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二十八/二十九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基础教育 > 基教新闻
人生经历滋养教育理念 尊重与理解是普遍方法
2002-12-26    首都师范大学教育系副教授 胡玉顺

字体大小:

  代沟:通常指两代人之间在价值观念、心理状态、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差异。在现实生活中,青年一代与老一代、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代沟”是一个令人关注的话题。

  有人认为,生于80年代的孩子与父母代沟差距在缩小。我想,这其中有个人经历的特殊性和受教育程度不断提高的因素,同时也是时代进步、观念更新的表现。

  当然,这不是说“60年代”、“70年代”子女与父母关系一定不好。许多七八十岁的老人也正慢慢卸下几十年的父母尊严,和子女平等地探讨。可见,主要是看你是否愿意接受现代观念,营造沟通气氛。

  说到“80年代”这一代的父母,就不能不提到知青。这是那个特殊年代造就的身分。他们中的绝大部分人经历了三年自然灾害、上山下乡、回城、就业、恢复高考、改革开放等一系列时代变化。在变化中,他们需要不断调校人生目标,确立发展方向。与此同时,他们的观念也在不断受到巨大冲击。

  社会大环境、时代的主流思想以及一代人的普遍经历,积淀了他们在价值观念、心理状态、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准则。正因为自己经历坎坷,他们更重视从社会生活中学到真知。表现在对子女的教育中,他们希望子女不要走自己的“弯路”,珍惜大好时光,从实践中增长才干,在挫折中磨砺意志品质。

  一位当过知青的父亲说,正是那一段经历使我们具有开放的心态,更大的宽容度和较强的学习能力。他的话似乎传递了这一代父母的一种“状态”。因为总是要学习新知,跟上时代步伐,因此接受新生事物较快。也正是丰厚的人生积淀和对个性、成长的亲身体验,使他们能够对子女的“不同”兼容并包。

  值得注意的是,绝大部分知青从小接受的家庭教育还比较传统,当他们自己生育子女后,徘徊在传统与现实之间,他们不愿沿用“家长制”管理方式,正在探索、尝试以接纳、包容的态度建立家庭关系。“理想主义者”王慧最难能可贵之处就是让孩子尝试挫折,学会成长,因为她知道,这种成长的体验是对意志品质的锻炼。表面看上去孩子暂时失败了,但她也因此提升了抗挫折的能力。有一句话说得好:作为母亲,自己首先要准备接受挫折。

  在“快乐的电子”中,我们看到的是有分歧也有理解的家庭氛围。他们可能不喜欢女儿的衣着打扮、追星,但他们认为,这一代有这一代的活法儿,不必强求一致。而且,他们自己也在不断学习新的社会文化,适应新环境的变化,这都与他们独特的人生经历分不开。

  实际上,家庭成员尽可能沟通、交流、相互理解,是每一代父母和子女的共同愿望。虽然我们在此只提出“80年代”代沟的命题,但他们采取的许多做法实际上是弥合、缩小代沟的普遍方法。只要有了正确态度,不论哪一代父母和子女,都能在代沟中求同存异。

  首先要明确的是:代沟并不可怕。两代人之间有“代沟”是生活中一种正常状态,两代人生活在同一社会,上一代人按照已经形成的价值观、心态和生活习惯准则面对现实生活,而青年一代正在经历成长期,他们的价值观念、心理状态和生活习惯正在形成之中,上一代人已经历过的事情,年轻一代可能正在经历,也可能不在经历,两代人的经历有可能相似,但不可能相同,有一定差异是正常的,这是一种客观存在。

  填充“代沟”需要两代人的沟通交流,彼此宽容理解。两代人都不要强迫对方完全接受自己的价值观念、心理状态和生活习惯。我认识一位生于“80年代”的年轻人。小时候,家里对他的要求严格,但不过度,给他玩耍的时间,父母也尊重和鼓励他的兴趣爱好,乐于听取他的建议和意见。这对他的影响很大。所以,当他满18岁时,真真切切有一种成人的感觉。父母的话,对他来说只是建议,他要虚心听,但是否采纳,由他决定。父母亲理解和关注他的感受和体验,认为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经历是一生中的宝贵财富。

  如今我们能够看到,现实生活中两代人正在为填充“代沟”作努力,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首先,社会和时代倡导的主流思想为两代人填充“代沟”创造了有利的外部条件。如今,我们倡导“以人为本”,追求民主与平等,倡导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其次,填充“代沟”是两代人的主体需要,年轻一代需要老一代的理解和帮助。老一代需要年轻一代的尊重与关怀,两代人的相互需要已逐渐转化为精神层面。第三,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发展,两代人都在不断学习完善自己,特别是成年人努力缩短与孩子之间的差距,做填充“代沟”的主动者。在填充“代沟”的过程中,转变自己的价值观念、心理状态和生活习惯,做到与时俱进。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高校新校规体现教育法治化
· 珠海中小学开通“家校通”教育资讯平台
· 打一场改变命运攻坚战
· 以教育为基础促进社会和谐快速发展
· 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
· 关心下一代网络早期教育
· 天津塘沽加大农村教育投入推进教育均衡
· 教育论坛:让孩子得到心悦诚服的教育
· 淮安:三百工程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 党员干部教育进入网络时代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加强中小学校党建设工作
·做好普通中小学装备工作
·治理有偿补课和收受礼金
·高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