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二十八/二十九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基础教育 > 基教研究 > 专题研究 > 创新教育
小语教学培养创新素质的策略
2001-11-12    熊建峰

字体大小:

  策略之一:鼓励质疑问难。

  “学成于思,思源于疑。”学习中常有疑点和问题,才能常有思索,常有发现,常有创新。因此,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质疑的方法主要有:

  1.找题眼。找出题眼,由此发问。如《飞夺泸定桥》一课,可以紧扣题眼“飞夺”提问:①泸定桥是什么样的?②为什么要“飞夺”?③怎样“飞夺”的?④“飞夺”说明了什么?

  2.抓文眼。找出全文的中心词句,据此发问。如《草船借箭》一课的文眼:“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由此提问:①诸葛亮敢于用草船借箭,他算对了什么?②从“神机妙算”中看出诸葛亮是怎样的一个人?

  3.找依据。知道了结果,还要找出其依据来。如《骄傲的孔雀》一课,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孔雀很骄傲?

  4.辨差异。在相同或相似的语句段落中,辨析它们的含义有何不同。如《难忘的一课》三次出现了“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一句,这句话分别在什么情况下出现?含义有何不同?

  5.揭矛盾。把课文中看似矛盾的地方揭示出来。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中说:“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槐树,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句中的“焦急”与“耐心”看似矛盾,不妨设问:老奶奶为什么焦急?为什么又能耐心地等待?

  6.比优劣。比较这样写与那样写哪个好?为什么这样写而不那样写,如《燕子》一课有句话:一小燕子从南方赶来,为春光增添了许多生机。”把“赶”换成“飞”好不好?为什么?”学生掌握了质疑问难的方法,并不一定敢问、会问。学生的积极参与,大胆质疑有赖于老师的鼓励与支持,所以,教学中要及时表扬、鼓励学生的发问。即使是错误的发问。也不宜训斥和嘲笑,应当多点拨和引导。这样一来,日积月累,持之以恒,学生就逐渐养成了想问、敢问、善问的习惯,进而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策略之二:激励大胆想象。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语文教学如何激活学生的想象呢?

  首先要丰富学生的表象。表象是曾经作用于人的事物在大脑中留下的形象。它是想象的基础和源泉。丰富的表象来自于对直接和间接事物的多看、多听、多访、多感觉、多做和多读。

  其次要多方训练:

  l.扩想。对课文概写或略写词句的内涵加以扩展充实。如教《再见了、亲人》的第一段,可让学生根据有关句子扩想一番:当时的段,可让学生根据有关句子扩想一番:当时的战斗形势如何、战士们的处境怎样、大娘一行送打糕的情景又是怎样的……并以《送打糕》为题说写。

  2.续想。有的课文结尾言犹未尽,深刻含蓄。可让学生续想延伸。如教《穷人》《凡卡》等课文,以《桑娜拉开帐子后》《凡卡寄信之后》为题,让学生续想和续写。

  3.改想。利用有的课文的特殊性,在不改原意的前提下,变换表达手法。如学古诗《赠汪伦》让学生把它改为一篇记叙文,学《太阳》后把它改为童话《太阳与地球的对话》等。

  4.假想。对未曾经历也没体验过的事,凭借想象去假设一番。如学《富绕的西沙群岛》《海底世界》后,让学生联系课外阅读和影视,以《海底漫游记》为题作文。还可以《20年后的我》《假如我是XX》为题练写假想作文。

  5.变文为图。把课文演变为直观形象的图画。如教《记金华的双龙洞》,让学生画出简笔画来;教《詹天佑》一课,让学生画出开凿隧道的示意图,既可促进理解,又能锻炼想象。

  策略之三:培养创造思维。

  心理学告诉我们:创造思维就是根据一定的目的、任务,在头脑中独立创造出新事物的心理过程,它是创造力的核心。因此,语文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1.培养发散思维。发散思维能避免单一思维的局限,它通过对一种事物的多度思考,探求多种答案的可能。教学中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在发散中创新。如教《凡卡》一课,让学生多角度思考,作者为什么用凡卡的梦作结尾?学生纷纷发言:“因为凡卡的信没帖邮票,也没写清地址,爷爷根本收不到,他只能在梦中和爷爷团聚。”“以梦结尾,突出了几卡的命运十分悲惨,揭露了旧时代的黑暗。”“用梦结尾,十分含蓄,发人深思。”……然后让学生比一比,哪种说法最好。这样既发散又求佳,有利于激发创造的火花。

  2.培养变通思维。思维的变通性是指思维具有广度和灵活性,它少受定势心理的影响,能随机应变地应付复杂多变的客观事物。如教《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可以启发学生用课文变换课题。经过一番思考和议论,最后得到了这么多的题目:①从时间着眼,拟为《难忘的一天》《金秋的一天》;②从事件着眼,拟为《潜伏》《烈火烧身》《纹丝不动》;③从中心着眼,拟为《严守纪律》《烈火见英雄》《在烈火中永生》等。学生思维活跃,言之有据。

  3.训练逆向思维。训练逆向思维就是要“反其道而行之”,从常规思维的反面去想,让学生的思维来个急转弯,从而以反衬正,标新立异。如学《凡卡》结尾部分后,学生都会认为:爷爷收不到凡卡的信,凡卡仍然过着痛苦的生活。为了激发学生的创造火花,不妨这样设问:假如爷爷收到了尼卡的信,爷爷会接他回去吗?凡卡能过上好日子,不当学徒了吗?为什么?学生兴趣浓厚,大胆想象,各抒己见,合情合理,反衬出凡卡的命运十分悲惨。

  摘自《湖北教育》(武汉),2000.11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加强中小学校党建设工作
·做好普通中小学装备工作
·治理有偿补课和收受礼金
·高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