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二十八/二十九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基础教育 > 基教研究 > 教学研究 > 综合研究
观念转变是西部教育发展关键
2006-01-26    甘肃省临洮县第二中学 马永平

字体大小:

    摘要:本文通过对西部欠发达地区中小学教育存在的十个方面问题的阐释(1、加快地方中小学教育发展要解决好三个基本问题:软件建设、硬件建设和潜件建设;2、关于教育评价问题;3、校长的角色定位和教育科研意识、习惯与素养对全校教师的引领、带动作用;4、关于教育研究和教学研究的关系;5、促进地方中小学教育的内涵式发展成为目前西部欠发达地区基础教育有待解决的主要矛盾;6、加强教育教学反思;7、教育中的个体凸现与整体提高的问题;8、沉下去搞地方中小学教育调查与研究;9、关于多元办学问题;10、县域教育资源共享的问题),旨在对西部欠发达地区尤其是中小学教育相对落后的地区存在的问题进行较为全面的反思与剖析,以期寻找地方中小学教育乃至西部欠发达地区中小学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与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探索重振地方教育辉煌之良方。
关键词:西部欠发达地区、中小学教育、反思、评价、解决策略

    西部欠发达地区的中小学教育在近年来不论从办学思想、办学规模、办学方式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发展,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进,西部地方中小学教育不论从硬件建设、软件建设以及潜件建设等方面都发生着喜人的变化。然而,在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许许多多的问题,尤其是在宏观导向性方面,而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中小学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下面就结合自身的实际和所见、所听、所想,分析和寻找制约西部欠发达地区中小学教育进一步发展的软硬伤和产生这些问题的一些主要原因,以便有针对性地加以解决和克服一些积弊,促进地方基础教育的发展。

     实质上,它所反映出来的也是西部贫困、欠发达地区基础教育的一个缩影,对这些地区的基础教育同样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加快地方中小学教育发展要解决好三个基本问题:软件建设、硬件建设和潜件建设。

    所谓软件建设就是指教育的指导思想、教师的观念、敬业精神、理论素养、教学能力、教学水平、教学方法等。而潜件建设即就是制度文化建设。就西部地方基础教育的现状看,硬件建设包括学校的数量、校舍的扩建与更新、实验设施、图书资料购置等等远远不能满足教育发展的需要。而即使教学设施等较好些的学校,由于从领导到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和能力的滞后,硬件资源在很大程度上并未发挥应有的作用。个别学校的某些领导总夸夸其谈,说我们有一流的什么什么,如硬件建设上的校舍、教学仪器、实验设施、校园网络、语音室等等,绝口不谈我们的教学质量与效益也是不是一流的。依我看来,我们不仅要谈“我们有什么”,更重要的是要谈我们用这些硬件资源做了些什么,做得如何。据调查,有一所中学的领导上任伊始,就大力抓建设,在部分教室内装了电视、VCD之类的东西,而在装了之后由于没有可利用的适合于学科教学的教学软件等教学资源,再加上教师也不大习惯运用,结果这些东西长期束之高阁,同时还给管理带来了很大困难。这是对极为紧缺的教育经费的一种浪费。有的城镇大中学相对于乡下学校来说,硬件资源有很大改善,但还远未能有效的发挥最大效益,如校园网资源、多媒体报告厅、语音室、实验设施、图书资料等等。对待硬件资源的态度上,“有”与“用”是两码事。“有而不用”或“未能很好地用起来”是对教育硬件资源的极大的浪费。面对这种情况,硬件在这里只成为“作秀”和供人参观的道具。实际上,缺乏软件支持的硬件资源在某种程度上只能是一堆废铁。这种情况应验了国人的一种观念:有粉擦在脸蛋儿上。这是一种扭曲了的教育政绩观的翻版。
关于制度建设问题,有些行政部门、学校领导等越位、错位与缺位现象还依然存在,教学各环节上的制度不够细化,加上部分教师观念上的偏差,有些问题未能有效地进行监督、落实。

