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二十八/二十九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基础教育 > 基教研究 > 专题研究 > 创新教育
 "八字教法"再研究――八字教法"和"创新教育"
2001-11-01    李蓝

字体大小:

  "八字教法"本是一种教学模式,它把课堂教学的流程提炼为"读、议、练、讲"4个体环节,其核心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并通过教学的过程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和独立思考的习惯,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

  "八字教法"原是上海育才中学在30余年教学改革的经验和全体教师不懈努力的基础上,于上世纪80年代后期逐渐总结成型的教学模式。现在这一教学模式早已越出育才中学的围墙,被许多学校和教师所接受,并被广泛地引用或改造后加以运用。

  创新教育是现代学校教育所追求的目标。这一目标和传统的"习得性教育"有着本质的区别。所以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必须要求基础教育在教育教学理念、课程教材、教学模式和方法以及教育教学评价等诸方面进行改革。

  在新的形势下,如何认识和对待过去的教育改革成果?对于"八字教法"有两种不同的态度。一种态度认为,"八字教法"已属于"过去",在新形势下应创造出适应"创新教育"要求的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另一种看法认为,"创新教育"的模式应在"整合"过去一切优秀教育教学模式的基础上产生。两种不同的观点不仅反映了如何处理创新教育理念与教育教学"传统"的关系,更是反映了在理解"创新教育"和"八字教法"问题上存在的认识误差。

  "创新教育"和"八字教法"的本质关于"创新教育"的概念,学术界尚有不同的看法。但是创新教育的目标是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未来人才,对此几乎没有异议。而且,创新的精神及其能力无法用"传授"的方法习得。因此所谓"创新教育"在现实教育教学实践(非理论)中的意义,就在于"创设适宜学生创新素质健康发展的教育教学环境"。这种"环境"是指教育教学的过程要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精神和潜能的发挥。其次要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并培养其能力。由此衍生出许许多多与创新教育相关的理论、策略、模式、方法等,例如:学生的"主体意识""自主精神";教学上的"情景创设策略""问题解决策略""多问互动策略""层次性""基础性""示范性""开放性""民主性""启发性";方法上的"问题发现、引导、综合、组合、联想、案例分析、知识迁移"等等。同时也必定会产生多种符合"创新教育"目标要求的教学模式。

  "八字教法"本是一种教学模式,它把课堂教学的流程精炼为"读、议、练、讲"4个环节,其核心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并通过教学的过程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和独立思考的习惯,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八字教法"的理论层面中包含了上述"创新教育"所具有的许多理论、策略和方法。因此从本质上说,"八字教法"和"创新教育"并不二致。或者说在"八字教法"中已经蕴含着"创新教育"的理念,而"创新教育"也可以把"八字教法"作为达到自己目标的途径之一。

  "八字教法"中的"读"是一种"自主性"的学习。它把课堂教学的起点从教师的讲解切换到学生的阅读,实际是把学生从被动接受的地位转换到主动探求学习的位置上。所谓的"议",就是讨论。在"八字教法"中讨论是一个十分关键的环节,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讨论的质量。首先,讨论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以"主体"的态势投入到学习中去,而非单纯地接受;其次,讨论给学生思维提供了驰骋的空间,使思维的肢体能够"自由地"伸展;再次,讨论可以使各自不同的思想相互融合,取长补短。这也正是"创新教育"所想要达到的目标。所谓"练"就是练习。"八字教法"把练习当作让学生"体验新知识,积累新经验"的过程。在"巩固知识,熟练技能"上,它与"习得性教育"具有兼容的一面。任何"创造"都需要有扎实的知识基础,知识面的宽窄与深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创新思维的质和量。所不同的是,"八字教法"十分注重练习的过程。它要求习题必须以全新的情景出现,避免教材内容的简单重复。同时它强调学习的方法,允许并鼓励用不同的方法解题,并注意纠正学习方法上的偏差。如此不再是简单地重复别人的思维,而是让学生用自己的"心"与"脑"去体验新的知识与技能。"八字教法"中的"讲"要求学生把学到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或其他方式表现出来。这本身就是一种"创新"!在教学中设置让学生"讲"这一环节,其实就是给学生的创新思维以"一展才华"的机会,是对所学知识的整理和认识的升华。其实"八字教法"并不期望学生能在课堂上创造出人们所理解的那种"创新"(它也不具备这种功能),它只希望不要让学生变成知识和技能的"奴隶",而成为驾驭知识和技能的"主人"。

