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二十八/二十九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基础教育 > 基教研究 > 专题研究 > 农村教育
加大内部改革力度发展山区素质教育
2001-10-12    石崇

字体大小:

  我国教育发展的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山区。发展山区基础教育确实因难很多很重,诸如集体经济虚弱,农民以户生产经营,提供经费难;学校小而散,教师单人岗位占一半以上,人事管理难;山区普遍贫困,而在同一概念的区域(县、乡)学校比平原区域多一倍以上,要达“普九”标准相对难;教师生活、学习、工作条件差、负担重,提高自身素质难;……等等。怎样才能解决这些难点,推动山区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呢?近几年来,针对上述难点,平鲁区大胆深入地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促进了“两基”、“两全”的统一发展。

  一、针对山区学校布局小而散的实际情况,大刀阔斧地调整中小学布局,大力兴办高标准寄宿制小学和联乡区域性初中1989年,平鲁区有农村小学437所,其中单师校232所,占小学总数的53%;15名学生以下的学校141所,占小学总数的32%;复式学校占93%。农村初中28所,其中单轨制21所,占75%,班容量都在30人以下。这种不合理的布局严重违背了教育规律,其弊端有:1.加大了教育成本,使本来就非常紧张的教育事业费,大部分被“人头”吃掉了。区政府每年尽管拨财政总收入的1/4、农民人均负担10多元用于发展教育事业,但经费的90%以上却用于教师工资,公用经费微乎其微。2.由于所需教师多,为了维系运转,教育部门只好逐级拔高使用教师。1990年,全区共有543名中学专任教师,其中高中、职中教师118人,本科学历的仅有9人,拔高使用人员占总数的92%;初中教师425人,专科学历仅73人,拔高使用人员占总数的83%;小学复式层次多,一个教师教几个年级(最多连幼儿班共教7个年级)、50多个科目,教学质量没保证,只能起到扫盲作用,教师为了对付考试,只好合并年级,砍掉大部分“副课”,只上语数“老两门”,让学生留级再留级,全区农村小学几乎校校都有“本科小学生”(一个年级上四五年),结果既影响了普及速度,又影响了学生全面发展。4.初中单轨制学校多,费教师,没竞争,许多学校学生年年递减。5.由于学校太多,造成改善办学条件难上加难。上面要求“一无两有三配套”,10个学生也需一套仪器、一套文体器材。人家买一套,全区得买10套以上,其难度是很明显的。

  1992年下半年,区教委在充分调查研究论证的基础上,向区委、区政府、区人大提出了调整学校布局,实行规模办学的建议。区委、区政府采纳了区教委的意见,在全区组织了调整中小学布局的工作。经过科学规划,宣传倡导,以点带面,采取经济扶植等配套措施,到1995年底,全区农村初中已由28所调整为20所,调整幅度为28.6%;农村小学由437所调整为370所,调整幅度为13%;取消单人岗位67个,兴办寄宿制小学57所,其中低年级9所,高年级48所,寄宿生占农村小学生总数的27.5%、中年级达到55.7%、高年级达到78%,全区消灭了四级以上复式,高年级全部实行了单班教学。

  规模办学牵住了融师资、管理、质量、经费为一体的“牛鼻子”,较好地促进了“两基”、“两全”的统一发展,显示出以下几点好处:

  (1)扩大了单位规模,改善了人、财、物等资源配置,提高了办学效益。合点并校,扩大了班容量,师生比由1∶11提高到1∶15,全区节省教师200人,年节省人头经费100多万元,相当于1993年全区全部国拨教育公用经费。初步探索出在不增加国家投入,依靠教育内部挖潜,增加农村基础教育公用经费的有效途径。

  (2)优化了教师队伍,提高了普及质量。调整布局后,区域中学和寄宿制小学教师合格率分别由过去的40.2%、60.5%提高到70.8%和90.6%。教师集中优化,缓解了主要学科教师紧缺的矛盾,全区95%以上的农村中小学能够按照教学计划开全开足课程,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知识,发展了特长,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使普及质量有了质的飞跃。

