以及农村教育与在全市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建立终身学习制度结合起来;与提高市民的整体素质,增强首都城市的综合竞争力结合起来。全年成人教育培训总人次为797.3万人次。

  北京职业教育工作内涵发展的格局已基本形成。中职学校已由三年前的523所调整到180所(不含劳动局所管技工学校),调整幅度高达66%。在校生规模已由校均470人增加到1300人,增加了1.7倍;办学效益有了较大的提高。与此同时,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总规模持续增长,校均招生人数已由115人增加到510人,增加了3.4倍;从2000年以来,基本保持了职普比例为1:1的格局。在调整中,作为中职校的骨干──30所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的办学实力得到极大的加强;校均占地面积已达到6.8万平方米,校均建筑面积已达到4.1万平方米。校均实验实习设备总值翻了一番以上,达到
1299万元,校均在校生规模达到2900人。这期间作为中等职业教育的龙头──北京商贸学校、北京昌平职业学校等9所达到全国一流水平的现代化标志学校已初步建成。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职教园区正在加紧建设中。实施10个现代化标志专业,50个重点特色专业建设工程。新认定重点特色专业7个,使重点特色专业总数达到44个。中等职业学校的专业建设初步形成了10个现代化标志专业,50个市级重点特色专业以及150个区级和校骨干专业的梯次建设格局。

  北京市中职毕业生就业情况良好,在市场需求持续上升的情况下,就业率达到97%以上。部分紧缺专业如数控加工、电子信息、分析与检测、生物制药、汽车制造与维修、金融、旅游与饭店服务、西餐烹饪等专业毕业生供不应求,就业率达到100%。

  2003年,北京职业高中占地面积396公顷,校舍建筑面积120.27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8.97亿元,其中教学、实习仪器设备资产2.6亿元。中等专业学校产权占地面积242公顷,校舍建筑面积126.1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12亿元,其中教学、实习仪器设备资产3.4亿元。

  [职业学校布局结构调整] 继续落实市政府转发的《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中等职业学校结构布局调整的意见》,推动行业、部门和区县继续全面落实调整方案。全面推动了10所现代化标志学校的建设。加快了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职教园区的建设,近10万平方米建设项目的主体结构全部封顶。按照教育部印发的中等职业学校设置基本条件,对现有不达标的中等职业学校进行整顿规范。新评国家级示范校5所,省部级示范校3所。对原有25所国家级示范校进行了复评。

  [教育教学改革] 北京职业教育进一步推广了学分制及弹性学制的教学制度改革,满足了学生分阶段完成学业及自主学习、多元化发展和终身学习的需求。特别是在成人中等职业教育中,进行了用学分银行的形式,将技能培训项目与学历教育有机结合起来的尝试,使成人学生在自主的时间和环境中,取得中等学历教育毕业证书。

  [专业建设] 继续按照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劳动力市场需求,加快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调整步伐,在改造一些传统专业的同时,优先发展市场急需的电子信息、生物工程和新医药、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环保与资源综合利用等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所需要的新专业。经专家审核,全市中等职业学校新增设了计算机软件、电子与信息技术、通信技术、生物制药、外贸通关事务、物流管理、生态环境保护等专业。继续加强中等职业教育重点、骨干专业建设,完成了8个骨干特色专业评估。完成了全市7个重点实验实训基地的论证工作。指导各有关中等职业学校面向21世纪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项目计划的实施,特别是促进中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和国际标准接轨,建立具有中国特色、首都特点的中等职业教育模式。召开课程体系整体改革试点学校交流会,组织专家指导学校通过引进国外先进的教育模式,进行教学模式创新。继续推广学分制等弹性学习制度的改革,召开了试点学校座谈会。

  [非学历短期培训] 北京市大力开展非学历短期培训,培养了一大批中、高级技术工人。年内,全市中等职业学校共开展短期培训18.4万人次。与此同时,各中等职业学校利用已建立的数控加工、电工、焊接、汽车维修、办公设备维修、空调制冷维修、烹饪、推销、导游等相应工种和专业的考试鉴定中心,为社会开展大量的技能培训,培养了急需的中、高级技术工人及专业人员。

  [信息化建设] 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进一步加强,2003年开发了多项“北京职成教信息网”网上办公系统,网上远程教育系统已初步运行。全市国家级和省部级重点校校园网建设已基本完成,计算机和多媒体教学设备以及网络设备进一步改善,其中国家级重点校学生和计算机之比已达到8:1。多数学校已在各科教师中普及了现代教育技术,鼓励教师运用直观、形象的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同时,各校还积极开发了一批模拟仿真系统,推动了教学手段的现代化。

