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二十八/二十九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基础教育 > 基教研究 > 教学研究 > 综合研究
共同来关心支持学校教育
2001-08-27    江苏省张家港市后塍中学陈龙

字体大小:

  江泽民同志在《关于教育问题的重要谈话》中深刻指出:"我所以说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就是说对教育事业全社会都要来关心和支持。尤其是要加强对青少年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性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了落实"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的指示,我校在认真搞好校内教育的同时,努力主动争取社会各界对学校教育工作的支持,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紧密配合,三方面的教育互为补充,形成合力,充分发挥学校、家庭、社会的整体教育功能,为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育人环境。

  一、以统一思想入手,落实共同教育的责任。

  我校认真学习江总书记就《关于教育问题的重要谈话》,特别是关于加强青少年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论述,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我们认为,学校教育管理不仅要管理好校内诸方面工作,而且还应管理好与学校密切相关的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工作。无数事实告诉我们,学校采取封闲式的教育跟不上时代的要求,现在,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家庭、社会都直接或间接受着这样那样的影响,无疑对学生的成长起着较大的作用。因此,将学生的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纳入学校管理工作,是十分必要的。

  思想认识统一后,我校依据《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和《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结合学校实际和青少年学生的身心特点,制定目标,落实责任。通过家长委员会、家长学校、家长接待日等形式同学生家长保持经常联系,大力普及家庭教育知识,吸收家长参加教育过程,建立校外教育网点,使学校教育向校外延伸,家长应当对社会负责,对后代负责,讲究教育方法,培养子女具有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成立校外德育辅导员、德育活动基地,协调社会各方面力量,支持学校教育工作,在民间人士的赞助下,我校准备设立"诚实奖",保证经费投入,优化育人环境。

  二、以家庭教育为主,健全共同教育制度。

  家庭教育是教育的三大支柱,也是校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综观我校学生的家庭教育现状,可以看出,能顺应时代和社会发展趋势,运用新型的教学方法者,固然不乏其人,然而,较为普遍的是,相当一部分家长教育观念落后,教育方法陈旧,教育效果甚微,甚至适得其反。有些家长对子女寄予了很高期望,关注的教育目标是子女在学校考多少分,把升梁丰、升大学看作是成才的唯一途径,属于过高期待型家庭教育。有些家长把子女视为掌上明珠,家中的"小太阳"、一切围绕子女转,这样疼爱子女,使子女滋生了"一切以人为中心,唯我独尊"的心理,属于溺爱型家庭教育。有些家长把相当大的精力倾注在子女的学习上面,或辅导、或陪读、或聘请家庭教师,学生在学校里坐着,在家里还是坐着,子女一旦出现不能符合父母要求的行为就会遭到训斥和打骂,属于肓目加压型家庭教育;有些家长终年在外经商,对子女不关心,让子女随心所欲,自由发展,这样就使学生的错误的思想、行为因不能获得及时的教育和引导而恶性发展,属于放任型家庭教育。东北师大王逢贤教授有句名言,有人拿钱买智育(如家教),有人拿钱买美育(如学钢琴),有人拿钱买体育(如体育特长),有谁拿钱买德育?德育在家庭教育中实际地位由此可见一斑。过去人们常说:智育不合格是次品,体育不合格是废品,而德育不合格是危险品。以上种种家庭教育的误区,造成了学生心理上的严重障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我们认为: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同步发展是十分重要的。现在的问题往往是不同步,或滞后,或背离,这大大影响教育的效果。必须高度重视家庭教育的质量,必须对家长进行怎样教育子女方面的指导。我校在加强了家庭教育,健全共同教育制度方面,做了以下工作。

  学校定期召开家长委员会、家长座谈会、举办家长学校、家庭教育讲座、家庭研讨会,吸收家长参加学校管理,打开通向社会的渠道,使家长更好地履行自己的义务,促进家庭教育的最优化。本学期,我校先后召开了八次家长学校,先后召开了各年级的家长座谈会,重点在于加强对家庭教育的指导工作,校长专门备课给高中学生家长上了一堂题为《高中学生家庭教育的策略》辅导课,受到家长的一致好评。各班都订阅《现代家教》杂志,帮助家长建立和谐的家庭氛围,建议家庭为子女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等。

  学校建立了学校、家庭、社会共同教育的管理队伍、科研队伍、骨干队伍,我校承担的国家级教科题《中小学心理教育运行系统的研究》已取得成果,被市教委评为优委课题,对学生的心理辅导,定人员、定时间、定地点,建立了学校心理教育的组织网络。

