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二十八/二十九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学前教育 > 海外情况 > 海外概况
国外儿童情绪调节研究的现状(下)
2001-08-29    乔建中 饶虹

字体大小:

  2存在问题与研究方向

  回顾以往的情绪调节研究,情绪心理学家也发现存在一些问题或缺陷。并认为今后的情绪调节研究将以解决这些问题为重点课题。

  2.1情绪调节的标准调节,意味着按照某种标准行为或与某种规则相符合。但是,情绪调节的标准或规则是什么,或者说应该是什么呢?以及谁来决定情绪调节的标准及其适用性?这似乎谁都知,然而谁又都说不清楚,好象存在某种约定俗成的东西,然而落实到具体情境中,又经常出现不一致的情况。这个问题的产生原因可能有三:其一,情绪调节的努力总是发生在特定的社会交往情境中,因此,能适应一种情境的情绪调节方法、不一定能适应另一情境;同样,在一种情境中受到推崇的情绪调节方式,在另一种情境中可能会导致消极后果,例如,那些“从事心理治疗”的人,赞成人们公开地、诚实地表达愤怒情绪,但是在日常生活的大多数情况下,不管如何诚实地表达愤怒、都会导致人际关系的消极后果。再如,不管儿童表达愤怒的方式是否恰当,他们常常会因为对大人发怒而遭受惩罚。

  其二,情绪调节能否有效,取决于个体的自我功效感,即是否能有效应付情境的主观感受。因此,情绪调节的好坏又存在某种个人标准,其可能与基于普遍希望的外部标准不相一致。例如,对付挑衅,那些攻击能力较强的儿童认为制服对方是最好的情绪调节方式。其他儿童则因为惧怕攻击的消极后果而将之视为不好的情绪调节方式。其三,情绪调节本身也有个适度的问题。任何情绪调节方式或方法,如果使用不当(不足或过度)都会产生适应不良或失调的问题,比如.就内疚而言,缺乏调节会引起忧郁,调节过度又可能导致偏执行为。

  2.2情绪调节的研究内容以往关于情绪调节及其发展的研究大都集中在消极情绪领域,因为许多研究者发现,人们认为的最好的情绪调节方法,大都是在特定消极情绪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似乎情绪调节主要与消极情绪体验相联系,或是以积极情绪取取代消极情绪,现在,一些研究者对此提出质疑。例如,Park(1994)指出,在积极情绪状态中,人们需要进行情绪调节,否则会导致社会交往问题。例如,如果有个学生为他取得班级第一而公开表现其自豪感的话,会使他失去许多朋友。而且,parke认为,在对情绪调节及其发展的研究上,研究积极情绪的调节,可能会更有收获。

  2.3研究方法在研究情绪调节的过程中,情绪心理学家采用的方法主要有:自我报告法,即让儿童报告他们如何调节自己的情绪;问卷法,由父母和老师根据问卷反映和评价儿童情绪调节的能力;观察法,在自然情境中观察儿童的情绪调节行为;实验法,在实验室中诱发某种情绪,进而测量儿童的情绪调节反应。

  在深入了解个体的请绪调节活动的过程中,这些方法也暴露出-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就自我报告法而言,研究者发现,儿童所说的与他们在现实中所做的有较大差异,即他们所报告的情绪调节水平比实际的情况要好;那些在学校经常寻衅闹事的儿童,在报告中说自己会像其他孩子一样控制自己的攻击性行为。再如,问卷法也会因家长和老师的固有偏见而产生类似的问题;家长可能更想展现孩子积极的方面,老师则可能对成绩好的学生给予更积极的描绘。同样,观察法和实验法也存在一定的不尽人意之处。

  由于情绪及其调节的复杂性和多重性,很难讲哪一种方法比另一种方法更有效。情绪心理学家认为,在今后在研究中,一方面需要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另一方面需要认真研究各种研究方法之所得结果之间的关系,以便对情绪调节有较全面的认识。

  参考文献(1)Walden T. A.,&Smith,M. C.,Emotion regulation Motivation and Emotion, 1997(2l):7-22. (2) Underwood,M. K.,Top ten pressing questions about the development of emotion regulation,Motivation and Emotion,1997 (21):127-143. (3) Eisenberg,N,&Moore,B.S.,Emotional regulation and development,Motivation and Emotion,1997(21):1-6. (4) Saarni,C.,Coping with aversive feelings,Motivation and Emotion,1997(21):45-64. (5) Fabes,R. A.,Eisenberg,N.,Karbon,M.,Bernzweig,J.,etal.,Socialization of children,s vicarious emitional responding and prosocial behavior:Relations with mothers,pereeptions of reactivity,Developmental Psychology,1994(30):44-55.

  (6) Brrett,L.F.,atel.,Are woman the more emotional sex? Evidence from ernotional experiences in social context,Cognition and Emotion,1998(12):533-554. (7)Vinden,P.G.,Children s understand of mood and emotion:a multi-culture study,Cognition and Emotion,1999(13):19-48. (8) Parkinson,B., and Totterdell,P.,Classifying affectregulation strategies,Cognition and Emotion,1999(13):277-298.

  摘自《心理发展与教育》,2000年第2期第49-52页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加强中小学校党建设工作
·做好普通中小学装备工作
·治理有偿补课和收受礼金
·高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