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二十八/二十九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文献资料 > 教育概况
中国学校体育50年发展概要与今后走向
2001-08-27    

字体大小:

  新中国成立50年来,我国学校体育随着共和国前进的步伐,走过了令人难忘和值得回顾的历程。特别是在改革开放20年间,我国的学校体育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当然,也曾经有过曲折、争论和困惑。在今天我们跨入21世纪去再创与描绘学校体育新图时,我们不能不以历史的责任感去冷静地回眸学校体育的历程,从中获取在新世纪前进的启示和动力。

  一、1949-1978年,我国学校体育的起步与发展

  1.学校体育在建国后17年(1949-1966年)的主要成就1)初步建立起我国学校体育的组织领导机构与规章制度。

  2)制订颂布了第一部全国统一使用的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为我国学校课程的建设和体育教学改革奠定了发展的基础。

  3)初步形成了社会主义学校体育思想及教学方法体系。

  2、1966?1976年“文革”十年动乱,我国学校体育遭受了极其严重的破坏。就整体而言,基本上处于混乱和停滞状态,取消体育课,以劳动、军训代替体育是这一时期的主要表现内容与特点。

  3.1949-1978年,学校体育发展的基本特征1)学校体育具有社会主义体育性质即阶级性、教育性和健身性。

  2)体育教学过程突出强调以学习掌握运动技术为主要内容的运动技术教育和通过技术练习进行体质教育和方法论。

  3)提出和确立了学校体育应以增强学生体质为出发点的指导思想和以两课、两操、两活动为主要内容的学校体育活动。

  4)中小学体育教学开始从无序到有序,从随意性向规范性、科学化发展。

  4、1949-1978年我国学校体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1)学校体育理论的单一苏联模式,在方法论上趋向极端。

  2)在确定学校体育目标任务上,过分强调社会的需要,忽视学生学习的主体需要,把学生作为工具。

  3)教学指导思想基本上突出了三中心(教师、课堂、教材)限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

  4)体育教学内容未能充分体现我国学校体育教学的特点。

  5)体育教学过程中,过于注重运动技术微观的学习,形成了一种以运动技术教育为中心的模式,忽视了学生个体的需要和自主学习,教学效率低。




  二、1979-1999年,改革开放20年来学技体育的基本历程与主要成就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20年间,我国进入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的历史时期。学校体育也随着社会、经济、文化、教育迅速发展而发展。这一时期学校体育发展大致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1978-1984年的改革开端与摸索阶段

  这一时期以1979年教育部等四部委联合召开的杨州会议为主要标志,提出了一整套改革学校体育的重大措施,使学校体育在改革开放初期有了良好发展的开端,并为改革探索作了准备。该时期学校体育的发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学校体育的基本理论得到丰富与发展,多种学术观点并存并趋向多元化,学校体育工作的指导思想较为科学明确。杨州会议之后,在明确提出学校体育工作的指导思想的同时,也提出了“竞技体育”、“技能教育”、“快乐体育”、“全面发展”等观点,学校理论争鸣呈现出多元化并存的良好态势。

  2)学校体育管理制度逐步建立,开始走向法制化、规范化。为促进学校体育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国家教育和体育行政部门逐步建立有关的规章制度,主要有:①1979年9月教育部与国家体委发布了《中小学体育工作暂行规定》。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有关学校体育工作第一个专门的法规制度。②1982年9月教育部和国家体委等部门颁发了新修订的《国家体育锻炼标准》。③1979年教育部和国家体委联合下发了《全国学生体育运动竞赛制度》。

  3)构建新的体育教学大纲和教材。

  1978年,教育部编订颁发了十年制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试行草案)和体育教材(试用本),尝试以新的思想体系构建新的体育教学大纲和教材。

  4)体育教学方法改革逐渐引起重视。

  为适应新教材体系的要求以及对系统论等“三论”的学习认识,一些以“三论”、心理学和现代教学论为依托的教学方法逐渐被引入体育教学领域。

  5)课外体育活动日益丰富,达标人数增多,多种竞赛活动日益活跃。

  1983年全国已有1600多所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在训学生达1000万人,1984年中小学生达标人数达3000多万人。在1980年、1981年先后举行了全国中学生运动会。

