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二十八/二十九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语言文字 > 语言文字动态
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微博推动热词传播
2011-05-12    北京晚报

字体大小:

  今天上午(12日),教育部、国家语委发布了2010年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报告指出,去年微博的兴盛,推动了一大批新词的产生、传播。微博、新词语、热词语成为新的信息传递方式。报告指出,学生汉语能力下降,使用不规范、不严肃,引起社会忧虑。对此,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司长李宇明表示,未来将在中小学增加写字课程,制定《中小学学生写字标准》。

  微博引发“微生活”

  报告指出,去年中国互联网开办了“微博”服务,随着微博的发展,它在人们生活中发挥着日益举足轻重的作用,围绕着“微博”,产生了一系列新词。如“微民”、“微博控”;体现微博舆论监督的“微动力”;在文化领域,“微博控”们运用“微博体”写“微小说”,看“微小说”、“微喜剧”,读“微新闻”;在生活中,人们体验“微博游”,用人单位进行“微博招聘”,恋人们写“微情书”等。生活在“微时代”的人们在经历着由微博引发的传递方式、生活方式、社会生态等方面的“微革命”。

  2010年度语料中共提取新词语500条,新词数量比2009年多出100余条。这其中,许多词都由“草根”创造。如几大类词缀“~哥”、“~帝”、“~二代”、“~体”及由微博衍生出的“微~”等词使用率居高不下。这些新词中,按词语长度看,三字词语、四字词语最多。

  “给力”成年度最热词

  2010年,博、世、涨、蒜、虾、碳、玉、树等字的使用频率明显增高;高频词语中,“微博”、“团购”、“加息”、“二手房”、“房贷”、“高铁”、“央企”、“海地”、“舟曲”、“富士康”等词语使用频率明显增加。与去年“世博会、世界杯、涨价、大蒜、低碳、玉树地震”等一系列热点话题相关。去年人名中用字的低频汉字使用种数历年最多。

  新词还包括:章鱼哥、犀利哥、潮丐、慢城、李刚门、给力、喝水死、盖被死。

  报告称,随着互联网建立,信息爆炸,词媒体开始出现,即表事件、表社会现象的新词语特别多;新词语表达的信息高度浓缩;新词语的隐退、消亡也比较迅速。用词语记录历史、描述社会、反映生活成为时代特征。

  “给力”一词,最早出现在去年5月网民上传的日本动漫《西游记——旅程的终点》,并在南非世界杯期间开始在网上热传。去年11月《人民日报》头版头条《江苏给力“文化强省”》中,在标题出现该词,引发热议,成为年度最热门词语。

  此外,今年首次对几家主要网站的网络博客语言进行调查,去年全年发帖量最多的用户发帖达4076篇,平均每个用户发帖91篇。博客长度主要在1000至2000个字符之间。博客标签大多为娱乐界人名和电影电视名称。

  这份报告也指出,去年社会大众关注语言生活。部分高校在自主招生中取消语文考试、中学语文教材篇目更换、学生汉语能力下降、汉字书写能力退化等现象,以及去年广州“撑粤语”、上海传媒使用方言等事件,都引起了社会关注。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专题:《2010年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发布会
· 教育部、国家语委发布2010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
· 2010年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
· 中国现代语言生活发生转变 多言多语成基本状态
· 教育部、国家语委发布2009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
· 教育部2011年第1次新闻发布会议程
· 教育部、国家语委发布《现代汉语常用词表》(草案)
· 2010年产生500条新词 包括犀利哥、羊羔体等
· 教育部2011年第5次新闻发布会议程
· 图片报道:教育部2011第5次新闻发布会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加强中小学校党建设工作
·做好普通中小学装备工作
·治理有偿补课和收受礼金
·高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