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网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善引才更要会留才

http://teacher.eol.cn  来源:  作者:中国科学报  2013-03-05  字体:  

  翻阅新中国的科技史会发现,这其实也是一部海外人才的归国创业史。彼时,中国的科研尚处于一穷二白的境地,以钱学森、李四光、华罗庚、邓稼先等为代表的老一辈科学家不惜放弃国外的高薪待遇,冲破重重阻力归国。这一大批海外人才,成为中国科学界的顶梁柱。“两弹一星”、“人工合成胰岛素”,这些重大突破的背后,是海外归国人才夜以继日的刻苦钻研。

  进入21世纪,海外人才回国效力依然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饶毅、施一公等新一代科学家不惜放弃外国国籍,学成归国,为祖国的发展贡献绵薄之力。同时,越来越多的留学生将个人回国发展看做是自己的事业前景所在,并致力于填补中国在各个领域的技术及市场空白。

  很显然,这里面既有怀家念国的天然情结,更有中国综合国力大幅增强后所带来的国际地位的变化以及随之而来的巨大的个人发展空间。

  当然,中国政府对于引进人才向来不遗余力。每年各地政府都会在海外多城市举办大型人才招聘活动,同时在国内组织交易会展。教育部和科技部每年会拨出几亿元经费,专门用于吸引海外人才,支持其回国发展。

  有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年底,仅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聚集的海归人才已达1.5万人,创办高新技术企业超过5000家,企业注册资金总额累计超过50亿元。在创业的留学人员中,57%以上拥有个人的科技成果,44%的科技成果获得专利。这意味着,我国的引才战略取得了一定成就。

  引进优秀的人才固然不易,但在人才到岗后如何用好他们、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帮助其创造最大的价值,成为未来中国要面对的挑战性课题。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近年来,很多海归在归国后,无论是依靠自我奋斗还是体制优待,他们的“中国梦”做得并不踏实,常常“水土不服”。

  悉尼大学教育学博士郝洁在研究中发现,海归在回国后面临着重新融入的问题,需要重新熟悉中国的市场行情与社会准则。饶毅就曾在自己的博客上多次抱怨申请的项目遭到否决,“三个科研项目两个半失败”,而原因是他没有和评审人员拉好关系。一名从美国归国、在华南某高校执教的教授,也曾在2012年举办的“七七、七八届毕业生三十年庆典”上向记者抱怨,“有关部门对科研经费的审核和抽查过于严苛”。

收藏此页   好友分享  我要打印  我要纠错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内容推荐

每周四发刊中小学教师招聘电子周刊

eol.cn简介 | 联系方式 | 网站声明 | 京ICP证140769号 | 京ICP备12045350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236号
版权所有 北京中教双元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EOL Corporation
Mail to: webmaster@eol.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