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二十八/二十九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基础教育 > 基教研究 > 专题研究 > 创新教育
创造品格的构成要素、特性及培养
2001-08-30    

字体大小:

  人就其本质来说,在于有创造能力。这种能力不为少数人所独有,而是为每个正常人所具有。这种能力是否能发挥出来,与人的创造品格关系极大。创造品格是创造能力发展的精髓和动力,它在创造能力的形成中起主导作用,因此,研究创造品格乃是开发创造能力首先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一、创运品格的构成要素

  创造品格是伴随着人的成长、发展所形成和凝聚起来的品性和风格。它由以下几个主要要素构成。

  1.创造动机。

  指创造者在创造需要刺激下直接推动活动的内部动力。它能推动人不满足于已知,以探索未知为乐,把发现、创造看作自己应尽的责职。达尔文曾回忆说:“我从很小的时候起,就有一种最强烈的要求去理解或解释我所观察到的事物。”

  2.创造情感。

  指创造者对创造活动的喜、怒、哀、乐等的体验。列宁曾说过:“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一个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愈全面愈深刻,其感情也必然表现得愈丰富愈浓烈。古人云:“知之深,爱之切。”摘取了数学皇冠上明珠的数学家陈景润年轻时即把研究素数的“哥德巴赫猜想”立为自己的进取目标,孜孜以求,废寝忘食,连走路都在思考。是什么东西在吸引他呢?酷爱自己专业的情感使然也。爱因斯坦也曾说过:“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并非从野心或仅从责任感产生,而是从对客观事物的爱与热诚中产生。”

  3.创造意志。

  指创造者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调节和支配创造性的行动,克服困难的心理过程。创造是一种艰辛的智力劳动,必须为之付出代价,包括忘我的劳动付出,以及顽强的意志和拼搏精神。人一旦认识和掌握了事物的本质,并运用这种认识能动地改造世界,这时人感到的是莫大的快乐,获得一种常人难以名状的快乐体验。瑞典科学家诺贝尔从事炸药研究,试验时他弟弟不幸被炸死,他父亲也受了伤,但他依然忘我地进行试验,最后一次大爆炸时,他被炸得鲜血淋漓,却在浓烟中大喊大叫:“我成功了!我成功了!”。

  4.创造品德。

  指创造者在创造过程中所遵守的一定的道德行为准则,在言行中经常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真正的创造者应该是一个品德高尚者。马克思把“为人类工作”、为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而奋斗作为一生的目标。爱因斯坦在悼念居里夫人时说:“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还要大。即使是后者,它们取决于品格的程度,也超过通常所认为的那样。”

  二、创造品格所具有的特性

  1.驱动性。

  品格在创造活动或创造学习过程中具有内在的推动力量。学习和实践活动是目的性行动,是否有创造性,首先取决于有否创造动机,即是否“想创造”。杜甫作诗,“语不惊人誓不休”,才有选词炼句、字斟句酌的精雕细琢。同样,学生的作文、解题如果有独出新意的动机,就会推动他去放弃习惯作法,破除思维定势,寻求与众不同的思路。创造动机的直接诱因是创造需要、求新意识等,间接动因则是自我实现需要与报效国家相结合产生的事业抱负。

  2.方向性。

  品格具有确定创造目标、选择创造方向的功能。创造主体具有创造冲动,紧接着要解决“创造什么”的问题,这就是创造目标与方向的选择,它涉及创造的价值、效果的权衡。人们取舍的标准则是价值观问题,受个人的世界观、社会责任感、道德品质制约。

  3.维持性。

  品格具有克服内外困难,抗御内外干扰,保证活动的创造性和达到预期目标的功能。创造是对常规的突破,可能受到别人的反对、传统的阻碍、舆论的非议,由此折射到主体意识会产生顾虑。创造活动还要经受艰苦曲折而又长期探索的考验,需要耐心细致的观察、持久集中的注意、绞尽脑汁的思考、呕心沥血的想象,主体会感到身心疲惫。此外,主体自身的保守、从众、依赖、迷信的思想和观念也会不时作崇干扰。这一切都可能使主体动摇、彷徨、反悔、灰心。有些人之所以激流而退、半途而废,并非知识智能不佳,而是缺乏顽强的意志和强烈的自信以及由此而生的决心、信心和恒心。创造品格正是从这个角度来起维持作用的。