  与街道居委会、派出所、法院、村民委员会建立联系制度,后塍法院为我校印发了法制宣传资料,后塍派出所定期到我校商讨学生的校外教育问题。

  三、以网络管理为引导,健全共同的教育的体系。

  为了使学校、家庭、社会协同教育卓有成效,我校形成了完整的德育管理网络,实行"三全管理的教育工程"。这个工程就是:

  全员管理。即从校长到教职员工,从教师到每个家长,每个人都是德育工作者,学校健全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岗位德育工作制度,每星期召开德育工作会义,研究德育工作,学校把教师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引入教师量化考核之中,调动全体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学校形成了全员育人的良好风气。

  全面管理。即从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加强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近来来,我校坚持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的养成教育,目前已形成系列是:开展五爱教育(爱祖国、爱父母、爱老师、爱学习、爱劳动),养成五种习惯(行走、守时、说话、卫生、书写),提高五自能力(自尊、自学、自理、自护、自律),培养五种兴趣(科技制作、体育运动、文化、工艺制作、阅读札记),设立五种心愿(爱心、孝心、诚心、热心、关心),创设五种氛围(平等和谐的互敬互爱氛围,净化美化的激励陶冶氛围,严肃严格的自我约束氛围,自主参与的独立活动氛围,家校一致的协调互助氛围),突出五条渠道(以教学法为载体的课堂教学法,以活动为载体的共青团工作,以集体为载体的教育实践,以班主任工作为载体的班级管理,以社会为载体的家长学校)落实五项措施(班主任为主抓具体措施,家长明确抓的配合措施,社会协助抓的参与措施)。培养五有能力即(有竞争意识、有做人准则、有学习习惯、有创新精神、有适应能力、有管理能力)教育,以"做人"为切入点,突出怎样做人,做什么人。从而形成文明守纪勤奋好学、主动创新的风气。课堂教学注重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发挥其主渠道作用,各类活动以其特有的形式发挥着中间作用,校风、班风、学风,校园育人环境建设不断影响感染熏陶着学生,从而保证全面管理的实施。

  全程管理。即从学生每天上学到放学,以至从学生入校到毕业三年都有明确具体的要求,学校制定《后塍中学学生一日常规》和《后塍中学关于违反日常行为规范的处理规定》,把德育全年的工作和学生三年受教育的活动全都包括进去,便于全程管理的具体实施。

  实行"三全管理"最突出的特点是促进"四育人"的协调发展,即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环境育人和协调发展。全体教职员工克服了以前那种只管教书,不管育人、只管工作,不管育人的局面。

  四、以教育资源为载体,拓宽共同教育的途径。

  以优美的校园环境陶冶学生。校园环境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陶冶学生情操、警示学生不良行为的无声管理机制。重视环境建设是使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在环境建设中,我校确定了陶冶、激励、感染提示的八字方针,即以精心规划的绿地、草坪、花草、树木和净化美化的校园陶冶学生;以富有学生生活气息的名人名言、学生字画、各种警句和简炼的日常要求提示学生。我校一直将搞好校园卫生和美化校园环境作为提高学生素质的又一重要渠道,学校重视育人环境的改善,不断增加资金投入,最近我校在原有的基础上,又增添了5万元图书,增加了藏书量,购买了大量的名人、名言牌,树起了四只灯箱,灯箱的正面反映了我国革命历史进程的巨型画像,分别是开国大典、祖国万岁、春天的故事、走进新时代,灯箱的背面分别是万里长城、长江源头、华山风光、东方明珠。树起了富有现代化气息的不锈钢雕塑--金钥匙,真正做到环境教育人。由学生会主办的校广播站每天中午和傍晚播送校园动态新闻、学生点歌,丰富了校园文化。充分发挥黑板报、广播电台等阵地,不失时机地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做到了"学校无空地,处处都育人;学校无闲人,人人都育人;学校无小事,事事都育人"的良好局面。

  以完善的德育基地教育学生。我校建立了七个德育基地,一是以香山烈士陵园为主的革命传统教育基地;二是飞腾集团、江苏酿酒集团为主的社会主义建设成就教育基地;三是以校办厂、敬老院为主的社会劳动实践基地;四是以文化站、影剧院为主的艺术教育基地;六是以后塍医院为主的卫生与健康教育基地;七是以派出所、法院为主的法制教育基地。

  通过开设家长学校、开展社区共建等形式,密切了学校、家庭、社会的联系,形成了三结合的育人网络;积极开展校内外文化建设,对学生产生了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通过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拓宽了共同教育的新途径,形成了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关心学校教育,共同推进的生动局面。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加强中小学校党建设工作
·做好普通中小学装备工作
·治理有偿补课和收受礼金
·高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