  6)加快了体育师资培养,并向正规化方向发展。

  从1977年起全国近百个体育院系和数百所中等师范学校恢复招生,陆续为中小学培养大批体育师资,缓解了体育教师数量严重不足和质量较差等紧迫问题。

  7)加强了对学校体育科学研究的领导。

  为便于开展学术交流,促进学校体育科研水平的提高,1981年成立了中国体育科学学会学校体育分会,1981年创办专业学术杂志《学校体育》,1982年编写了我国第一本《学校体育学》教材。另外,为总结和交流中小学体育教学实践经验,提高体育教学质量,1984年起,开始举办全国经济单列城市中小学体育教学观摩研讨会(以后一直在各大城市轮流举行)。

  2.1985-1992年学校体育改革的深入与展开阶段

  从80年代中期开始至90年代初,学校体育随着社会各个领域改革开放的日渐深入和扩大,进入一个发展与提高的新阶段,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的变化:

  1)学校体育基本理论的丰富化和多种化,较突出的是:一是对学校体育指导思想的争鸣探索,即由单一的体质教育向多维度发展,学校体育价值由单纯的生物体育观向生物、心理、社会三维体育观转变。认为学校体育是一个具有多功能、多层次的开放系统;二是指导思想的转变,在继续强调增强学生体质的同时,开始重视为终身体育打基础,为竞技体育培养人才,为培养个性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服务。

  2)管理体制逐步规范化、制度化。

  (1)1990年3月和5月经国务院批准,正式颁布实施了《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和《学校卫生工作条例》,两个条例是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的重要法规与重要依据,使学校体育工作在科学化和规范化上迈出了新的一步。

  (2)1987年国家颁发了《中学生体育合格标准试行办法》,并提出了实施意见。这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的一项重大措施,引起了社会有关各界的普遍关注。

  3)学校体育课程建设和改革取得了显著成绩,教学大纲的科学化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针对中小学学制十年延长为十二年制的变化,国家委于1987年1月颁发了十二年制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作为制定九年义务教育大纲的过渡性教学大纲。1992年正式制订颁发了九年义务教育《小学体育教学大纲》和《初中体育教学大纲》,反映了学校体育为21世纪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新要求,也反映了中小学体育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所取得的突出成绩。

  4)各种体育教学模式、方法、手段的研究探索与改革。

  如“发现学习”、“程序教学”、“掌握学习”等多种教学模式引进体育教学领域,打破了以往主要以特殊认识过程为主的单一教学模式及三段式常规结构,深化了人们对体育教学活动的多种认识。

  5)学校体育学术交流活动非常活跃。

  为推动体育教学的规范化,1983年、1987年分别成立了全国五市(区)、十城市等跨地区的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体育教学研讨活动。同时我国与日本、韩国等国家对外学术交流增加。此外,在这一时期,课外体育活动更加丰富和活跃,体育教师数量增加,质量提高。

  在这一阶段存在的问题:对学校体育思想、体育教学目标等方面的基本问题的认识还不够深入,研究尚停留在较表浅层次;缺乏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中操作性研究相结合的探讨;对外来思想方法的引进缺乏分析与批判,急于照搬照用,在一定范围给实践带来一定的盲目和混乱。

  3.1992-1999年,学校体育改革的深入发展阶段

  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1993年2月党中央和国务院颁布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特别是1999年6月颁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素质教育成为教育的主旋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对学校体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如何深化学校体育改革,探索和建立有中国特色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素质教育相适应的现代学校体育教育体系,是这一阶段大家重点研究的问题。

  1)本阶段学校体育理论的热点和争论问题,主要集中在:①学校体育教学思想的研究,主要围绕培养体育能力、体质教育、整体效益、快乐体育、终身体育、成功体育等几种思想观点进行探讨。②体育教学目标体系的开发研究,认为体育教学目标应向多元化、多目标方向发展。③体育教学模式的研究先后出现了“范例教学”、“故事一情境式教学”、“导学式教学”、“学导式教学”、“发现式教学”、“分群体式教学”、“创造式教学”、“快乐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模式。④中小学体育课程教材建设的实验研究进入新阶段。1993年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和初中体育教学大纲在全国范围内开始试行。1997年高中新体育教学大纲教材实验工作正式开始启动,于2000年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另外关于中小学体育两类课程的改革继续在局部地区进行实验研究。

  2)体育教学改革的新趋势。在这阶段,中小学体育教学改革出现了一些新动向,主要体现在:①体育教学思想的完善,提出以育人为最高目标,以知识技能为主导,培养能力为重点,身心发展相协调,终身体育为方向。②体育教材内容向竞技、娱乐、健身等方向转变,并重视发挥学校体育的文化价值作用。③体育教学方法、手段的实验改革取得了积极成果,重视教师的“导法”和学生“学法”的结合,关注整体化教学方法手段。④体育教学评价的突起并逐步规范化。⑤体育师资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教师质量有明显提高。⑥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发促进了学校体育与终身体育的接轨,并对体育教学产生了全面积极的影响。⑦重视和加强了对农村学校体育的发展与特色的研究。