  4.调控性。

  品格具有调节心智活动水平,控制情绪状态和调整创造活动的功能。创造活动对于人心智活动状态与水平有比较高的要求:(1)既要求一定程度的紧张兴奋又需要间歇的超脱与放松(便于显意识与满意识活动交替出现),既要热烈的情感又要冷静理智(以利于情感思维活动),既要心理安全自由又要参与思想交锋,既要保持超脱专注又要参与竞争挑战,这里既有一个时机把握问题又有一个程度控制问题。(2)创造活动需要良好的情绪作智力活动的心理的背景。轻松、愉悦的心情是心理安全的表现,有利于心理活动自由、思维活跃、想象丰富;宁静的心境有利于触发灵感、发生直觉、产生顿悟、萌生新意;稳定的情绪有利于冷静的反思、调整思路、再辟新径;热情奔放有利于意识开放,突发奇想。但是人非圣贤,内优外患必然引起情绪波动、焦虑不安,需要及时加以调节控制。

  (3)创造活动没有固定模式和程序,是一个尝试和探索的过程,为了减少失误,避免大的曲折,需要及时反馈、准确判断、不断修正,这种高级自我意识水平是较高智力和良好个性协调发展和协同活动的结果。以上三个方面的调控,实际上是个人生活态度、远见卓识、情绪控制等品格协同发展的结果。

  5.补偿性。

  品格具有弥补知识能力不足和直接参与或辅助创造的功能。一方面表现为直接导出创造目标、假想、模型和观点。如对一些司空见惯的观点的怀疑批判引出对立的观点,对偶然现象的好奇、惊奇导致发现某种创造契机,对原型的侧向、反向思维构想出新的模型,异想天开的新发现,迷恋中产生新设想的顿悟直觉,兴趣广泛博采众家之长的新方案,等等。这些方面所表现出的创造品格是单纯知识和思维所不能替代的。另一方面,创造品格参与创造思维过程,构成创造力发挥创造作用。如开放、动态、多向、纵横、系统思维方式对求异、发散思维的参与,超脱、专注、宁静、空灵的态度和情感对直觉、灵感、梦幻、顿悟的作用,审美、好奇、惊讶、怀疑、批判对猜测、幻想、联结、重组思维的参与。

  三、创造品格的培养

  1.激发创造动机。

  只有渴望创造才有可能创造,创造动机是创造能力的先决条件。为此,首先要激发学生的需要。教师在教育教学时,先引起学生学习某种知识的需要,然后进行教育教学;或者根据学生的需要来决定学习的活动。如物理教师在讲光电效应时,向学生提出这样的一个问题。“马路边上的电灯怎样能够做到不用人管,天一黑就都亮,天一亮就都灭了?”象这类问题,言语虽不多,但却能吸引住学生,使他们的创造动机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其次,让学生明确目标。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要帮助学生制订既鼓舞人心又切实可行的目标,给学生造成期待的心理,激发他们的欲望,调动他们的全部力量来实现目标。目标实现,再确定新的目标,推动学习的周而复始、循环上升,学生的创造动机才能不断进化。再次,开展竞赛,鼓励竞争。竞赛在激励方法中占有根重要的地位,它的作用是激励优秀,促进落后,使教育的效果普遍提高。

  2.培养创造热情。

  创造热情是随着创造者对创造目标及其意义的认识而产生的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它突出地表现在进行创造活动时的情绪体验、动作节奏加快和活动的持续进行。创造热情不是一般的情绪体验,它是与情感的易变性相对立的一种情感品质。有了持久而稳固的热情,才能推动人去深入地钻研感兴趣的事,从而获得系统而深刻的认识,取得事业的成功。教师要掌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利用知识和情感的迁移,逐步引导他们热爱创造。在教育教学中,教师要密切注视学生的表情的变化,加强心理交往,注重感情交流,根据学生提出问题理解问题的状况,及时接受学生的反馈信息,不断调整和交换教学方法,保持探讨问题的新异性。因为信息反馈是双向的,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要随时作出肯定或否定、赞扬或责备的反馈,使创造热情的幼芽适时得到浇灌,不断得到巩固。

