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二十八/二十九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教育研究
师范院校应推进成“人”教育
2005-12-01    

字体大小:

     现代社会发展到二十一世纪,传统价值观念中的诸多因素越来越多地受到了来自各个方面力量的冲击和挑战。上一世纪九十年代初中期在全国范围内曾经激烈讨论过的在经济转型期传统道德面临滑坡的问题,随着时间的流逝与经济改革的深化似乎早已烟消云散,各行各业进行更多的话题是关于职业道德的讨论,关注点更多地与自身相关。然而,对于今天仍然站在三尺讲台上的我们,却不能、也无法放弃对于社会道德问题的思考——我们面对的,不仅是求知的双眼,更是鲜活的生命;我们所承载的,是祖国的未来。

     教育所面临的如许问题并不仅仅是个别国家、个别学校的特殊性问题,而是全球化进程中中西方遭遇到的共同课题,各国学者都已对此产生了强烈的关注,纷纷加入到讨论的队伍中。 “教育”的概念已突破了学校的限制而成为个人终身发展需要持续进行的活动。经济发展的浪潮冲击了几近全部的信仰,传统的价值已无法承担个体生命的重量,个体精神的诉求本能的要求寻找栖息的家园。三尺讲台作为传播真理的圣坛,更为重要的是为大众群体建立起新的价值规范;而大学从其产生之初就与个体的终极信仰紧密相连,其所具有的人文价值整合统一性是其完整统一性的内在保证。因此,从内在精神上讲,大学精神理应是超越了专业技术的。作为承载与体现着这一精神的大学教师,在社会发展的新阶段讨论教育观念的转变,首先应该做到的是认识到大学精神的这一特质,特别是师范教育,因为其所具有的不同于普通高等学校教育的特殊性而更加重要——师范专业的学生在毕业之后也将走上讲台,继续人类精神文明传承的进程,而他们所具备的素质又将深远广泛的影响更多的后来者,因而具有更为深刻的内在要求与意义。

    笔者认为,当前讨论的教育观念的转变不应该仅仅停留在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等层面上,而应该首先明确教育的最终目标,即我们要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大学教育作为个体完整的阶段性教育的最后阶段,其任务不应只是专业技能的训练与培养,塑造学生的谋生能力固然重要,但接受我们教育的对象并不是冷漠的客体,而是具有独立思维能力、独立情感的主体,因此,为社会输送出的合格毕业生不应该单单是社会机器得以正常运转的零件或环节,而应该成为一个完整的“人”。成“人”教育才应该是教育的核心所在,这一理念应该贯穿在整个教育过程当中的,而不应该仅仅是在大学阶段。

    这里的成“人”教育不同于我们现行教育阶段划分下的成人继续教育的含义。成人教育是因为以成人为教育对象而被称为“成人教育”;而成“人”教育指的是将人塑造成人的教育,是成就“人”的活动,其目标是培养出完整、健全的个体性的、社会性的人。事实上,这一教育理想早已在港台地区以“通识教育”“全人教育”的名称得以试验与推行,而大陆在意识到传统的应试教育的种种弊端与不足后也曾提出过“素质教育”的思想,无奈的是我们考核“素质”的方式、手段仍然是传统的考试,素质教育无奈的同样陷入了应试教育的圈套,某种程度上成为学生新的负担,而背离了教育改革之初的愿望。从提法上来谈,通识教育似乎更重视知识的全面与融通,因此成“人”教育的提法与全人教育显出更多的相似点,但是两者虽然都致力于建构全面发展的“人”,台湾的“全人教育”理念出于其宗教的北京,首先强调了上帝的维度,这与我们的成“人”教育是大大不同的,我们强调“终极价值”、“信仰”,绝非将希望寄托于最终的宗教,而始终坚持着无神论的立场,毋宁说,我们更倾向于在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中寻求安身立命的根基,更愿意以“道德”的力量来感召新生代的生命追求。

     作为人文学科的教育要求我们将教育的接受者学生看作是有自我意识、情感思维能力的主体,成“人”教育作为教育新观念必然要求贯彻这一理念,对学生满怀热情与喜爱,对于这一点的坚持不是停留在口头上,而需要落实到工作的每一具体环节中。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最为集中的交流时间,教学过程及课堂之外教师都应体现出“言传身教”的示范性特点,以自身的人格力量对学生产生感召作用,而不仅将课堂作为说教的场所与灌输知识的专场,这种亲身示范的特点正是使传统的教学方式在当今信息社会现代化媒介广泛发展以及被应用的今天,面对网络教育的冲击而能够保有不可取代的地位的保证。教师的示范作用是为了给学生树立起“人”的榜样,素质教育中“素质”的含义也应该首先建立在作为“人”的素质上,而不是简单的会弹钢琴、会跳舞、会绘画,缺乏立“人”的根本,这些仍然只能算作是“技能”。当成“人”教育的理念贯穿了教育的始终,特别是在个体发展的最初阶段得到了很好的培养与熏陶,在个体进入大学前,这个任务基本上是可以完成的,这也将为大学期间更好的进行日后专业技能的训练奠定基础,从而使大学及日后的社会群体能够为个体提供更自由、更充分的发展空间,培养出既有专业知识,又有鲜明个性魅力特征,同时还具有创新意识、更具有责任感以及有超强能力的下一代。(陕西师范大学艺术学院  康瑛)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教育部机关干部网络培训学习中心开通
· 教育部推出合同文本约束自费留学中介
· 教育部公布去年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状况
· 教育部:广泛提升高职毕业生职业资格等级
· 教育部:高校扩招以来研究生教育发展迅速
· 教育部为留学“指路”受到公众青睐
· 教育部门提醒:莫上“高考内部机密”的当
· 北京40亿元投向农村教育
· 教育部:农村高中教育硕士培养计划启动
· 教育部:高校不得以任何理由新设收费项目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加强中小学校党建设工作
·做好普通中小学装备工作
·治理有偿补课和收受礼金
·高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