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二十八/二十九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高等教育 > 高教研究
程介明:从外面看进来
2001-08-23    程介明(香港大学副校长)

字体大小:

  中国的公立学校办得不错,那为什么还要办私立学校?私立学校与商业机构有什么不同?政府应该管什么?公立教育与私立教育应该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香港大学副校长、知名教育专家程介明先生的分析比较,无疑能给人一种新的启示。 

  从外面看进来就是用境外的框架来看现在大家正在讨论的事情;探讨我所了解的国内一些热点问题;谈谈新的社会,新的使命。

  (一)

  关于热点问题。我了解得不多,主要是从外面看进来,所以提的问题不一定很准确。第一个问题是私立教育为什么存在?中国的特点是公立学校办得不错,那为什么还要办私立学校?第二个问题是私立学校与商业机构有什么不同?第三个问题是政府应该管什么?第四个问题是公平问题?最后是公立教育与私立教育的关系问题。

  首先是私立学校为什么存在。对这一问题,上海市教委副主任张民生认为,在不同的时期,对公立教育的补充方法是不同的,有时补充量,有时补充质。在国外,私立学校还提供另类教育。但我感觉,在内地这一点还不明显,有时私立学校的应试教育比公立学校还厉害。但无论如何,它突破了公营学校中种种繁琐的规章制度。例如"转制"学校能收费,如果它完全存在于公立系统中,就不能收费。这就是说私立学校希望跳出原来的规章制度。将来到底会怎么样,就不敢说了。

  私立学校与商业机构有什么不同?组织一般有三个要素:一是职,即职位,就是要做什么;二是权,就是能做什么;三是责,就是做得好做不好由淮说了算。其中的责分为三块:一是国家通过法律和拨款等,对校长和教师进行管理,任何社会的私立学校均受法律管制;二是对顾客(学生、家长和用人单位)负责,如果学生怨声载道,那学校也好不到哪儿去。对一般的商业机构而言,符合了法律,符合了顾客的意愿,就可以了。但是教育和其他专业机构都还负有专业责任,即当我们教育学生的时候,不光是为了应付规章制度,也不光是为了满足家长的意愿,还有自己的专业目标,比如教育下一代,为了专业良心、专业精神等,这些都是国家规章制度或顾客无法完全告诉我们的。这是学校不同于商业机构的一个主要方面。商业法之所以不适合学校,就是因为学校有它的专业责任和专业使命。这只有专业的教育工作者才最明白,这不是规章制度能完全决定的,学生家长也不能够直接告诉专业工作者什么对,什么不对。

  政府应该管什么?这个问题我回答不出,因为每个社会都不一样。但我觉得法律、政策和措施不是同一回事。法律一般要求有最大的共识,是大家都承认的最低要求,且长期稳定。而政策可以变得快一点,变得多一点。两者之间应该有这么一个界线。另外,法律一般没有判断性,不可能变成一把尺,度量什么是好的私立学校,什么是不好的私立学校。法律要做的就是允许什么样的私立学校存在,什么时候私立学校不能存在。所以法律如果定得太宽,就会超越法律的权限;如果定得大严,就不能实事求是,就会限制私立学校的生存和发展。我个人觉得中国人的法律观念一直在演变,前面的几个法与后面的几个法不完全一样。例如现在常说"不以营利为目的",这在国外是不可能作为法律条文的。

  公平问题。如公立转制学校有公家的资助,还要收费,是否公平?这可以说是不公平。但是否公平要看在什么水平上,即参照系在哪儿。就转制学校而言,从私立学校的角度看,这是不公平的,因为我要存在,你令我难以存在。在我以前自己办私立学校对,就公平问题也跟政府吵了很多架。但从政府的角度看,如果它认为私立学校只是公立学校的补充,那它的头脑中就不一定有公平的概念。你说大家不在一条起跑线上,但政府可能觉得我们本来就不在同一条跑道上。这并不是说不要讲公平,经过20多年的奋斗,国外的私立学校与政府的关系逐渐达到了平衡。最重要的公平问题还是看学生,就是政府是不是公平地对待学生。这是可以比较的。这是不是可以变成法律?不一定。比如香港有一所公立大学,政府给它基本建设费以后,就一个铜板都不给了,学生要自己付费,而其他传统的大学有很多在职进修的硕士班,都是政府资助的,学生付费只占成本的18%。所以最近有人提出,这是很不公平的。学生在接受本科教育的时候可以勉强说你成绩不够,所以不能得到资助,但业余进修没有这样的界线,为什么在这所学校要交费,在那所学校就不要交费?这在社会上很难得到认同。所以学生公平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最近北欧的一些国家和新加坡打算给每个人一张IC卡,里面有一笔钱,比如每个人给一百万,你喜欢怎么花都不要紧,喜欢在最初的教育阶段花光可以,喜欢等到退休以后进老年大学也可以,这样就公平了。当然,这是一种很奇怪的想法,但有些国家真的在这样想。有时,学校间的公平竞争对学生来说反而是一种不公平。学生是最终的受益对象,应该把学生作为公平的底线,不然,这个问题就很难弄清楚了。