    二、关于基础教育评价问题

    教育具有其自身的特殊规律,教育具有复杂性、长期性和教育效果的潜隐性等。教育的出发点和终极目的是为了促进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并使人与社会协调发展。教育评价应是过程性和终结性评价的统一。忽视了教育评价的过程性,不注重对教师“育人功能”的评价,只注重智育上成绩的评价,见分数不见人,会导致教育的异化和教育的失败。正是由于教育评价的一元化,唯成绩论,只针对“认定性成绩”,由此导致现有部分教师、学生片面追求分数,使教师、学生的心理负担过大,部分教师、甚至部分领导放纵、包庇、纵容、引导学生作弊,甚至有的老师直接卷入其中!教育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撒播的不是诚实守信的种子,而是欺诈和人格的分裂。这简直是对考试初衷的极大愚弄。同时从行政导向上衍生出“末位淘汰制”等。这里我想有必要弄清的是教育评价的内涵和功能是什么,什么是教育的“末位”,教育的育人功能亦能够量化?!还需要说明的是,教师搞的是“精神产品”,主要职能在于育人、教书,承传文化等,中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早就弘扬教育的社会功能。而现在大多唯成绩论成败,也正是对教育的“末位”曲解的情况下导致有些地方、有些学校考风不正,成绩虚假,尤其是在组织统考的时候问题尤盛。考风差,导致学风、教风不正。而深究考风学风教风不正的主要原因还在于部分教师或领导的信念和育人原则的缺失、教育评价(包括社会对教育部门的评价、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校、学校对教师、教师对学生的评价链条)的简单化和受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教育绝非游离于社会的一方净土,教育也正面临着虚假等不良社会风气的侵蚀。基于这种情况,有些教师的职业道德和信念发生动摇,失却了教育的育人功能内涵和宗旨的教育终将误导学习者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误导其发展。个别教师或领导公然引导作弊或变换手法作假、知行分离堪称教育的奇态现象。这时的教育不过是保住饭碗的例行公事,此外再无意义。依笔者看来,与其“末位淘汰”,不如搞“首位激励”[1] [2] [3]。

    也许有的领导又认为不能这么评价,岂不是无法衡量一所学校、一名老师了吗?这种理解是不恰当的,我们反对这种武断的评价,并不是不要这种评价方式,而是把它作为综合评价的一个参考,给育人者和学习者一种人格上的自尊。

    教师作为“文化人”、“学术人”和“教育者”,更加强调个人的社会价值,更看重因为所带学生的学业成长和人格完善而产生的强烈的个人成就感。我们的教育评价既需要反映教学实际,又具有激励教师的评估效果,充满浓厚的人文关怀。

    三、校长的角色定位和教育科研意识、习惯与素养对全校教师的引领、带动作用

    1、关于校长的职责到底是什么,这里举一个例子:
听说有位校长为改善极为简陋的办学条件,带领大家背石头、挖土、拉土……使学校状况大为改观。乍一听,着实让人感动不已。诚然,这种苦干、实干精神的确值得让人学习,这种行为本身也会对其它教师、学生乃至社会产生很大的教育感化作用,对增强学校内凝力和改变学校面貌功不可没。但是,这种举动不应成为教育宣传的主流,也不能成为大家效仿的对象。因为办教育是校长的根本职责,改善办学条件仅是一方面,而且是次要方面,大中学尤其如此,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身为校长,主要精力一定要投入到领导全体教师积极从事教育科研上,搞内涵式发展上,促进学习主体——学生的发展。如果鼓励校长都这么去干,还不如雇些小工去干好了,让搞教育的干了小工的活,这是教育角色的错位,把这种情况一定要当作“个案”来看,千万不能当作“范型”让大家都来学。现在同样还有一种倾向,就是个别校长一门心思搞硬件建设,如果不搞这些或搞完了,就觉得无事可做(实质上是已无力去做更深层次的教育工作,不是不愿,而是无能为力),或者根本不知道该干什么,更不知道如何干,教育内部深层次的一系列矛盾既发现不了,也无力解决,只能空谈高调。有些领导在办教育方面观念陈腐,不思进取,固步自封,工作原地踏步,毫无起色,在办教育方面是缺位的。正是由于这种缺位制约着学校教育的良性发展。

