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二十八/二十九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基础教育 > 基教研究 > 课程研究 > 课程改革
新课程中校长角色政治傲慢的尴尬与消解
2004-11-15    四川绵阳师范学院 王楠

字体大小:

  摘要:自教育部2001年9月启动,先在27个省、38个国家级实验区实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开始,迄今新课程实施,已经进入第三个年头之末;今年其推广面在起始年级将达到预期的65%-70%,明年在起始年级原则上全面推开。其成效是显著的。但在新课程向全面、纵深推进过程中,也遭遇到前所未有之尴尬。本文从中国当代基础学校校长们的行政现象中,提出、分析、描述新课程中,校长角色的办学理念、行政管理、教学评价、校长人格政治傲慢的尴尬;具体论述了其重建三组学校核心概念、构建自组织系统、形成自组织管理,引进"学院模式"和植入"文化模式"改良,以及取消校长行政职级等四大举措以试消解。

  关键词:新课程  校长角色  政治傲慢  尴尬与消解

  中图分类号:G6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612*(2004)00-0000-00

   "种田靠天气,办学靠关系",这几乎成为校长们的现实共识,尤其是与政府部门主管局的关系。"关系也是生产力",已经成为校长们治校的"政治宝典"。但由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课程的推进,使校长们的"政治宝典"有些不灵验了。因为新课程改革,走的是一条要靠自身实力的内涵发展之路,单凭关系拉动的外延发展之路已经走不通了。所以,校长们遭遇了前所未有之尴尬。这就是笔者本文要讨论的中心话题:校长角色的政治傲慢。