  公营与私营的关系。公营和私营的矛盾是必然的,因为它的资源都是社会资源,只不过是有些是政府给的,有些不是政府给的。它的对象基本上是全社会的学生,所以矛盾是必然的。矛盾的另一方面是因为公立学校作为公立机构,享受政府的拨款,就一定要满足政府的要求,而纯粹的私立学校没有政府拨款,应付起来就不一样。但实际上,现在公营和私营之间的界线越来越模糊。第一种想法是,公私是对立的,但以公为主,新加坡和香港都是这样。它基本上没有放弃公立系统,其远景不是把所有的公立学校都变成私立学校,而是所有的学校都是好的资助(自主)学校。如果学校办得好,政府在管理上可以松一点,可以放开一点,但仍属于政府办的学校。第二种想法是以私营为主,例如在菲律宾,所有看得到的学校几乎都是私立学校。私立学校甚至还组成大规模的企业,为自己提供书本、考试、校舍、设备等。台湾地区也是这样,现在好像还没有这个意思要把私立学校变成公立学校,而是放手让他去办,所以现在私立大学多得不得了,快超过100所了,而人口只有2600万。但在越来越多的西方国家是公私并包。最典型的是美国的加州,它有意识地把学校分类,分别给予不同的资助,使之有各种不同程度的私立化,然后由学校自己承办。英国在工党上台后采取的策略是,能私立多少就私立多少。其远景是把办不好的学校都变成私立学校,但是它也没有到了要取消公立制度的时候。中国以后会怎么样?现在还不能下结论,要成熟一段时期后才能决定。每个省市是否会有不同的做法?我不敢说,要看人大怎么决定。但是;私营和公营间的矛盾是可以肯定的。英国和美国政府的注意力不是放在公立学校上,而放在全部的学校上。公立的也是我的学校,私立的也是我的学校,只不过管理办法不同而已。这就不同于把公立学校看作是自己的,而把私立学校看作外人的。

  (二)

  新的知识社会要求终身学习。香港正在经历这个知识社会。我们现在的经济产出中,85%来自第三产业。当然,第三产业不一定就是知识产业,但一般可以作为知识经济的代表和标志。知识功能逐渐变成主体,比如大学里的校工原来分为木工、电工、油漆工,现在的职工会主动要求学校培养自己掌握多种技能,不然他的前途就会有问题。普通清洁工人也要有一定的知识,每个房间的地毯不一样,地板的化学原料不一样,用的清洁品也不一样。再如银行,我父亲20年代在上海银行工作,掌握两门手艺,一是数钞票,一是打算盘。现在的银行就不光是数钞票和计算了,因为每天有新的投资方法,职员必须解释给顾客听,必须有一定的经济知识。银行本身的工作也在不断改变,工作过程中知识的成分越来越高。25年前的情况不是这样,大部分小学和初中毕业生没办法升学,就进了工厂,如电子工厂、玩具工厂、制衣工厂等。那次我去参观一家玩具工厂,工人坐在椅子上,在他面前的生产线上,娃娃一个一个地过来,到他这里,他就画一条眉毛,下一个人画另一条眉毛。但现在每项工作都要求工人有一定的决策能力,需要有知识。在工业社会中,学历是一座金字塔;在知识社会中,收入可能也是金字塔形的。但知识和学历不再是金字塔形了,因为获取知识比以前方便多了。在大都市里,获得知识的渠道越来越多,学历已经失去终身的意义。在这种情况下,人人都要终身学习,这是对我们整个教育制度的一个巨大挑战。我用四句话来总结,这也是香港教育改革的背景。第一句话是因为知识不断更新,所以无所谓"饱读诗书"。大学给学生颁发一张证书,承认你是教育学士,他是化学学士,有什么意思?这个学历能维持多久?我们现在的学生,除了学医的基本上都去当医生外,其他不对口就业的人越来越多,或者说刚毕业时还对口就业,5、6年以后又换了个行业。在香港,一个人终身从事的行业是5到6个,比美国和欧洲还要多,美国和欧洲大概是3到4个行业。这里说的不是转工种而是转行。第二句话是无所谓"一技之长"。五、六十年代,流行"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这在现在恐怕不行了。看人不是看这个人学到多少,终身做这样的专业工作,而是看他能够应付多少不同的专业。这就把人的因素看得很重。第三句话无所谓"一劳永逸"。现在北京和上海都有一家服装连锁店叫U2,它的口号就是:"流行的,已经过时了"。另外,现在不容易为人注意的是,由于工作的不断改变,一个人面对的社会网络也在不断改变。"以前工程师面对的就是工程师的圈子,到他退休的时候还是那个圈子,不过就是钻得深一点。现在不一定了,今天你在做投资,以后可能就做别的了。所以第四句话是无所谓"从一而终"。