  [重点职业学校建设] 落实全市职教工作会议精神,2003年投入8000万元支持区县重点职业教育建设,力争经过市区两级的努力,到“十五”末期,达到每个区县重点建设好一至两所重点职业学校。为达到这一目标,市级补助经费采用两种方式,除安排设施改造、设备补充更新7000万元外,区县也采用贷款方式解决急需建设资金,市级另安排项目贷款贴息2000万元。2003年下达1000万元。

  [社区教育] 北京市社区教育全面发展。2003年,全市8个城区均建有社区学院,200多个街道、镇都成立了社区教育中心(社区学校),居委会普遍建立了社区学校的办学点或市民学校,形成了社区教育网络。全市开展各种社区教育的总规模超过历年。社区教育开设的课程包括思想道德、时事形势、政策法规、科学技术、读书指导、家政服务等数十项内容。全市多数区县都建立了社区教育领导机构,形成了市、区、街道三级社区教育管理体系。市教委2003年安排500万元专项资金投入社区教育中,全市区县一级财政社区教育专项拨款(属教育经费以外)年内增加了700万元以上。2003年市教委组织专家在全市共评选出西城月坛街道社区教育中心等15个示范性社区教育中心。各类教育资源开放力度进一步加大,西城、海淀、崇文、宣武等区80%以上的中、小学和职业学校均以不同形式向社区开放。2003年,市教委组织专家经过评估又认定了崇文区为创建学习型社区先进区。西城、海淀、崇文、石景山及顺义等区也积极在本区范围内开展创建学习型社区、学习型小区及学习型家庭以及各种学习型组织的评选活动。

  [企业教育] 北京市企业教育2003年又有新的发展。以提高各行业、企业职工整体素质为重点,以改善知识结构、增强创新能力、提高企业竞争力为目标,建设一支不仅在数量上而且在质量上适应经济全球化和高新技术发展的人才队伍,为北京的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提供新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创建学习型企业已成全市工业、商业、建设等系统的新的管理理念。市教委适时加强了对企业教育的指导,指导企业在深化改革中建立现代企业教育制度,发展企业教育,加快企业人力资源开发,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技术创新能力。总结推广了西单商场有限责任公司、首钢总公司等一批先进企业在确立企业教育新理念,重点培训和全员培训相结合,把培养高素质人才队伍作为企业的“第一道工序”,建立企业教育新的运行机制和保障制度等先进经验;特别是这些企业在建立与企业知识管理系统相适应的学习体系与制度,实现企业员工与企业的共同发展目标,从而不断提高企业组织的创新和管理创新的成功经验。并组织专家开展了第三批“发展企业教育,创建学习型企业先进单位”的评估活动。共评出北京同仁堂集团、住总公司以及燕京啤酒集团等先进企业13个。与此同时,全市各主要待业企业在加强在职人员的培训,加速培养急需的技能型人才,严格劳动准入制度,积极推进职业资格证书培训,加强职工教育的投入,全面提高职工素质等多个方面都取得了新的进展。

  [农业现代化培训工程] 大力实施农业现代化培训工程。2003年,把加快农业的产业化和现代化以及推进农村城市化作为教育培训的重点。以开发农业科技示范项目为纽带,加大农科教结合的力度。积极开展了重点科技推广项目培训。继续推广在实践中形成的“实施一个项目,培训一批人才,搞活一个产业,致富一方农民”的经验,大力推广了科教兴村和科教兴乡镇的典型。进一步拓展农村远程教育功能。遍布郊区平原和山区的远程教育站点已达210多个,远程教育设施有了新改善。全市重点建设的顺义、大兴、平谷、怀柔4个农村远程教育基地已初具规模,并已有效地发挥了龙头和示范作用。农村远程教育的内容涉及农村种植养殖实用技术、科技知识普及、文明健康生活、民主法治管理等多个方面。进一步加强了乡镇、村两级成人学校建设。郊区各区县还充分利用乡镇中、小学布局调整的机遇,充实调整成人教育资源。2003年仅朝阳、大兴、顺义等区就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14000人次,并全部实现了再就业。

  [对外交流合作] 北京市中等职业学校合作项目2003年已达30多个,与英国、德国、澳大利亚、新加坡、美国、瑞士等多个国家建立了合作关系。合作方式主要有引进国外职业教育课程,引进国外职业资格证书,引进国外教育模式,合作办学学生在国内外分段学习等。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首都特点的“综合性,应用性,模块化”的三种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即:2+X多元混合模式,核心能力与研究性学习模式,主轴并行模式等。在推进国际交流的同时,北京市电子工业学校还率先将电子设备维修课程输出到新加坡,创造了中国职业学校课程向发达国家输出的先例。

