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二十八/二十九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基础教育 > 基教新闻
管的边际与放的限度
2002-12-12    清华大学附中特级教师 韩军

字体大小:

  应当说,当今咱们中国的教育存在“双重缺失”,一方面是宽容、激励、沟通的缺失,一方面是约束、惩处、管教的缺失。在某些局部、某些时候,缺失的是前者,某些局部、某些时候,缺失的又是后者。

  所以,目前的中国教育,在总体上,缺失的是两种教育的和谐融会、协调、配合。

  任何成功的教育,都是严慈相生、刚柔相济的,是一体两翼的。缺少任何一翼,偏执任何一端,教育的总方向都必然走向偏斜。

  人性的成长——无论群体还是个体,也都是在亦刚亦柔、且管且放、既抑又扬的相互交迭的教育氛围中,才不断趋向梯级完善的。

  不严格地说,传统型的教育更注重约束、惩处、管教,而现代型的教育更注重宽容、激励、沟通。前者倾向于对自然人性的人为抟塑,后者倾向于一种对自然人性的内在顺应。

  抟塑过度,人性就会压抑,就会遭到人性内部的抵触,导致逆反,结局往往是受教育者人格趋向保守、胆怯、拘谨;过度顺应,人性就会恣意、纵容,结局一般是受教育者人格自大、不羁、放任。简单说,前者叫“管的教育”,后者叫“放的教育”。管,更体现前代人的意识,后代对前代的观念要尊崇,对前代的社会秩序要维护。放,更体现后代的意识,要求前代适度修正自我,适度顺应后代。

  回顾咱们中国几千年的教育历史,尽管存在放纵、娇惯等现象,但应当说,在主要方向上,我们缺失的仍然是“放的教育”。所以,“五四”和改革开放两个历史阶段,推行“放”的现代教育观念受到鼓噪而畅行。

  推行“放的教育”,仍是中国教育在今后一段长时期内的主要潮流。一切关注中国教育的人们,都应当不遗余力地大力张扬和倡导“放的教育”,对人性的尊崇和顺应的教育。因为,我们毕竟曾有一个几千年的收束人性、钳制人性的漫漫冬夜,“管的教育”观念一直根深蒂固地存在于我们的教育意识形态之中。这,应该是一个最基本的判断。但,倡导“放的教育”,决不意味着在教育的操作手段、策略上,不去管,不去约束,放任孩子,放纵人性。

  之所以存在误区,是因为倡导“放的教育”时候,不敢理直气壮地“管”,倡导“管的教育”时不敢大胆地去“放”。这一暴露了我们自身的教育理念轻浮不坚执,二暴露出某些理论工作者轻浮好做秀。

  在中国特定的土壤中,我们尤其还要警惕教育的异变。在咱们的教育现实中,“管的教育”常常异化、扭曲成训斥、责骂、冷嘲热讽和体罚。“放的教育”常常异化成了溺爱、娇纵、放任自流。两方面的事件,常常不断发生在我们身边。“橘枳之变”让人扼腕,更提醒我们一些理论工作者,理念须深入,头脑要清醒。“管”是有边际的,“边际”就是对学生人格的充分尊重;“放”是有限度的,“限度”就是对学生人性灾难的充分警觉。

  当今的世界是一个融合的世界,当今的时代是一个交汇的时代。东西方的教育,传统与现代的教育,正在日益走向整合,这是一个趋势。曾经张扬“放的教育”的西方,正向注重“管的教育”的东方借鉴教育资源,而东方也在向西方借鉴。

  “管”而有度,“管”中有自由;“放”而谨慎,“放”中有约束。如此的教育,才是艺术;如此的教育理论,才算深入;如此的教育工作者,才走向了成熟。

  教育工作者,何时才能告别简单化?——我也问自已。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关心下一代网络早期教育
· 天津塘沽加大农村教育投入推进教育均衡
· 教育论坛:让孩子得到心悦诚服的教育
· 淮安:三百工程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 河南郑州:四千万元投向四中高中部
· 党员干部教育进入网络时代
· 日本:“宽松式教育”带来学习变化
· 全国教育督导工作面临新形势新任务
· 扎实推进高校先进性教育活动
· 全国计算机辅助教育学会(CBE)第十二届年会简介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加强中小学校党建设工作
·做好普通中小学装备工作
·治理有偿补课和收受礼金
·高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