  (3)初步完成了以乡镇寄宿制小学为中心,较大村庄办完小,其他村庄办初小或教学点,万人左右以乡(镇)或联乡(镇)办好区域初中的“太阳系”式的学校布局,初步探索出了符合山区实际的农村基础教育的新型办学之路。

  二、针对山区学校管理难的实际情况,改革人事、工资、分配制度,转换机制,探索分散的山区教师管理新体制改革的重点是僵化了的人事、工资、分配制度,关键是建立能够激发、调动广大教师积极性和乡、村两级既办学又管学的积极性的管理运行机制。

  1992年初,区教委酝酿出台了“两定三岗两制”的改革方案。“两定”即以乡镇和区直学校为单位,定人员编制,定包干经费,减人不减钱,增人不增钱;“三岗”是全员教师实行在岗、试岗和待岗;“两制”就是在岗教师的全工资制和待、试岗教师的百分率工资制。实现这一改革的途径是选聘定岗。其做法体现在四个“变”字上:一是变教师委派制为双向差额选聘制;二是变教育干部任用制为考核选举制;三是变固定工资为岗位工资;四是变包揽经费为包干经费。

  从1992年下半年起我们实行这一制度以来,全区共有162名教师先后待岗或试岗,待、试岗率约为2.4%,重复待、试岗率占0.2%。这项改革使我们初步找到了解决长期困扰教育的教师难管理和公用经费严重不足两大难题的出路:(1)较好地解决了人浮于事和人才分布不合理的问题,促进了教师的合理流动和科学组合。同时通过“两定”精减了203名教师,使40万人头经费转化为公用经费,降低了教育成本。解决了长期存在的教育经费既投入不足又浪费很大,人头吃事业的问题。(2)调动了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在选聘中,每位教师能否上岗,上哪个岗,与自身的思想、业务素质和工作态度、效果有直接的关系。同时,改革后的教师工资与其工作成绩优劣直接挂钩,体现了多劳多得,优劳优酬的按劳分配原则,在岗教师工资收入明显增加(享受原待遇,并追加奖金)。形成了业绩和贡献主导分配的运行机制。(3)人、财管理有了根本性改观。在管理体制上,由领导管理变为群众管理,在管理形式上,由行政管理变为制度管理;在管理方法上,由印象管理变为实绩管理;在经费使用上,由超编的人头吃事业费转变为各尽其用。

  三、针对山区教师素质提高难的历史难题,深入广泛地开展说课活动,推动教学改革,探索大面积提高教师素质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新路子1992年,《中国教育报》介绍了河南新乡说课的经验后,我们先后派出30多人次前往取经学习,在全区范围内逐步推广。这项工作分以下几步进行:

  (1)培养引路人。首先从中青年教师中选拔出五名业务能力强,热心于教改事业的骨干教师赴河南取经,回来后在所在的两所小学通过试验,掌握要领,取得经验,然后巡回各基层学校进行示范说课,以点带面使说课活动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

  (2)全员普及。先从基层教研组抓起,采劝逐个过关人人说,学段、学年教材抽签说”的办法,使说课活动扎扎实实地开展。

  (3)逐步引向深入。通过青年教师上岗汇报说、科任教师过关说,教育干部带头说、说课能手示范说等多种途径,采取抽签说、表演说、能手选拔、说课比赛等多种形式。在说课内容上实现“说——讲——评”的有机结合,形成了辐射全区的以“说课”为中心的教研教改活动氛围。目前,全区共涌现出说课能手37名,其中市级7名、省级6名、国家级5名,并分别给予上浮1——4级工资的奖励,14篇说课优秀稿件刊登在《说课荟萃》上。此外,全区还建立了以说课为主要内容的教职工基本功排队制度,定期排队,全员亮相,并和奖金、晋升职称挂钩。使说课活动不断向纵深发展。

  说课活动有效地解决了教师素质提高难的问题,它是目前在财力紧缺,教师不可能大面积脱岗培训,短期内合格教师又不可能得到大量补充的情况下,靠制度、靠激励、靠约束大面积提高教师素质的最有效途径。

  四、以育人为前提,大力发展校办产业,探索中小学渗透劳动技术教育,既育人又创收的新路子近年来,平鲁区本着“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的原则,在中小学教育中渗透技术教育、养成教育。主要方法是:

