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二十八/二十九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基础教育 > 基教研究 > 专题研究 > 创新教育
中国创造教育走在十字路口
2001-09-03    

字体大小:

 

  近来“创造教育”引起了学界争议。首先是复旦大学俞吾金教授发表《对“创造教育”的前提性反思》(《中国教育报》2000.11.25),对“创造教育”提出质疑,主张淡化“创造教育”。随后,北京大学傅世侠教授等7位学者发表《创造教育应该淡化吗?——与俞吾金先生商榷》(《中国教育报》2001.5.9),强调“创造教育”的重要意义,针锋相对地主张强化“创造教育”。俞教授再发表《“创造教育”的前提性反思》(《文汇报》2001.6.21)重申了自己的观点。

  有关“创造教育”的争论,是在教育实践日新月异、教育理论却相当贫乏的背景下出现的,它涉及如何深化教育改革、如何建构21世纪中国教育理念和理论框架的深层问题。正如俞教授所说,“创造教育”是个大问题,应当从最本质的维度进行研究。

  求真务实,全面发展创造教育素质教育是目前的热门话题,一般认为,素质教育是与应试教育相对立的,它以全面提高公民思想品德、科学文化和身体、心理、劳动技能素质,培养能力,发展个性为目的,是以全面发展为基础,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为重点。由此可见,创造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点和核心环节。高度重视和大力发展创造教育是深化素质教育的必然选择。

  回顾20年来伴随改革开放发展起来的我国创造教育,不仅发展速度缓慢,甚至其存在也受到了质疑。创造教育队伍和课程一直以“自生自灭”的方式缓慢而艰难地发展,基本上以教师的个人兴趣和执著来维系,在岗位编制、课题立项、课程设置、师资培养、成果评定等方面长期难登教育“正堂”。

  伴随着近年的“创新”研讨热,创造教育似乎也“热”起来了。“创新”和“创造”成了教育界最流行的用语之一。但这种“热”的背后,也存在着一些浮躁的心态和急功近利的炒作。更不容忽视的是,许多管理者和教师自身对创造教育理解也还比较肤浅。显然,我国的创造教育正处于十字路口,在世界范围创新竞争激烈的形势下,我们该选择怎样的发展道路?将我国现有的创造教育务实深化绝非易事。它涉及中国传统观念的变革、中华精神的重铸、中国文化的创新,是远非就教育论教育所能解决的。

  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传统教育关注的中心是伦理道理问题,采用的是“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教学方法,从其中无法找到创造教育的地位。随着时代的变革,教育内容变化了,但教育观念却缺乏深层变化,教育界关注的重心仍是伦理道德教育和分科知识的传授,无论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都难以找到创造教育的明确位置。目前,许多教育界人士把创造教育理解为小发明小创造活动,看成是社团活动或科技辅导员分内的事,这是片面的。事实上,创造教育绝不仅止于创造知识和技法的传授,而是直接关系教育观整体变革和新世纪教育理论体系的建设,涉及到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的创造精神觉醒和创造潜能解放。这就要求我们打破传统的教育学单学科视野,运用跨学科的视角和方法,从时代特点和改革开放的全局着眼,将民族文化观念变革与教育变革融会贯通,建设以“大创造教育观"为核心的21世纪中国教育新理念和新理论。只有全面深化创造教育,才能为教育改革开拓新的视野、为创新竞争社会提供新型人才。

  东西方创造教育的整合与发展所谓“大创造教育观”是针对目前将创造教育视为小发明小制作的“小创造教育观”而言的。后者注重“成物”,前者不仅注重“成物”,而且更注重“成己(人)”。

  从创造教育发展历史上看,西方创造教育偏重“成物”,而东方创造教育偏重“知己”。众所周知,以美国为代表的现代创造教育是20世纪40年代前后发展起来的,它以创造技法的传授和普及为重点,着眼发明创造的成果和经济效益,是现代市场经济的产物。一些世界著名的创造技法构成了创造教育的核心内容。而以中、日为代表的东方创造教育有自己特色的思路和方法。1923年日本著名教育家稻毛诅风(1887-1946)出版《创造教育论》一书,系统提出了以人生观变革为核心的创造教育理论体系。他指出:“人生本质为创造,故教育须以此创造为原理。”我国创造教育的先驱著名教育家陶行知(1891-1946),早在30年代就提出发展创造教育的思想,并创办山海工学团、育才学校,对少年儿童进行创造教育实践,并特别强调创造实践和观念的重要性,“行动是老子,思想是儿子,创造是孙子。”可见,东方创造教育受东方文化影响,注重对创造人生的觉醒和实践的体验,也即关注“成己”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当代的日本和中国创造教育发展,受以市场经济为背景的美国创造教育思想影响较大,注重技法传授,偏重“成物”目的。其特点是简明实用、立竿见影,缺点是视野局限、未及根本。令人遗憾的是,我们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东方创造教育思想的传承和发展。

  总言之,要发展有中国特点的创造教育,就必须结合中国实际,适应改革发展要求,将东方、西方创造教育融会贯通,全面发展融“成物”“成己”为一体的新型创造教育。(刘仲林)

  2001年8月30日《科学时报》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加强中小学校党建设工作
·做好普通中小学装备工作
·治理有偿补课和收受礼金
·高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