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二十八/二十九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基础教育 > 基教研究 > 专题研究 > 创新教育
实施创造教育培养创造思维
2001-11-12    王文

字体大小:

  传统教育是用僵化的同一模式去塑造千差万别的受教育者,即均衡教育。创造教育注重早期发现和培养有特长的科技幼苗,尊重其个性,发挥其特长优势,有利于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且具有个性特长的创造型人才。近年来,我们在实施创造教育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取得了较好效果。

  改革课堂教学,培养创造思维

  课堂教学是学生汲取基础知识,培养创造性思维,开发创造力的主渠道。我们要求教师运用创造教学手段设置的课堂结构,应有利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于积极主动、互相启发和交流的状态。各科教师均应根据本学科的特点和教学内容,设计出不同的课堂结构,如我校语文特级教师朱显驹在讲授鲁迅的议论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课时,就设置了介绍背景----自学探索----启发讨论----概括总结----练习应用的五阶段课堂结构;我校物理高级教师周庆林在上单元测验后的试题讲评课时,一反传统试题讲评课的纠偏改错、释疑解难的惯例,而设置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启发讨论解答----归纳小结四阶段课堂结构,在归纳小结中,特别强调该问题的收敛思维求解方法和发散思维求解方法的区别及运用技巧,大大提高了试题讲评课的效率,不但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也学得轻松自如,印象深刻,有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良好效果。

  改革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另一重要途径就是要注意仔细挖掘教材本身的创造性教学内容。如我校数学特级教师刘楚昭在复习立体几何中异面直线的距离和角一课时,通过正方体的体对角线、面对角线和棱的相互关系,运用逻辑分类的方法考察它们之间的距离和角,学生分析的情况有多种多样,答案也不是千篇一律,刘老师坦然地告诉学生,最终答案他也不知道。教师用自己思维的暴露,启发学生暴露思维过程,这就进一步调动了学生们的探索兴趣,人人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个个兴趣盎然,回味无穷。

  开设选修课培养科技幼苗

  活动选修课不受班级限制,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健康的发展。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注意科技幼苗的早期发现与培养是我校的光荣传统。为确保各项活动的开展,我校将所有活动课全部排入了课表,做到了六定,即定对象、定时间、定教师、定内容、定场所、定检查督促。每到下午活动课时间,学生们均按自己选择的活动内容到事先安排的地点分组活动。除团队、文娱、体育、社会实践活动外,仅在科技活动方面,我校各年级均安排了各学科竞赛培优班,还有无线电、航模、天文、计算机、摄影、生物标本、生物养殖、手工制作、小发明小论文、环保、气象、科普美术、书法、篆刻等科技活动。每天活动选修课时,科技实验楼里坐无虚席。我校生物课赵国瑜老师发现林华平等同学对生物种植有浓厚的兴趣,就组织他们参加国家教委基教司和中国宇航学会组织的“卫星搭载番茄种子对比种子实验”竞赛取得圆满成功,为我省在全国此项竞赛中夺回唯一一项一等奖。

  我校周庆林老师在组织各年级的小发明、小论文科技活动中,发现一批具有较高素质的小发明家“幼苗,经过近两年的重点培育与辅导,终于硕果累累。他们之中,获“黄鹤杯”青少年发明比赛一、二、三等奖各一名;获第七届湖北省青少年发明创造和科学论文竞赛省一等奖三名;省二等奖二名。

  以创造教育为手段,实施素质教育,有利于完成教育转轨任务,使重点中学不但能为高校输送高素质的人才,也能向社会输送高素质的劳动者,更能为国家早期发现和培养科技幼苗。

  我校自从以创造教育为手段,实施素质教育以来,高考、中考合格率(即毕业率)1993-1994学年度学科竞赛获市级以上奖励272项,科技活动竞赛获市级以上奖励56项。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教学的艺术:如何开启学生思维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加强中小学校党建设工作
·做好普通中小学装备工作
·治理有偿补课和收受礼金
·高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