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二十八/二十九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基础教育 > 素质教育 > 理论研究
论实施创新素质教育的现实途径
2001-08-27    

字体大小:

  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知识经济初见端倪的发展现实和趋势,为实施创新素质教育提供了有力的现实注脚,创新素质教育已成为教育界必须面对的新课题。笔者认为,对于创新素质教育的内涵、本质以及如何实施等问题,有必要进行深入的探讨。

  一、创新素质教育的内涵

  创新素质教育是指在学校教育中对青少年学生进行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的培养和教育,这三个方面构成了创新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创新精神教育,就是培养学生具有创新意识,不满足现状或现成的答案,不墨守成规,敢于提出问题和探索新的问题,这是创新素质的灵魂,是创新素质的理性引导方面。创新能力是指具有创新的基本本领,它是创新素质的基础支撑方面。创新能力包括较扎实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较宽的知识面、较强的实践能力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还包括在大量信息中选择、辨别知识的能力,具有关于创造的知识、技能、创新人格,就是培养和发展有利于创新或富有创造性的人格特质。在心理学中,它属于非智力方面,是创新素质中比智力素质更为重要的素质方面,是创新素质内在的自然倾向性。这里所谓的"内在的自然倾向"是指,在先天素质的基础上后天养成的对创新的意愿性和习惯性作用。

  过去我们曾提倡和强调创造教育,现在又提出创新教育或创新素质教育,这二者的内涵是不同的。一是目的不同。创造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有专长的学生,使之能够发明创造出具体的东西。创新教育是要通过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意识,通过发展创新人格,通过开发、培养创新能力,提升学生的创新素质,为今后的创新、创造活动打下良好的基础。二是内容不同。创造教育着力于创造技能的教育和训练,注重引导学生学习与研究发明创造的规律和创造方法,由此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创新教育则着力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尤其是注重创新人格的培养。三是任务不同。创造教育是立足培养少数尖子学生和有专长的学生,使这部分学生有创造能力,出创造成果。创新教育则是面向全体学生,提高每个学生的创新素质。四是性质不同,创造教育从本质上讲是一种专才或"专利发明"教育,而创新教育的实质是一种文化和人格教育,通过一种观念意识变化和相应的社会文化氛围的营造,对人格产生持久而全面的渗透和塑造作用,进而促进学生创新素质的提高。

  当然,创新与创造都是需要通过创造性的活动来进行的。根据人格心理学家R?B?卡特尔的研究,有利于创造性活动的人格特质主要包括内向、独立、敏感、幻想,冷静沉稳、好强自信、进取敢为、率直激进等。我们可以概括为责任心,进取心、自信心和坚韧性、探究性等方面。另外,有关创造力与智力的相关性研究,均表明不是智力而是人格在创造性方面起关键作用。例如,J?P?吉尔福特的研究结果表明,创造力高而学业成就低的学生和创造力低而学业成就高的学生,两者相比较最大的差异在人格特质。另一项研究发现,以幽默感定义语言的创造力、则有创造力的学生皆具有幽默感与良好的人际关系。

  二、创新人格素质的培养是创新素质教育的重点

  在上述各个方面中,培养学生具有创新人格是创新素质教育的重点。这是因为,创新素质教育本质上是一种文化和人格教育,具备了良好的创新人格素质,就使创新活动有了自主、自发、自然的动力性。同时,在创新素质各方面的培养和教育中,创新人格素质是最难把握和操作的方面。第一,人格素质对创新活动的影响主要是行为风格式的,对行为效率的影响则是间接的、弥漫的、中介性的。它对创新活动的影响是持久的,但其效果的显露往往也是有潜伏期或是需要机遇的。在企业人员招聘中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在其人格测评中反映出来的人格特点,在招聘后工作的初期并未显露出预计的影响效果,以至用人单位甚至怀疑人格测验的可靠性。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原来预计的效果便会越来越明显。所以,对人格素质以及人格素质培养的效果靠一般人的短时间观察是难以准确把握的。要在短时间内准确、全面地了解人的人格情况并做出可靠的行为效果预测,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须由经过人格测怦训练的心理学专业工作者来承担。第二,要发展和塑造创新人格的特点,学生对自己现时的人格特点以及符合时代要求的创新素质对人格特点的要求要有所了解。也就是说,要能"知己"又"知彼"。对于前者(知己),这种要求对于大部分人来说都是比较难以做到的。因为组成人格的心理成分既有意识层面的,也有非意识层面的;既有理性的,也有非理性的。在正常情况下,人们只能把握自己意识层面和理性层面的成分,在对自己人格把握的深刻性和全面性上有一定局限性。此外,对于任何个体来说,从人群总体上把握自己的特点的位置及其含义也是很困难的,这些也同样需要有客观、可靠的评价手段(如人格测验)和专业人员的帮助。第三,人格心理学研究表明,人格既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又具有可塑性。可塑性是指,人格作为一个多特质的复合体,它只是相对稳定的状态,随着人的生理、心理、生活环境的变化,人格中的各种特质都有可能发生或大或小的相应变化,人格的可塑性为人格的塑造和完善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相对稳定性是指,与其他的心理现象相比,人格具有一定时期内相对的稳定性,即使发生变化也是较为缓慢的,须在较长时间内方能显出变化的效果。因此,人格的塑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蹦而就。此外,人格塑造不只是一个理性认知的过程,它实际上是一个潜移默化的"修身养性"的过程,是通过人们对己、对人、对事的稳固的态度体系的建立,通过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建立而实现的。因此,它不仅是"知"的问题,也是"体验"和"行"的问题。

