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二十八/二十九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基础教育 > 基教新闻
651分考生放弃录选复读 复读需具备什么条件
2010-07-14    京华时报

字体大小:

  眼下,本科一批录取正在进行,北京一些知名复读机构却已提前迎来报名小高潮。尽管今年的高招录取率预计将达到84%的历史新高,但考生对复读的需求仍很旺盛。

  记者从多家复读机构获悉,今年的复读市场上呈现了一些新变化,考分过二本、三本线的考生逐渐成了市场主力,其中不乏很多考分在600分以上的高分考生。

  651分考生弃录选复读

  “截至上周,已经确认来我们学校复读的考生,最高分已经达651分。”精华学校复读班校长宋晓垒说到的这个数据让记者颇感惊讶。这是一名理科生,因为没有考到自己心仪的学校,毅然选择了复读。

  宋晓垒校长介绍,受就业压力影响,考生的复读诉求也在发生变化。今年高考后,因为没有考上好学校和好专业而选择复读的考生呈现比较明显的增长。在精华学校已经交费报名的400余名考生中,考分在二本、三本线上的考生已超过了70%,其中考分超过450分的中高端考生占了相当大比例。

  记者在精华学校见到一位领着孩子来面试的朴女士。她女儿的考分过了三本线,经过家里商量后一致决定复读。“现在专科找工作太难。咱们再努力,无论如何考个二本,能上重点最好!”朴女士的这番话代表了不少家长的心态。

  宋晓垒表示,如今,“落榜生”已不单纯意味着没学上的考生,从广泛意义上讲,落榜生包括所有没有达到原本目标的学生。一些不甘心被不理想的学校和专业录取,而家里经济条件又无法承担出国留学等高额费用的考生,希望通过复读转变命运。

  复读需具备四大条件

  什么样的考生适合复读?宋晓垒校长表示,并不是所有的考生都适合复读。在决定复读前,考生应对自身情况作出一个分析,大致需要具备四方面的条件:

  第一 有强烈的复读愿望。如果考生不愿意复读,只是迫于父母的压力,复读效果是最差的。

  第二 复读目标明确、目标合适,经过努力可以实现。考生要进行认真、科学的自我剖析,找到“病根”。经过准确“诊断”,在复读过程中才能有针对性地“治病”。

  第三 考生要有毅力,做好吃苦的准备。复读能否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考生的心理素质、心理承受力。一旦选择复读就不能后悔、不能半途而废,一定要坚持到底。

  第四 有潜力和提升空间。相当一部分学生具备提升空间,也有再学习的愿望。只要师生朝着一个目标共同努力,学习上的问题完全可以解决。

  在精华学校,所有考生在确定复读之前都会进行面试。“咨询老师会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做出复读潜力判断。对一些平时学习非常努力,但提升空间相对饱和的考生,我们会建议他不要选择复读。”宋晓垒表示,很多家长在帮助孩子选择复读机构时,过分看重学校名气,或者一定要学校保证“通过复读,一定能考上某某大学或某专业。”其实,复读成功取决于很多因素,需要考生、学校、家庭等共同协作配合,那些盲目承诺复读目标的学校,家长和考生在选择的时候反而需要多留心。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高考结束复读渐热 为上名校高分生成复读主流
· 高招录取现已开始 多所高校文理普降
· 北京2017高招录取今开始 首封通知书或明天发出
· 2017高招录取动向:加分政策趋严 合并批次录取
· 高考考生必看!录取期间这些事项须注意
· 关注高招录取骗局:50万元“人情费”换来假名牌
· 北京首份高招录取通知书7月7日发出
· 2016高招录取“26个不得”
· 教育部部署做好2016年高招录取工作
· 全面历史地看待高招录取批次问题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加强中小学校党建设工作
·做好普通中小学装备工作
·治理有偿补课和收受礼金
·高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