  一、 校长角色政治傲慢的尴尬

  何谓校长角色的政治傲慢,请允许笔者暂不定义,只列出为其诠释的几个关键词--刚性、僵化、滞后、与现实相悖或不与时俱进。现实校长角色政治傲慢的尴尬,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办学理念的尴尬
  从语义学的角度讲,所谓"理念--是一种经过深思熟虑的、具有理想色彩的、自觉化程度较高的观念"。而办学理念(原来或一般称之为校训),是校长对教育的判断和价值取向;是校长和学校的教育价值观;是一所学校的灵魂和方向标;是支撑学校的中心理念;是一所学校制度设计和各种机制构建的逻辑出发点。办学理念,是校长长远的战略眼光,和学校长远的发展战略目标。如四川绵阳东辰的办学理念:"培养有中国灵魂,有世界眼光的现代人";上海北郊学校的办学理念:"为每个孩子创造美好的未来";哈佛大学的校训:"与柏拉图为友,与亚里士多德为友,更要与真理为友"等,都是很有代表性的。还有什么"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等等,真可谓至上至美。
  但是,办学理念的先进、完美,与办学的有效性严重的不对称,在中国当代基础教育显得尤为突出。一个学校比一个学校的办学理念先进、完美、前卫,象是教育部在组织办学理念的奥林匹克竞赛似的。谁办学理念的旗杆举得越高,似乎就表明谁的学校就办得越好。校长们把办学理念作为一大策略,作为吸引生源的亮点。当然校长们内心也苦不堪言,这也是给应试教育逼的,也是为了学校的生存发展。现实中国基础教育的现状就这样--你不这么玩,别人要这么玩;你不这么玩,你就要吃亏,你就活不出来。另外还有只可意会,但不可言传的校长们的政治前途问题。--这是校长们最为认同的社会现实和政治真实。
  可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推进"新理念、新课程、新知识、新技术",要动真格的,要求真务实。于是,校长们就陷入了玩虚无的办学理念游戏与求真务实的素质教育现实困境;陷入了"轰轰烈烈素质教育,扎扎实实应试教育"的二难尴尬境地。
  (二)、行政管理的尴尬
  从西周"学在官府、官师合一、政教合一"开端的文教政策、体制,就表明"师即为官"。那么,校长就更是官了。中国的学校一直浸润在官文化之中。官本位的主流文化社会大系统,更强化了处于亚文化地位的学校文化系统中的官文化。实际上基础学校的制度设计,与政府的行政体制设计基本是一致的。校长们是进了组织部干部编织的,校长们的行政职级是很明确的。中国学校的制度设计,是政治化的。因而学校的教育行政往往就带有浓重的党务行政色彩,校长很难按照教育的规律行政。社会大政治下的人际关系,也同时强化着学校小政治下的人际关系。于是学校里的工作关系、教学关系、干群关系、师生关系有形无形地,既要遭遇大政治文化强势威压,更被这种小政治关系威慑着。尤其是学校再遭遇市场经济的强势所逼,这种不良的人际关系被进一步强化,异化。其二,校长握着学校全部资源配置的重权,校长角色很容易形成傲慢与偏见。校长的教育行政管理,容易行使党务性质的管理权。校长容易变得目中无人、或重物轻人。因而学校文化机关很容易演变成党务政治机关。其三,现在的校长负责制(书记、校长一元制),其实已消解了学校党委会、工会、教代会、学代会等组织的政治功能。这些组织现实已处于虚拟状态。
  但是,基础教育改革推进中的新课程,要求构建一种新型的人际关系,一种诚信的人际关系,一种真、善、美的人际关系,一种更具亲合力的生命伦理的人际关系。否则,新课程实施将是一句空话,或将发生严重的偏差和走样。于是校长们就又陷入了官本位文化的政治人际关系与人本课程文化诉求下的诚信、仁爱的人际关系的二难境地。
  (三)、教学评价的尴尬
  现实中的校长角色,一方面,要承受官本位社会的重压;另一方面,必须承受应试教育、知识教育的强势威压。一方面,应试教育考试的大杀威棒,横扫千军如卷席;学生,学生家长视分数如命。另一方面,教育主管局开会,就把学校考试成绩当经念,作为主要,甚至唯一依据排名次--"排、排、排,局长们的王牌"。而且学校目标考核一票否决;帽子+票子的杀威棒,又有几个校长遭架得住。在如此生存状态下的校长们,该如何管理评价老师们的教学呢?如法炮制,分指标,排名次,大考加小考--"考、考、考,校长们的法宝";外加行政手段和经济杠杆。当然结果是老师们被制服了。处于如此生存状态下的教师们,会如何去对待教学和自己的学生呢,其情景就用不着描述了。
  然而,基础教育改革推进中的新课程,实施的是新理念、新教材。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教科书。新课程要求新课堂;新课堂是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新课堂的教学评价,要求由"一维评价"转向"三维评价"。于是乎,校长们又陷入了面对现实,务必搞应试教育;面对新课程和未来,应该搞素质教育的二难困境。
  (四)、校长人格的尴尬
  不用置疑,校长们的人格冲突也是很强烈的。按照校长角色的定位,在学校这个小王国里,校长们似乎就是"皇上"。在学校任何地方,任何时候,校长都要"象校长"。尤其是在教师和学生面前,校长们必须带上政治面具,活在校长角色的道具里。但是,校长们毕竟也是活生生的人;校长们也为人父或为人母;校长们也吃五谷杂粮,人心同然。校长们心里明白,中国教育病了,重病号是校长们。似乎中国人都知道中国教育病了,而且都知道中国当代教育病得很深。但又有几个人实话实说呢?这种现象很容易让人想起"皇帝的新衣"。诚然,中外教育专家看得很透彻,政治家们心里更是明白。于是校长们真正陷入了校长角色的社会人格与校长的自然人格相冲突的尴尬境地。
  至于教育规律的尴尬,教育哲学的尴尬,在此文中限于篇幅,就暂不言表了。另外,处于不同层次学校的校长们,也就面临着不同程度的尴尬。城市学校的校长们,有城市学校的尴尬;农村学校的校长们,有农村学校的尴尬;西部学校的校长们,有西部学校的尴尬。
  究其本质上讲,校长角色的政治傲慢,其实际上是学校体制的傲慢。