  "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许多学者指出: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就必须给学生一个追求创新、表现和发展自我的时间和机会,就必须营造一个和谐的探求氛围。"八字教法"营造了这样的氛围。但是仅有这样的氛围是不够的。由于长期"习得性教育"惯性的影响,在现实教育教学的观念和行为上还存在着具有普遍性的三个误区。一、在教与学的关系上,重心仍在"教",教师仍然是教学的主体。二、知识传授(课本知识点的落实)仍然是教学的中心,甚至把掌握知识的多寡等同于素质和能力的高低。三、突出教学的"统一性",忽视对"个性"的培养。误区的产生有各种客观和主观的原因。但是误区确确实实成了阻碍创新教育落实的拦路虎。如果走不出误区,即使使用了"八字教法"或者其它创新教育的模式,也仍可能"穿新鞋走老路"。

  其实,"八字教法"及一切"创新教育"都无法抹杀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只是变换教师和学生的"地位"和"角色"而已。教师的主体地位让给了学生,教师由"主体"变成了"主导"。这一变化是"创新教育"的本质需求所决定的。教师只能随之转变自己的工作重心--由"教"转为"导"。怎么"导"?第一,要研究并遵循"学习的规律"。过去是由教师"教"课本上的知识,所以教师可以从既定的教学要求、目标和原则出发去准备教案。现在让学生自主地学,但不是放任自流。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负责,就必须研究学生的"学法"。其实,各学科有各学科特殊的认识规律(数学的认知方法有别于语文,历史的思维方法有别于政治……),各年级的学生又有其不同生长期的认知特点。因此各年级、各学科教师都要研究让学生"怎样学?""八字教法"在具体实施时其形态是各不相同的。比如数学学科"以习题组织教学";物理、化学、生物学科"以实验组织教学";政治、历史、地理学科"以课题组织教学"等。这一些不同和变化就是为了适应各学科和学生的"学习规律",按照学习的规律去组织教学。第二,必须因材施教。孔子的遗训没有因沧桑巨变而失去价值。特别在"创新教育"的前提下,灌输统一的知识不再是教育的终极目标,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教育教学的目的。因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不同的教学要求同样是"创新教育"必不可少的基本原则。教与学的"个性化"是创新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当前的教育改革已经开始为教学的"个性化"创造条件(教材的一纲多本、考试改革,教学模式改革……),所以在"因材施教"上教师并非不能作为。"八字教法"没有把灌输统一的知识作为教学和衡量学生优劣的前提,相反,从准备教案起就要充分考虑教材和学生两个方面。无论是"读议"还是"练讲"都以学生"个体"的学习为基础。由于"读议练讲"首先是学生个体的行为,所以教师的点拨指导也不可能按照事先设想的顺序进行,从而"迫使"教师因材施教,使教学个胜化。"八字教法"认为学生间知识和能力的差异是绝对的,在教学中充分注意"个性"的发展是缩短差距的最好途径,但是教育教学的目的不是为了扯平学生间的差异,而是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机会。第三,注重"实践",加强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创新教育"不排斥知识的传授和继承,无法想象会有无知识根基的创新,当然知识的堆积也绝不等于有创新的能力。问题在于教育教学的目的和获取知识的方法与途径。创新的精神和能力只有用"实践"的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知识,通过实践和训练才可能培养出来。由此可以把学生不自觉的散发的、断断续续的学习实践过程变成有组织的、按照科学规律进行的持续的课堂"教"与"学"的过程。"八字教法"就是这一过程的一种实践模式。它遵照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的原则,让学生去追求知识,同时也锻炼各种相应的能力。

  总之,"八字教法"以知识的获取为媒介,以能力的培养为目标,以一系列的教与学的"活动"为获取知识和培养能力的载体。它让学生一次又一次地积累"经验",在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培养自主学习的精神和创新精神,提高能力。"八字教法"的精神与"创新教育"相一致,只是"创新教育"应该有更多的与"八字教法"神同而形不同的教学模式。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加强中小学校党建设工作
·做好普通中小学装备工作
·治理有偿补课和收受礼金
·高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