撰稿 吴晓川 任 彧

高 等 教 育

  [综述] 2003年,北京高等教育发挥首都教育资源优势,提升整体水平。高等学校共建工作取得新的进展。4月,市教委发布通告,112所民办高等学校及中外合作举办的高等教育机构年度审核合格。5月25日,市教委印发《关于高等学校现代远程教育校外学习中心管理实施意见的通知》,对62所在京现代远程教育校外学习中心开展检查和验收,年内 ,批准25所高等学校网络教育44个校外学习中心在京办学。

  深化以专业、课程建设为核心的教育教学改革。对市属市管高校普通高考招生专业、成人高考招生专业进行了核定;同时组织民办高等学校学历文凭考试新开专业论证,在专家评议的基础上,增设了物流管理、武术、生物技术3个高等教育学历文凭考试专业。对评估合格的民办高校,经各校报专业教学计划备案表,审核各校开设学历文凭考试专业的名单,原则上每校不超过5个专业。

  2003年,北京市组织高校进行年度教育质量分析,并整理有关高等教育质量方面的数据与文献,编辑出版《北京高等教育质量报告》(2002)。11月10日,召开北京高等教育质量年报工作研讨会,布置编写2003年度《北京高等教育质量报告》,组织专家制定进行教学质量调研的方案,开展教学质量调研。

  北京高校科学研究和科技成果转化取得新进展。北京地区高校中已经形成了以国家重点实验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为代表的一批科技创新基地。推进大学科技园建设和高校知识产权管理和专利申请工作,推进高校与北京新兴产业合作。北京市举办了第十一届北京高校科研成果展洽会,市教委组织并资助北京近30余所高校参加了北京国际科技博览会。

  市属市管高校校园网和信息建设进一步加快,全部市属市管高校基本建成了功能较为完善、设备比较先进的校园网。市属市管高校校园网信息点数达到55169个,联网计算机台数达到43490台。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得到进一步发展。北京地区新增博士单位2个,硕士单位4个,已有90%本科层次的市属市管高校可以培养研究生。北京市通过对高校国家级重点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分层次建设,平均每个学科每年投入50万元的建设经费,学科建设成效初步显现。在69个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中,有1个学科被批准增列为一级学科学位授予权、11个学科被批准增列为博士学位授权点、6个学科被批准增列为硕士学位授权点,占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总数的26%。

  2003年,北京市普通高等学校占地面积3336公顷,校舍建筑面积2130.96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316.34亿元,其中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85.72亿元。其中,北京市属市管普通高校41所;当年普通高校毕业生30859人,招生54688人,在校生172671人;教职工26715人,专任教师11628人;占地面积884公顷,校舍建筑面积566.56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71.97亿元,其中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17.19亿元。

  2003年北京市招收研究生的普通高等学校中有博士学位授予单位33个,硕士学位授予单位48个;博士、硕士授权一级学科168个(共覆盖796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78个,硕士学位授权点941个。其中市属市管普通高校中有17所学校具有招收研究生资格,当年研究生毕业生1605人,招生3988人,在校生9157人。北京市属市管普通高校研究生教育事业发展迅速,博士在校生规模为2000年的2.6倍,硕士在校生规模为2000年的2.1倍。

  [课程与教材建设] 北京市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根据教育部《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实施办法》,制定了北京地区高等学校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实施意见和评审指标,组织有关专家对41所高校申报的216项课程进行评审,评出26所高校的98门课程为2003年度北京市级精品课程。其中34门被教育部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占国家级精品课程总数的22.5%。
年内,市教委还组织开展对2001年北京精品教材建设立项项目中期检查;落实2002年精品教材立项项目经费支持,组织对262个立项项目出版单位的确认工作并统筹落实项目出版协议;组织开展2003年北京高等教育精品教材建设立项申报和评审,共评出2003年精品教材立项187个。至此,从2001年起,北京市共审评出高等教育精品教材立项达816项。

  [共建与资源共享] 至2003年底,与北京市签订共建协议的高校有北京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经过调研,北京市已形成意向性意见,在土地、资金、学生公寓建设、教师住宅向校外置换等方面,给予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有力度的支持。11月,教育部和北京市政府签署了《教育部和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重点共建中国人民大学的决定》。此外,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完成了《北京市人民政府、国家广电总局共建北京电影学院协议》的起草工作和《北京外国语大学 “关于建议北京市人民政府与教育部共建北京外国语大学的请示”的调研情况及对有关问题的意见》。3月19日,市教委组织召开北京学院路地区16所高校教学共同体工作研讨会,探索发挥首都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作用,在不断拓宽公共选修课范围的同时,运用现代网络技术培养高水平人才的新方式、新途径,提高管理水平。