    2、学校领导的教科研意识、习惯和素养对全体教师有强大的引导力。

    据山西师范大学针对中小学校长素质的广泛调查,结果呈现一个不可忽视的事实:中小学校长队伍缺乏应有的读书风气。除极少数优秀校长外,中小学校长不读书的情况非常普遍,几乎是一种风气!校长们普遍教育素养和人文素养较差,一些人在严格意义上甚至不能胜任。试想,没有读书的校长,就没有读书的教师队伍,在这种氛围中,又怎能指望我们的学生从内心认同读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呢?有的校长,终日周旋于行政事务,上下级关系,缺乏自身的教育思想,而更多的表现为行政干部的角色![4]

    连读书都成困难的领导,谈何教育科研?谈何教育思想?苏霍姆林斯基有句至理名言,学校的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任何一所学校,教育科研水平如何,只要考查一下校长或领导班子的科研素养就够了。一个有远见的校长,常常把自己的决策建立在调查研究、分析讨论的基础之上,把学校的发展规划与发展方向建立在研究的基础之上。校长或领导班子的教育理论水平、教育科研意识、教育科研素养是决定一所学校科研氛围的关键。只要略作调查就不难发现,学校工作搞不上去,这样的学校校长无一例外地把责任归因于没有好的教师、教师工作不努力、敬业精神不强、业务能力差、领导班子不团结、不真抓实干等等不一而足。总认为自己是伟大的,就是教师和学生不争气。这种不进行内部归因、一味进行外在归因的校长只会怨天尤人,岂不知自身观念陈旧,思想落后,不读书,尤其不研读中外教育史和教育理论的经典之作,既不懂得教育的昨天,也不知当今教育的演进过程,不从中外教育家的思想体系中汲取营养,不务正业,依靠过时的经验办学,或者纯粹把教育当作行政工作来搞,从未把教师和学生当作真正的主人对待。在他们身上,只有凌人的霸气,好大喜功,急功近利,妄自尊大,行事武断,失去了民心,也失掉了人才,谈何办学的效益和质量。

     3、也有的学校或领导把教育科研当作幌子,当作给学校或教师考核加分的工具,大做表面文章,有的所研究的问题大而不当,大而空,不研究实际问题。这种现象同样值得注意。

    4、现在有些普通中小学的校长等领导连一节课都不上,整天忙于一些繁杂的事务之中,文山会海,看起来忙得焦头烂额。作为领导,不介入教学一线,既不上课,也很少听课,只会指手划脚,不研究教育教学规律,这是绝对办不好一所学校的。有专家指出,校长应是首席教师,对全校教师应发挥“专业引领”作用。

    5、个别校长等领导的改革意识淡薄,思想保守,因循守旧,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益的提高。中国教育报曾撰文指出,一位校长为使各行政领导分担责任,直接介入教学第一线,他把各年级分割成块,由各位领导全权行使教育督导和评价权,使他们在搞好自己对口工作(如管教学、管学生工作、管后勤的等)的同时,也全面管理一部分教师、班级和学生等,各位领导之间各显神通,教学质量得到较大提高。正所谓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要强调的“权责明晰”不谋而合。当然这样一来,各行政领导的义务与责任大为增加,就有必要考虑相应的权利问题。在平行班很多、班额很大的学校,这不妨可以借鉴一下。再如对教研组和教研组长的评价,不仅要注重常规教研活动的开展情况,更要注重“专业引领”、团队合作精神的评价,以促进教研组、备课组内教师综合素质的整体提高。