  3)本阶段存在的问题:①学校体育教学理论体系尚不够完善。如体育教学的综合目标的可操作性不强,体育教学方法体系分类缺乏方法论等理论基础等,目前方法体系较为混乱,限于经验层次总结。②在学校体育科学研究方面上,缺乏长期稳定的整体实验性研究,研究方法论水平较低,经验性总结与文献类研究仍多,研究成果的实用价值不高,科研横向联系不够,缺少重大改革性系列性研究课题。③体育的课程和教材建设仍不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及体系结构仍未完全摆脱传统束缚,教学方法的科学化、现代化水平仍需大力提高。④学生身心健康方面仍然存在问题。根据1995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查结果,我国中小学生身高体重等发育指标明显增长;速度、力量等素质指标有所提高。但我国中小学生的耐力、柔韧性素质、肺活量有所下降。肥胖儿童和超体重儿童比例有所增加,学生近视率高居不下,而且年级越高近视率越高。另外我国学生心理品质方面,也存在着一些明显的弱点:缺乏抗挫折能力,意志比较薄弱,缺乏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等。学生身心健康方面存在的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致使相当学校仍然片面追求升学率,只重智育,轻体育等,忽视了对学生的全面培养,体育锻炼时间得不到保证,体育课、健康教育课和课外活动被复习考试挤占。体育教学中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应试教育的倾向。一些学校即使开展体育活动,也并非面向全体学生,而是培养少数体育方面的尖子,这些现象不容忽视。



  三、中国学校体育50年发展的基本概括

  建国50年来,我国的学校体育工作,从理论到实践领域,从指导思想到决策管理,从课程建设到体育课教学,从课外体育活动到课余运动训练,从师资队伍建设到场地器材配备,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巨大的成就,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精神财富,为21世纪创建和完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学校体育体系,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1.基本特征1)学校体育的社会主义方向性特征。这是中国特色的本质体现,又是学校体育得以健康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

  2)学校体育发展的不平衡性特征。表现为中国学校体育的地域和空间特征上,城市明显优于农村,东部沿海发达地区明显优于中部和西部不发达地区。在时间特征上后20年明显优于前30年。其根本原因受制于中国的幅员辽阔、文化经济的发展的不平衡性,以及政治经济体制。

  3)学校体育的统一性和灵活性特征。这是学校体育的管理与策略特征,从过去的统一有余、灵活不足,正在向适度统一、更为灵活、多元发展趋势发展。

  4)学校体育日趋与社会体育相融合,与终身体育接轨。这既是现代学校体育的必然走向,又是对全民健身计划实施的推动。

  2.存在的问题1)社会各界及各级学校领导仍不同程度地对学校体育的地位、作用认识不足。

  2)体育教师数量不足、学历偏低的现象主要在农村及边远落后地区较为突出,需集中解决。

  3)学校体育经费投入不足,缺乏稳定的资金来源。一是受有限的学校教育经费限制,二是对体育的消耗性特征认识不足。

  4)学校体育的科研滞后于丰富生动的实践活动,许多生动有益的实践经验有待总结和概括,还缺乏有影响的重大理论成果并推动和指导实践健康发展。



  四、学校体育发展趋势

  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学校体育工作的指导思想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实施《面向对世纪教育振兴计划》,积极推进素质教育。以城市学校为龙头,以广大农村和薄弱地区为重点,加大改革力度,加强科学研究,全面提高学校体育的质量和效益。主要趋势:

  1)学校体育目标向多元化、科学化方向发展,终身体育是目标的最大归宿。

  2)对学校体育课程结构更为合理、科学,向课内外的一体化、整体结构化方向发展。

  3)教学内容的多样化、娱乐化、健身性、兴趣性与文化性。

  4)学校体育追求阶段效益和长远效益相结合,促进身心协调全面发展,强调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5)学校体育管理向科学化、规范化、现代化发展。

  6)学校体育科研将有理论上的重大突破,并带动指导实践的进步,突破口将以体育教学领域为焦点,以体育教学模式、课程改革等为内容。

   注:此文为“新中国学校体育50年回顾与展望”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登。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加强中小学校党建设工作
·做好普通中小学装备工作
·治理有偿补课和收受礼金
·高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