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二十八/二十九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师范教育 > 中国教师
为教育教学提供一揽子新方案
2001-11-09    张胜军

字体大小:

<B>●新课程用老方法只能事倍功半●缺乏先进理念的教育犹如盲人摸象●理念误区使教学南辕北辙●《国际教育新理念》让教师开窗放眼</B>

  在当下的教学活动中,我们几乎随处可以看到如下景象:老师手中握着全新教育理念指导下编写的新教材,所采用的方法却是传统上一些老而又老的教育模式,新教材本应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却变为“事倍功半”。在教学实践中,教育者必须掌握并运用全新的、适应新形势的教育理念指导教学实践,才能不断提高教学效率,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新世纪的合格老师,除了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广博的专业知识结构和良好的师德之外,还必须具备先进的教育理念。教育行为都应有明确的、先进的教育理念为指导,缺乏理念或理念单一的教育教学过程,将是缺乏想象力的过程,如走夜路,又如盲人摸象。

  面对新的教育形势和新的课程任务,应该选择什么样的教育教学理念?多姿多彩的教学方法背后是以什么样的教育理念为基础的?摒弃了注入式教学法之后,教师能否跳出眼花缭乱的程式化教学方法?……一系列的问题都对新世纪的老师提出了挑战,给出了难题。因此,教师知识与观念的更新显得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加急迫,对教师理念误区的破除已是箭在弦上。

  由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首都师大教授孟繁华主编的《国际教育新理念》(2001年10月出版)一书面对新的教育时代,用通俗的语言对国际上近年流行的教育新理念进行了较为全面的阐述,为老师进行教育理念的充电提供了一道营养丰富的“套餐”。

  全书将终身教育和学习化社会作为当今世界教育新理念赖以出现和形成的宏观性背景,在此基础上阐述了一般教育理念和教学中具体的教和学的理念,诸如“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最近发展区”理论、“交往教学”理论、“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发现教学”理论、“暗示教学”理论、“范例教学”理论等等,很多教育理念都是当今国际教育潮流中的最新理论。该书对各种最新的教育理念都进行了梳理和介绍,这必将使教师在借鉴中反观自身教学理念的不足并转而内化为自己教育教学思想的一部分,在教学中发挥理念特有的生命力。

  当然,仅仅从知识介绍的角度看《国际教育新理念》的价值,是远远不够的。该书最有意义的地方在于,它通过介绍许多教育新理念的概要知识,为教师进行教学科研和教改实践提供了多种思考的可能性,为教师发展自我教育理念提供了很大的空间。例如,“交往教学”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在联邦德国产生的一种富有生机的教学理论与策略。其中一条公理就给我很大的触动,该理论视教学过程为一种交往过程,并提出了教学交往过程具有永恒性的公理,即在教学过程中,全体学生和老师都处于交往过程中,即使那些默默不语的学生也不例外。某些学生对老师的提问表示沉默也是交往中一种信息的传递,它或者表明一种要求,要求教师把问题说清楚,他们也许是听不懂而沉默的;或者表示一种反对意见,认为讨论这样的问题毫无意义等等。教师应当提醒自己去了解学生沉默的原因,并设法打破他们的沉默,否则将会剥夺他们在交往中获得各种能力的机会,或者使他们一直处在消极状态,对学生的成长造成损害。反观我们的教学,老师是如何对待课堂上的“沉默者”的,再思考“交往教学”理论给我们带来的启发,教育理念的活力从中可见一斑。《国际教育新理念》介绍了林林总总的教育新理念,也提供了一种多相性的思考空间,读者对此可以各取所需,各有所思。

  传统教育是“遗传”式的,主要在于传承人类文明,是以传授知识为基础的。现代的教育功能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已经成为主流。在这样的背景下,仅有教育热情是不够的,理性地认识教育中的问题和疑难,破除教育教学中的诸多理念误区,才能有足够的准备清除教育实践中一个又一个的“拦路虎”。

  《中国教育报》2001年11月8日第8版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加强中小学校党建设工作
·做好普通中小学装备工作
·治理有偿补课和收受礼金
·高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