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二十八/二十九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语言文字 > 语言文字动态
2009中国语言文字"大盘点"网络词语与生活融合
2010-11-26    光明日报

字体大小:

  

 

灵感来自易中天感叹 代替“悲剧”迅速蹿红

  《2009年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11月25日发布。国家语委副主任、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司长李宇明表示,2009年中国语言文字工作扎实深入、全面拓展;语言生活生机勃勃,年度语言热点不断涌现,语言生活出现新领域和新动向;汉语国际传播规模稳步扩大,海外华文教育迎来难得的发展机遇。“构建和谐语言生活”、“语言资源”、“语言服务”这些理念逐渐受到社会重视。

  网络词语直接与社会生活融合,直接向传统媒体植入

  2009年度语料中共提取出新词语396条。在汇总10家机构、媒体和搜索引擎12种盘点活动数据的基础上,报告筛选出了2个热字、5个热词、3个热语,分别为:“被”、“烎”“躲猫猫”、“70码”、“蜗居”、“钓鱼执法”、“楼脆脆”;“贾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哥×的不是××,是寂寞。”热字、热词、热语具有鲜明的年度特征,是社会变化最敏感的显示器。

  李宇明表示,新词语结构方式有两点值得注意,一个是偏正式构词最高,这些年来经常用准后缀的构词法,比如什么门,什么族,什么客,构词仍然非常方便,而且叠加方式构词明显多。但是从使用频率来看,新词语进入高频词的不多,个别进入高频词,说明我们语言生活一些新词语还是在一般层面一些特殊人群中使用。

  《2009年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指出,如果说,2008年度的新词语特点之一是彰显了网络词语向传统媒体日益增强的渗透力。那么,到了2009年,网络已经成为一个公民参与政治的平台,2009年度的新词语则是网络词语直接与社会生活的融合,直接向传统媒体的植入,尽管这些词语同样带有网民语言的幽默、戏谑、睿智等特点。

  不同类的媒体年度使用的词语相似度很小

  《2009年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显示,2005-2009年度的词语调查中,每年的词种数在165~235万之间,其中5年都使用的词种为330422个,占全部词种数的比例在14%~20%之间。3类媒体(平面媒体、有声媒体、网络媒体)5年都使用的词种数共计72641个,占全部词种数的比例在3.09%~4.4%之间。反映出不同媒体、不同年度词语使用的共性小,年度词语使用变化较大。

  媒体的用字特色体现了内容上的不同侧重点。通过对3类媒体频率比值在前的20个汉字对比可以看出,报纸语料的“墅、幢、奴”等与社会生活中的房地产有关;网络媒体上的“娱、踢、篮、球”等则反映了网络媒体关注文体娱乐的特质;“咱、嘛、您、啊”等反映广播电视的口语化特征,记录语气词、称谓词的汉字居多。李宇明表示,这3类媒体的用词差别很大,反映了这3类媒体在语言使用上和对事件的关注点上已经逐渐形成自己的特点。


  推荐专题纪念《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颁布10周年专栏  


  推荐专题教育部2010年第8次新闻发布会专题报道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教育部国家语委发布2013年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
· 教育部语言状况报告显示 跌涨等字使用频率较高
· 教育部发布2007年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
· 语言文字事业发展报告发布 我国有多少人会普通话?
· 我国36个一类城市的语言文字工作评估顺利完成
· 李卫红:语言文字工作要坚持服务区域发展思路
· 2012年度全国语言文字工作会议召开
· 教育部召开2012年度语言文字工作会议的通知
· 社会语言文字呈全面混乱态势 网络成差错泛滥区
· 教育部 国家语委关于认定第三批国家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的通知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加强中小学校党建设工作
·做好普通中小学装备工作
·治理有偿补课和收受礼金
·高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