  三、校园文化建设是发展与培养创新人格素质的现实途径

  文化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它差不多把人类所创造的一切都囊括了进去,因而我们可以将其定义为:"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不同形态的特质所构成的复合体"。如果把某个校园中的人们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校园文化就是由这个有机整体所创造、所形成的一种独特的社会现象。这种社会现象也同样是由很多不同形态的特质所构成的复合体。具体来说,校园文化可以视为一个学校的校园人文环境、教育体制、教育内容、师生状况、学习和生活方式、教风学风等因素的综合表现。根据前述人格发展和塑造中所表现出的特点,我们认为校园文化建设是培养学生创新人格素质的现实可行的途径。通过校园文化建设,让创新精神从校园文化的各个方面溢射出来,让创造性从积极向上、宽松自然的校园氛围中生长出来。这样的"潜移默化"的育人环境,显然是最符合创新人格素质发展和培养的要求的。在具体的做法上,除了在"素质课程"和课外活动安排上继续丰富外,还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创设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校园文化环境。创新人才的成长需要有平等、信任、宽容、进取的氛围,这些都可以通过有意识的校园文化建设体现在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安排、教风学风、师生关系、物质和精神的校园环境中,并透过这些方面对学生的创新人格发展产生直接或间接的、有意识的或潜移默化的持久影响。例如,在校园建筑的设计上,在校园颜色的选择上,在校园音乐的选择上,在师生着装的规定上,在教室的布置上,应考虑自然与人文兼顾,活泼与庄重兼顾,有序划一与个性的提倡兼顾。在校训、标语口号和宣传栏中应体现对创新、创造的追求。在校园里应随处可以看到那些为人类的发展做出不可磨灭贡献的人们的画像、塑像以及他们的创造成就,到处反映出学校对创新、创造的积极的价值提倡。

  调整教师与学生在教与学中的关系。在知识经济的大背景下,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以前教师是学生的权威与领导,学生必须听从和顺服;教师的任务是传道解惑,学生的任务是对教师所授知识进行有效掌握。师生关系是教与被教的关系。随着信息社会的来临,教室、教材的范围急剧扩大,界限被打破,教师再要想充当一名无所不知的传授者,已很难胜任。教师的职能与地位正在发生变化,教师必须与学生共享新知,共同探究新知,甚至共同合作创造新知,教师正逐渐从传授者转变成为引导者和点拨者。这一趋势在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十分明显,在我国也已不同程度地出现。使教师和学生意识到这种趋势并自觉配合这种转变具有重要意义,它意味着由于师生关系变化而导致的创新环境的改善,以及对创新素质发展有益的校园文化新气息的出现。

  改革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当今,世界各国正在课程教材领域涌现着层出不穷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我们应以科学的态度联系我们的实际加以借鉴。在传统的学科教育中,比较重视的是学科知识、操作技能和制作技巧的传授。现在应该加强科学方法的学习,科学态度和精神的熏陶,注意引发科学过程的体验,注重以"问题"为中心的跨学科、综合性、研究性教学内容的开发。在教学活动中,应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探求知识,变书本知识演绎推理性学习为问题解决式学习。应鼓励学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这样可以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创新兴趣,巩固学生的创新意识。

  为学生提供对自己的人格素质"知己"且"知彼"的支持条件。学生对自己现时的人格特点以及创新素质对人格特点的要求要有所了解,这是创新人格素质塑造的重要条件。学校可以通过由专业人员提供人格测量服务和心理咨询服务,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人格现状,还可以为学生创设更加广泛的社会交往和社会比较范围,使其在实践中获得更多有助于认识自己的宝贵信息,增进对自我人格的认识。同时,学校还应通过"形势教育",让学生了解当今的信息社会,未来的知识经济,以及现在和未来的就业市场和用人单位对学生创新、创造素质的要求,使其认识到增强创新人格素质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提高其自我人格塑造的自觉性。

  体现创新素质教育要求的新型校园文化建设本身就是一项重大的创新实践活动,它需要我们以创新的意识、科学的态度,不断去探索、去追求、去创新。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加强中小学校党建设工作
·做好普通中小学装备工作
·治理有偿补课和收受礼金
·高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