     总之,一句话,校长的教育观念、进取意识、改革意识和改革的能力直接制约着一所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各级校长甚至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如果真能在教育这一专业性很强的领域内有意识、有能力积极从事教育科研,凡事先进行广泛地调查研究,然后再做出决定。这样的决定不仅反映了民意,也增加了决策的科学性和透明度,执行起来自然行之有效。

    一句话,教育需要教育家,教育需要教育家来办。

    四、关于教育研究和教学研究的关系

   教育是一门“人学”,教育研究更注重全局意识,注重教育规律、教育评价、人的心理发展与教育的关系的研究。而教学研究更注重学科层面上的教学设计、教学方法等方面的研究。二者是局部与整体的关系。目前,从总体上看,西部欠发达地区中小学教育中,教学研究的深度还不够,教学研究的风气不够浓,良好地教学研究氛围还远未形成。教育研究尤其是对学生人格塑造、学生个性心理形成与学生成长的关系的研究、教育者(学校领导、教师等)对教育中诸多矛盾关系、主要矛盾、解决主要矛盾的思想方法的研究、教育评价研究等均处于较低的水平。目前,欠发达地区基础教育界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教育在各个层面上的急功近利化和短期化,而这一观念一经产生、形成甚而至于广泛漫延开来的时候,就必然严重制约教育的深层次发展。

    五、促进地方中小学教育的内涵式发展成为目前西部欠发达地区基础教育面临的主要矛盾。

    这里先明确两个概念:外延式发展和内涵式发展。所谓外延式发展,就是主要以增大学校办学规模为主的发展模式。如校园硬件建设、生源数量和教师队伍人数等。所谓内涵式发展,就是在学校办学条件达到一定程度时,学校的发展必须转移到依靠自身发展,即“内因”的变化,也就是深入挖掘学校内部资源如教师的观念、能力、敬业精神及师德资源、学校现有的硬件资源和校园文化资源、教育教学制度等等的潜力,只有充分发掘这些现有资源并进行合理配置,才能用好它,发挥最大的教育教学效益,促进学校发展。就这方面而言,西部欠发达地区的中小学教育还有巨大的潜力可挖,而且也是这些地方基础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

    长期以来,我们总有一种观念就是“向管理要质量”。诚然,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有序开展离不开管理,管理为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创设条件,但管理只能为改进教育教学营造一种良好的外围环境,力攻核心还需教育科研、教师的业务素养和敬业精神以及教师对硬件资源的合理运用。换言之,管理要向深层次、向研究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等方向深化,即管理也应是一种科学的符合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的管理。但现在还有一种倾向,就是管理表层化,远未触及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和学生的人格塑造上。部分教育者在一定程度上缺乏人格感召力,教师自身的学习兴趣、针对学习本身的内在观念、进取心和对最新的教育理论的研读兴趣不高,或者干脆不读(去年,中国教育报上曾刊文指出教师的读书现状堪忧的长篇报道),使学生从心理上难以认同和顺应教师干瘪、苍白无力的说教。纵观西部某些地方中小学教师的整体情况,教师的学力(不是学历)还远远不能满足新课改的要求,不能满足教育发展的要求。由此看来,加强对教育者的引导和教育,即实施元教育势在必然。

     “向教育科研要质量”,这是许多教育界有识之士的共识,而时至今日,有的领导不是偶尔在发言时提起来装点门面,就是把教育科研误解成教学科研。还有的把教育科研功利化、工具化,一心想着让课题研究立马见效,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殊不知,教育科研不能热锅快炒,而要细火慢炖,尤其在我们这种学风不够正、不够浓的环境中,更要注重它对教师队伍的引导作用和潜移默化。
通过教育科研,加强对人的研究,尤其是学习者的学习心理、个性特征、人文环境的营造等,引导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只有这样主动的学习才会事半功倍。