  二、校长角色政治傲慢的消解

  如此看来,校长角色与现实基础教育改革,有这么多的不和谐,很明显的妨碍了新课程的推进,妨碍了学校的可持续发展。那么,如何消解呢?笔者在此,谨就学校而言先提出如下四个对策。
  (一)、重建三组学校核心概念的理念消解
  在教育走向国际理解的大趋势下,在新世纪中国基础教育改革推进新课程的新教育时期,校长们首先应重建如下三组学校核心概念。
  第一组:学校观、教师观、学生观。1、学校观。解构学校是行政机关(更不是军队、监狱)、重物轻人的物本学校观。重建学校是有生命的;学校最有生命力的是学生、教师和学术;学校是学生、教师、校长学习的共同体;学生、教师、校长互为发展的平台;和以人为本的人本学校观。2、教师观。解构教师是知识的化身,话语权独霸者、"师道遵严"的传统教师观。重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学习活动的促进者、话筒的传递者;课堂话语权与学生共享的人本教师观。3、学生观。解构学生是知识的受众,是储存知识的容器的"非人"学生观。重建学生不但是活生生的人,而且是生理、心理正在快速成长着的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课堂话语权的共享者的儿童本位的生本学生观。
  第二组:课程观、教学观、学习观。1、课程观。解构课程就是教科书,是法律文本的静态课程观。重建课程是学习的跑道,是公共框架,是生活经验,甚至是"文本符号"的动态课程观。下面我们再比照一下,现代科学理性、工具主义静态课程观,与后现代文化动态课程观的本质区别。现代科学理性、工具主义静态课程观,本质上是"祛魅"--其核心理念和相关语词为:科学主义、技术理性、工具主义、抽象学习、概念学习、机械学习、划一学习、接收学习、被动学习、预设性学习、非人性学习、假性学习等。它强调的是:标准、共性、计划性、程序、完整、知识复制、线性片面发展。而后现代文化动态课程观,本质上是"返魅"--其核心理念和相关语词是:经验学习、生活化学习、问题学习、情景学习、意义学习、选择性学习、发现学习、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活动化学习、个性化学习、多样化(或多途径)学习、探究性学习、整合学习、真性学习等。它凸现的是:开放、灵活、随机、创生、不确定性、非线性发展。2、教学观。解构教学就是"教"教科书,就是复制知识的传统教学观。重建教学就是"用"教科书教;教材只是一个教学平台,一个师生对话依托的对象或载体;是师生互动(师动生、生动师;师动师、生动生)的生态教学观。3、学习观。解构学习就是接受,就是死记硬背教科书上知识的假性学习观。重建学习是经验、生活的建构,是情景化的、活动化的、体悟性的、自主性的、探究性的、创生性的、个性化的真性学习观。
  第三组:知识观、评价观、管理观。1、知识观。解构知识是"客观的、中立的、普适的",不可协商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科学知识观。重建知识是"文化的、价值的、境遇的",可协商的,可建构的,人性化的后现代多元文化知识观。2、评价观。解构评价就是对师生作简单的定性鉴定,定性审判;就是"官方"单方面的作主观或好恶臆断的终端评价观。重建评价是中介,是协商,是过程,是工具,是促进师生发展的发展性评价观。3、管理观。解构管理就是把师生管住、控制住的对立思维非人管理观。重建管理是引领、协同、创建、共生的"双赢"人文管理观。
  观念变,天地变。这是校长们的现实学校理念突围。
  (二)、构建自组织系统、形成自组织管理的组织消解
  校长角色的行政行为,究其本质上讲是一种组织行为。"德国理论物理学家H.Haken认为,从组织的进化形式来看,可以把组织分为两类:他组织和自组织。如果一个系统靠外部指令而形成组织,就是他组织;如果不存在外部指令,系统按照相互默契的某种规则,各尽其责而又协调地自动地形成有序结构,就是自组织。"照此理论框架分析,现行学校校长角色的行政行为究其本质上讲,无疑是他组织行为。其管理上表现为主要是靠外部指令运行的封闭管理。这种他组织封闭系统,无法对其来自内外的信息作出迅速的反应和及时的处理。这种系统中的管理信息主要是由外向内,从上至下的单向流动,是一种低层次的扁平式的低效管理。而新课程理念下的新学校观是一种人本学校观,视学校为有生命的、复杂的、趋向开放的、高级的社会子系统。新学校观需要遵从"开放性、远离平衡态、非线性、涨落"的自组织原则,需要营建"以学生为本体,以教师为主体,以科研为支撑,以法治为保障,以文化为载体"的有机的、立体的、网络状的、动态的、自组织管理形式和自组织文化生态环境。如果一所学校的组织系统形成自组织进化,那么这所学校的运作效率就可能达到最佳状态;从而也就可以认为,这所学校的管理已是一种高级的管理形式--自组织管理形式。