  3.磨砺创造意志。

  要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承受能力,既能承受顺境,又能承受逆境。能自觉地沿着所制定的创造目标,克服困难,不达目的不罢休。创造意志集中表现在创造活动中的自觉性、果断性、坚韧性和自制力四个方面。培养学生的自觉性。自觉性是指一个人对自己行动目的的正确性、重要性有明确而深刻的认识,从而自觉地去行动,以达到预定目的的品质。目的越高尚,理想越远大,则行动中意志越有高度的表现。“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要让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各种实践活动中经受锻炼和考验,一步步地朝着自己的目标迈进。培养学生的果断性。果断性是指一个人善于迅速估计情况,下定决心和付诸行动的品质。但这决不是草率从事,而是经过深思熟虑,当机立断地作出正确决断。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抓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这是形成果断性的基础与前提;抓解决问题的敏捷性训练,重点放在解决问题思路的训练上。

  培养学生的坚韧性。坚韧性是指为了实现目的能不屈不挠、坚持不懈地克服各种困难的品质。意志在克服困难中表现,也在经受挫折和战胜困难中发展,困难是培养学生意志力的“磨刀石”。因此,在教育教学中要经常有意识地给学生安排适当难度的问题,让他们付出一定的努力,在独立思考中独立解决问题,体验到战胜困难后的愉悦。

  培养学生的自制性。自制性指一个人有善于控制自己的情感,约束自己言行的品质。一个人在行动中如能严格要求自己,行动之后能经常进行自我检查、自我评价、自我教育,有助于发扬优点克服缺点,逐步形成自制力。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十分重视从预习、听课、复习、作业四个环节上入手,培养学生获得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养成独立钻研、一丝不苟的良好学习习惯。对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要及时教育,予以纠正,还要教会学生掌握利用时间,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

  4.发展创造思维。

  人类的一切创造性的实践活动,从小学生演算加减乘除,到牛顿受苹果落地的启示而发现万有引力定律,从学生制作简单的飞机模型,到科学家设计出人造地球卫星,都离不开创造思维。所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培养创造性人才的重要一环,是教育教学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应渗透到各个教育教学环节之中,应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传授创造性思维方法。教师在向学生传授最基本的知识、概念、规律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分析前人如何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亲身感受到探求的艰辛与不易,掌握前人如何用创造性思维创造新概念、新事物的思路。教师要善于揭露矛盾,善于提出问题,有意识地启发学生独立思考,提出学生不能直接用以前所掌握的知识去解释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争议,在学生切磋琢磨中,教师启发诱导,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这无疑会有力地促进学生创造力的发展。

  5.塑造创造品德。

  掌握道德概念对于品德的形成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是品德形成的基础。

  学生掌握了品德概念,就能够分清善与恶、美与丑、是与非、诚实与虚伪、正义与非正义的界限,从而知道应该怎样在自己的行动中坚持品德准则。品德概念一般比较抽象,因此在讲解品德概念时要生动具体、形象鲜明。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要严格要求学生,使他们明确什么是正确的和高尚的行为,懂得怎样做到言行一致。要赏罚公正、分明,使奖励给人带来感情上的愉快,惩罚使人心灵振动,产生内疚。要进行榜样教育,使学生通过生动的形象,唤起敬慕和仿效之心,以提高教育的效果。

  要激发和培养品德情感。人的感情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优美的情境可以唤起学生的品德情感。教师要用自己的情感去感染学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对于学生的进步,要以喜悦、赞扬的词句表扬,使学生产生向往和羡慕的情感体验;对于学生的不良品德,要进行批评和教育,更要关心和爱护这些学生,切忌以简单、粗暴的态度对待他们,以免挫伤他们的自尊心。

  文/王少华--采编/中国基础教育信息网信息资源一发部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加强中小学校党建设工作
·做好普通中小学装备工作
·治理有偿补课和收受礼金
·高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