    管理只能创设外围环境,而加强软件建设,切实加强教育科研,挖掘内部潜力,才是内涵式发展的核心。

    六、加强教育教学反思

   1、就拿教学这方面来说,就形如如何加强月考(两千多年前的教育家孔子尚且知道旬考、月考、季考的意义,而今天有的搞教育的倒不知这些古代教育思想的价值,真耐人寻味!)或者别的考试后的深入、细致地分析与反思,加强考试的反馈功能、调节功能和激发功能。强化月考制度,并在每次考试后都从备课组、教研组、年级组不同角度开会研讨教育教学中的成败得失,及时反馈教与学中的问题并做出调整,这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至关重要。同时,通常的考试作为目标达成测验,重在了解学生对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而不在于甄别学生学习情况,不应非要排出个一二三四名,淡化甄别功能(有些老师连用于选拔的常模参照测验和目标达成测验都搞不清楚,混淆了两类考试的功能),同时充分注意发挥日常考试的激发功能,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这一点在目前确实需要充分地加以体现。我们常说,失败是成功之母。事实上,在一次又一次失败面前,会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到极大的挫伤,让更多的学生一蹶不振,对学习望而生畏。因此,作为教育者,还要相信“成功是成功之母”。

     2、就有些地方中小学教育的宏观层面上来看,的确存在着一些深层次的问题。有的教师不仅是专业素养不扎实,还有的教师的职业道德和进取心不高,干工作随心所欲;有的单位,一团和气,好像在构建文艺复兴时期空想社会主义家欧文创办的“Harmony”(和谐新村,请不要混同于现在倡导的构建和谐社会的概念)一样,工作没有努力方向,学校工作停滞不前;有的不合格教师或不能胜任工作者,实有必要通过某些途径或方式培训提高,或转岗、待岗;有的领导干工作随意性大;再则,教师的继续教育终身化,这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通过多种形式的培训对教师不断地进行“洗脑”,转换观念,提高认识。而现在似乎也出现了问题。不论从培训的方式方法,还是培训的内容等是否符合教师的实际,是否是新课改倡导的,是否切实体现了教育信息化对教师信息素养的要求等等,也许有的培训者本身的素质还不如被培训者,这些都有待完善、提高。

    七、教育中的个体凸现与整体提高的问题

    没有个体在教学中的凸现,只强调整体,这会抹杀个体的工作积极性和个体成就动机的提高。而只强调个体凸现,不考虑整体提高,就会诱发教师之间的不正常竞争,就会单打独斗,各自为政,缺乏经验的交流、沟通与合作,就会导致整体的低效率、低质量,也就会引起学科内教师之间、同年级内班主任、教师之间关系的不和谐,甚至出现矛盾。如何才能将个体凸现与整体提高的关系处理好,搞好教师之间、班主任之间的合作,除了要提高教师的师德、作为教育者的豁达等情意因素外,还要有一些制度上的引导和保障。在学科层面上要切实加强专业引领和教育反思。

   八、教育行政部门要沉下去搞地方教育调查与研究

   只有教育主管部门、学校领导深入教学第一线,了解教师队伍建设的总体情况,了解教风、学风、校风以及学生、家庭、社会对教育的呼声和建议意见,深入了解教育教学中的一系列问题而不是走马观花,才能对症下药。毛主席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我们不能“下车伊始”,就哇啦哇啦地发表讲话。少说空洞无物的套话和废话,多了解一些实情。