  现行校长负责制的学校,校长角色在他组织系统中,处于纵向、等级科层组织的权威金字塔塔尖的执法地位。外在监督的不力,内在监督的失效,是形成校长角色政治傲慢的体制原因。而在自组织系统中,由于系统是开放的,其组织结构形成非线性立体网络机制。校长角色的行政行为,受到来自内外、上下和下上,以及四面八方相互作用的监督。校长角色也就失去了其政治傲慢的组织基础或制度基础。
  这是校长们的现实组织突围。
  (三)、引进"学院模式"和植入"文化模式"进行改良
  英国莱斯特大学的托尼·布什教授,深入地研究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西方众多教育管理流派,总结出"六大理论模式"--"正规模式"、"学院模式"、"政治模式"、"主观模式"、"模糊模式"和"文化模式"。根据我国现行学校体制运行特点,可以套用托尼·布什的"正规模式"理论框架。既要消解校长角色政治傲慢系统的组织基础,又要防止体制转型形成的系统"巨涨落"给学校造成重大损失。笔者以为可以先引进英国的"学院模式"来改良我国现行学校体制。"学院模式(collegial models)是包括强调组织中所有或部分成员共同分享领导权和决策权的理论流派。"学院模式认为,校长的决策权力应该全员或部分成员共同分享,其决策过程应该全程参与。学院模式重在弱化权力组织结构中的职务角色,而强化组织成员的学术、专业角色。学院模式把校长定位在组织决策平等中的首席、节目主持人,能适度限制校长专权导致的决策冲动,而引起重大决策失误。"在20世纪90年代,学院模式已经被管理界信奉为学校和学院管理最合适的模式……"。再植入"文化模式"。"文化模式(cultural models)强调组织的非正式的方面,而不是强调官方的和正规的因素。文化模式关注组织中个体的价值观、信仰、和行为规范,以及个体的认识如何与被认可的组织的认识观相结合"。卓越的管理,是文化制胜。"文化模式认为,信仰、价值观和观念是组织的中心。"文化模式,对个人的价值观、信仰、观念,应该兼容并包;文化方式可以协调、沟通非正式组织,从而适度消解正式组织对个体有意无意的"伤害",起到心理渲泻或辅导,甚至是心理治疗的作用;可以营造"主流文化+多元文化"的大气文化氛围。
  在政教不分的现行学校体制下,引进"学院模式",和植入"文化模式",这是一个不得已而为之的、权宜的改良办法。
  (四)、取消校长行政职级的政治消解
  在教师职业专业化发展的大趋势下,逐步取消校长的行政职级,促使校长走职业化发展的道路,也不失为消解校长角色政治傲慢的一大政治策略。这已成为一个发展方向。
  最后,笔者还是要不得不无奈地坦言:基础教育改革,全面、深入推进中的新课程,必然要受阻于体制;而更大,更持久的阻力,则是来自体制的巨大惯性。

参考文献:
   [1] 严先元 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 M] 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2·3
   [2] 李定开 谭佛佑 中国教育史[M] 四川民族出版社  1990·9
   [3] (美) 小威廉姆 E.多尔 王红宇 译 后现代课程观[M]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0·9
   [4] 石中英 知识的转型与教育改革[M]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5
   [5] 钟启泉 崔允漷 张 华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8
   [6] 邢 军 论自组织与企业管理效率[DB/OL]中外科技信息推荐  2004·3
   [7] (英) 托尼·布什 强海燕 主译 当代西方教育管理模式[M]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8·9

本文发表在《现代教育》2004年9月第22期国际版“争鸣”栏目

作者:王楠(绵阳师范学院高等教育研究所)
邮编:621000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加强中小学校党建设工作
·做好普通中小学装备工作
·治理有偿补课和收受礼金
·高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