  [民办高等教育] 北京市组织专家组对125所民办高校申报的年检材料进行审核,确定通过年检的学校名单,并公示、通告。组织召开北京民办高等教育工作会议,北京100多所民办高等学校近200人参加会议。2003年完成对112所民办高等学校及中外合作办学的高等教育机构的年度审核。在复评合格的基础上,批准12所学校为学历文凭考试试点学校。至此,学历文凭考试试点校达43所,纳入普通高校招生计划学校3所。

  [科研管理] 北京市继续推进科研立项改革,2003年科研立项结构有了重要调整。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部分重点项目,向中央院校开放,鼓励支持中央院校与市属市管高校联合承担重点项目,提高了科研立项水平;二是支持以北京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为目标的应用性科研立项,加强了同政府有关部门的合作,如2003年进行的“彩虹工程”立项,在北京经济建设中发挥实际作用;三是支持高校学术带头人和中青年骨干开展自由选题研究,支持一批应用性、基础性的研究项目。

  加强科研创新基地建设。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分布在信息科学与技术、先进制造技术、控制科学与技术、新材料与新能源、生命科学与新医药、环境科学、现代城市建设与交通等与首都经济建设密切相关的若干科技领域。2003年,制定了北京市属市管高校重点实验室建设规划,并按照立项建设的方式,有计划地进行了重点投入,年内到位经费达5800万元,比2002年增加800万元;新增仪器设备总值2200万元,10万元以上仪器设备新增86台件;发表论文358篇,获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8项,专利数为15项;科技成果转让金额达1200万元,比2002年度增加40万元。

  3月,北京市教育系统举办了为期一周的市属市管高校领导干部科研管理培训班。10月,完成了对80余个重点科研项目中期检查工作,帮助高校解决科研项目进展过程中的重要问题,取得了较好效果。11月,建立了“市属市管高校科研(科技)处长联席会”制度,加强了市属市管高校的工作交流、研究与合作。12月,与北京市科委联合对北京市重点实验室进行中期检查,并完成科研项目及成果数据库的建设。北京地区高校承担的科研项目经费总量比2002年增长18%。

  [大学科技园建设与科技成果转化] 北京市推进大学科技园建设,2003年新认定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园、中国人民大学科技园、首都师范大学科技园和华北电力大学科技园为北京市大学科技园。北京理工大学科技园、北师大-北中医大学科技园、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科技园、北京邮电大学科技园被批准为国家大学科技园。至年底,北京地区共+有国家大学科技园6家,国家大学科技园建设单位1家,北京市大学科技园7家,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已占全国总数的1/6。2003年北京地区高等学校专利申请量达到1500余件,比2002年增加50%。年底,启动新一轮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项目,遴选10个左右的科技成果实施转化,支持经费达1000万元。

  [高教园区和大学生公寓建设] 北京市高教园区建设取得新进展。沙河高教园区:昌平区政府已经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外交学院签订了入住协议;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已完成规划方案的审批工作;园区“两横一纵”主干道共铺设柏油路面9.86公里;各项准备工作还在抓紧进行,2004年3月有望开工建设。良乡高教园区:北京工商大学已有约计13万平方米教学用房开工,年内将有近10万平方米完成结构施工进入装修,2004年招生有望投入使用;首都师范大学已于10月中旬进行了奠基开工。配套市政工程正在施工。

  市教委加大大学生公寓建设工作组工作力度,通过对全市所有学校进行调查,对大学生公寓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给予统一协调解决,共召开协调会近40次。为保证市属院校学生公寓建设的顺利进行,市政府采取有力措施,参照部委补助支持政策,落实了市属市管院校大学生公寓建设每平方米1000元的补助资金。经过有关委办局的支持和学校的努力,2003年,北京市大学生公寓建设新开工150万平方米,竣工75万平方米,解决了6万多学生的住宿问题。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 北京市教委统计汇总了2002年北京地区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情况(包括在校生人数、奖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勤工助学、特困生补助、减免学费、绿色通道、西部助学工程的情况),为进一步做好学生资助工作提供了参考依据。8月20日印发了《关于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和未就业毕业生工作的通知》,要求各校切实落实“奖、贷、勤、补、减”等各项资助措施,在新生报到时继续开通“绿色通道”,同时认真落实国家助学贷款等各项资助政策和措施。北京地区高校没有发现因为家庭经济困难交不起学费而辍学的现象。

撰稿 李同峥 金红莲 周仁伯 任 彧
审稿 马胜杰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加强中小学校党建设工作
·做好普通中小学装备工作
·治理有偿补课和收受礼金
·高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