    九、关于多元办学问题

    教育是为社会服务的,而教师服务于学生,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社会有什么样的需求,教育就应顺应社会的发展与要求,适时做出调整,包括办学思想、办学方式、办学规模、课程设置等等。就目前西部欠发达地区中小学教育发展的总体情况看,由于社会的发展,老百姓经济状况的改善和社会对较高文化素质的人才的要求普遍提高,要求上高中的需求大幅增加,尤其对优质教育的需求日趋强烈,而现有的高中教育不论从数量、规模还是质量上都远远不能满足老百姓的要求。面对这种情形,政府只有广泛动员、发动群众和社会各界人士搞民办教育或探讨实施多种形式的办学方式,并加紧制定与之相适应的配套政策,在政策等方面予以扶持,要广泛吸纳社会资金,把资本的逐利性和教育的公益性有机地结合起来,促进地方教育的发展。按发达地区的民办教育发展情况,民办学校在师资、生源、硬件、质量等方面,多数要比公办学校好些,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办学体制的灵活性和自主性较强,受各方的牵制较少,能更好的促使各种教育教学软硬件资源的合理配置,促使教育教学过程与效果的最优化。这一点与中国古代教育发展中的“私学”蓬勃发展有异曲同工之处。当然,现在的主要问题是:一是在办学思想和办学宗旨符合国家方针政策的前提下要大力扶持,并且尽快理顺各种关系;二是要规范办学行为,加强教育引导和督查。

   10、地方中小学教育资源共享的问题
  
    现在有一种趋势(这种趋势已引起全国各界人士的关注、讨论,并开始进行遏制),就是教育资源和质量上的二元化、两极分化和马太效应。有些地方为了争创不同级别的示范性高中,将极为紧缺的办学经费、硬件资源、名师全面集中(这些学校甚至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忽视了输血与造血的关系),从而导致教育的二元化趋势严重。同时,县域内各学校之间在教育教学经验、管理经验、高考信息、考试综合评价等等沟通、交流较少。当然这与上面主导的竞争机制不无关系。正是由于这些因素,使各个学校之间缺乏应有的资源交流机制,从而导致办学的低效益。


    制约西部教育发展的不仅是经济基础,更重要的是观念,是对教育的理解与认识,是对教育发展中的各种支撑体系的构建。“重振××教育雄风,再现××教育辉煌”这一命题的前设就是××教育曾经辉煌过,而目前不辉煌了,需要重振。我想,要“重振辉煌”,得静下心来,理性地、平心静气地分析地方教育内、外环境的优势和劣势,找准问题的症结和实质,理清思路,认真研究“重振”应具备的条件和急待解决的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方能取得好的效果。“重振”不能成为一句空洞的口号,而应认真研究解决“振什么”和“怎么振”的问题。
 
     最后,我想说的是,要是克服了宏观、微观层面存在的一系列不利于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问题,地方中小学教育就一定会取得更大的发展。

(作者简介:马永平,生于1968年,男,化学教育硕士,中学一级教师,市级学科带头人。现任甘肃省临洮二中教研室主任。工作十余年,在省级、国家级刊物发表论文“循环利用化学实验试剂和废弃物的探索与实践”(化学教学,2005(4):4-6)等十余篇,《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探索与实践》获十三届全国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论文评比二等奖。主持《西部欠发达地区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研究》(为2003年甘肃省“十五”规划课题,已通过省级专家组鉴定结题)、《加快临洮二中校园网建设与利用的实践研究》(为2004年甘肃省“十五”规划重点课题)两项课题的研究。本文是经本人广泛调查与探讨的基础上写成,还未发表。)

参考文献:
[1].张建坤.与其“末位淘汰”,不如搞“首位激励”[N].中国教育报.2005-10-25-6
[2].朱华忠.培养和信任比淘汰更重要. [N].中国教育报.2005-10-25-6
[3].李建波.末位淘汰,淘汰了什么 [N].中国教育报.2005-10-25-6
[4]张圣华.老师,您读书了吗?——中小学教师读书状况的调查[N].中国教育报.2003-8-14-5
[5]顾云虎.“越位”的当然与“缺位”的漠然[N].中国教育报.2004-9-11-3
[6]孙培青主编.中国教育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9月第2版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加强中小学校党建设工作
·做好普通中小学装备工作
·治理有偿补课和收受礼金
·高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