  教育面对许多挑战。第一,我们这种套餐式的课程受到冲击,大学首当其冲。学生的就业是不对口的,大学却还以为自己在培养物理学家、历史学家,还拿着这份套餐,说你吃完了我就给你学位。越来越多的学生可以读到一半就出去工作,然后通过别的方法获得学位。第二,划一的教育受到冲击。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学生的学习越来越个人化、平等化。我们常以为在知识社会中,知识更重要了,然由于获取知识越来越方便,所以知识已经不成为特权了,任何人只要努力一下都能够获得同样的知识。所以现在要竞赛的不是知识的多少,不是你这个瓶里有多少东西,而是你这个瓶有多少伸缩性,能装多少东西。学习的个人化在世界上已经产生深远的影响,学生的选择越来越重要,套餐已不合学生口味,学生喜欢点菜了。如果依据学生的选择给予相应的拨款,那么拨款就随着学生走了。比如说,我有两个课程,一个有500人选,一个只有10个人选。如果不依据学生的选择进行拨款,那500个人的就亏了,10个人的就赚了。因此,学生选择的作用越来越大,政府的拨款制度也可以以学生为本。举两个最近发生的例子。第一个例子,从1999年开始,澳大利亚研究生的拨款是跟着学生走,而不是跟着学校。就是说,学校录取研究生以后,政府就向这个研究生拨发经费,学生也可以拿这笔钱到别的学校念书。这样,学校和导师对学生的控制就少了,学生的自由度就大得多了。去年,澳大利亚还提出一个更戏剧性的方法,就是本科也按学生人头拨款,结果遭到大学的反对,没有得到议会通过。但是,从长远来看,这个趋势是不可逆转的,这与前面所说的学券概念是一致的。第二个例子,韩国经过三、四年的筹备,去年制定了学分银行制度,就是每一个公民都有一个学分银行,只要在政府许可的机构里获得140个学分,政府就自动授予其学历。这种做法现在只限于非正规的成人教育,正规大学保持原样。这就是说,成人教育机构已经不再能控制学生的学习历程了,学生可以选择自己的学习。这发生在东亚文化最稳固的韩国,不是在西方,值得我们深思。

  这些都告诉我们,公与私的界线越来越模糊。假如说钱跟着学生走,那还有什么公立与私立呢?当然,这是知识社会的结果。从终身教育的角度讲,政府提供的教育还很难超过9年义务教育,世界上还没有很多国家可以大胆地提出要提供11年、12年甚至18年的终身学习资源。因为这不是解决问题的答案,政府不是一个制造财富的机构,它的财富都是从社会上拿来的。西欧有个词,叫"资源策略",因为要实现终身学习,政府不可能终身资助。这次香港的教育改革也在重点研究"资源策略"问题,一个就是怎样调动非政府资源,其实民办学校基本上就是调动非政府资源的最有效方法,另一个是调动非金钱的资源,比如说与其他社会机构的合作。香港一家银行的人员有一次到美国去访问,他进了一家银行,发现办公室里都是小孩,为什么?原来纽约市规定,每年有那么一天,9岁孩子父母的单位要负责接待这些孩子,向他们介绍本单位的性质。这实际上就调动了很多社会资源。另外,香港的学校也开始与家长合作,如果一所学校有十几个家长愿意到学校义务工作,那学校整个面貌就不一样了,人力就多了。再有,如果媒体肯帮忙,语言用得好一点,对学生就功德无量了。再就是要善于运用现有的资源,现有资源有元浪费现象呢?

  总的来说,我个人的看法是,现在的教育制度是工业社会的产物,受工业社会特征的影响,程式比较多,规章比较多,分工很严格,结构很严密。当工业社会慢慢走向知识社会时,这一切都会改变,新机构一般都比较轻、平、扁、矮,没有什么层次,分工也越来越模糊。我们应该重新审视我们的教育。教育本来很简单,就是老师和学生一起生活。但是我们在这个过程中加了很多东西,很多文书,很多规章,这与我们同学生的直接交往是没有什么大关系的。内地比我们好得多,在香港,教师要花很多精力做非教学工作,越来越没有时间接触学生了。知识社会似乎能够让我们去掉那些不必要的规章和结构,返朴归真,让我们真正地去教学。而且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老师"填鸭式"传授知识的功能减退了,因为老师不再是知识的唯一的来源。这样,老师就会有更多的机会去从事育人工作。这看似很理想,实际上现在的社会正在向这个方向改变。

  我觉得民办学校的特点也许是现在很多公立学校一时间没有的,一是实事求是,因为资源不够,容不得你浪费,非得要多快好省;二是返朴归真,这应该是教育界的一个梦想。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中国高校集体亮相莫斯科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加强中小学校党建设工作
·做好普通中小学装备工作
·治理有偿补课和收受礼金
·高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