  (1)搭桥梁。以区职业中学为依托,以乡镇教办为桥梁,在中学增加实用技术教育的含量,为农村经济建设培养具有一技之长的中、初级专业技术人才。全区已推广实用菌栽培、罐头加工、服装裁剪等技术21项,使学校充实了劳动技术教育的内容。

  (2)建基地。在各部门的协作、配合和支持下,大力创办育人、创收兼顾的科学实验和劳动实习基地,初步形成了校校有基地,乡乡有产业的格局。到目前,已发展校办工商企业31个,固定资产达1000多万元,建立农、林、牧、工、商等各种基地420个。

  (3)占市常一是“内向型”市场,即首先占领教育内部市场,诸如墨水、粉笔、黑板擦、校服、桌椅板凳等实行自产自销,区教委成立了校办产业办公室,具体负责此项工作;二是“外向型”市场,即拓宽领域,参与大市场的竞争,我们先后与浙江、南京等地联办加工、建材、服装等项目,进行了有益的尝试,部分产品行销外省,收到了明显的效益。

  这项改革取得了以下成果:第一,增强了学生动手动脑的操作能力,培养了学生劳动习惯和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参与市场的竞争意识。第二,增强了学校办学的活力。

  在教育实行“转轨”中,我们始终注意正确地把握和处理好以下几种关系:

  1.改革与稳定的关系。改革与稳定是对立统一的整体,改革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是主旋律。只有改革,才会从根本上解决人民群众主观要求的高质、快速与客观实际滞后的矛盾。改革就是除弊兴利,如果对积弊不改革,积弊愈深,群众就愈不满意,就愈不稳定。另外,在一个小范围内,即使因改革出现一些不稳定的因素,天也不会塌下来,也要坚持。几年来,全区一切从实际出发,以改革求质量,以质量求发展。但在改革中,始终注意采取稳定措施。在实行“两定三岗两制”的人事改革制度中,规定年龄在58岁以上的老教师以及患病教师,即使落聘或失聘,也不按待岗对待,年老多病的,可以提前退休。在调整布局、实行规模办学的过程中,充分尊重群众的意愿,不搞强迫命令,给自愿撤并学校,到乡镇所在地寄宿制小学就读的学生每生每月补助生活费10元。

  2.改革与权力分配的关系。我区教育改革之所以能取得成功,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逐级放权。教育部门有区级校长的提名权、经费预算权、独立支配权、教办主任的任免权、教师处罚权、有乡镇教育干部提拔乡镇党政领导干部的推荐权;教办主任和校长副职的组阁权、经费支配权、教师招聘权、招生自主权。区委、区政府简政放权,极大地调动了教育部门和学校办学的积极性。增强了教育管理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增加了教育改革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3.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针对农村基础教育滑坡的现状,近来从国家到地方皆采取过诸如改革课程计划、改变作息时间、为山里娃捐款捐物、兴办希望小学等措施,确实解决了一些问题,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都没有触及到旧体制、旧格局、旧模式的要害之处。要实实在在加快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必须抓住教育体制和内部运行机制这些根本制约因素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从根本上开辟一条得以生存和提高的新路。

  4.改革与用人关系。人是改革的执行者,也是改革能否顺利进展的决定因素。因此在改革中,用人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全区在改革中遵循“用人服从改革,改革决定用人”的原则,实行“能者上,庸者下”的竞争选拔机制,坚持“能行则干,不行则换”的用人制度,先后有8名校长因工作实绩平平被降职或免职,同时根据改革需要,提拔了7名富有开拓和创新精神、德才兼备的年轻教育干部充实到基层改革的第一线,有3名被提拔到乡镇领导岗位上。他们的改革为全区教育改革起到了示范引路的作用,推动了全区教育改革的全方位开展。

  改革给平鲁教育注入了生机,带来了希望,全区将在完善各项改革的基础上,继续深入探索市场经济体制下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道路,决心走出一条具有特色、符合规律的山区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的新路子。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加强中小学校党建设工作
·做好普通中小学装备工作
·治理有偿补课和收受礼金
·高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