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写领带,老师先把一条领带拿给孩子们传来传去,让他们去看、去摸甚至去嗅,然后自由想象。孩子们感受不同,对领带的描述也丰富多彩,但都言之有物。这是12月5日记者在内蒙古包钢第十小学五年级一个班的作文课上看到的情景。
中小学生怕写作文,写出来的作文又普遍存在“假、大、空”的现象,苦恼极了。可是在包钢的14所小学,那些学过“三步法作文教学体系”的同学正在把这种苦恼扔在脑后,孩子们“最喜欢上作文课”。
3年前,内蒙古师范大学副教授毛继东发现自己上小学的儿子“一写作文就发愁”,而与他住对门的一位中文系的副教授的儿子也是如此,家长难以辅导。“我查了大量资料了解到,88%和76%的中小学生有作文障碍,这种障碍又分为兴趣障碍和能力障碍。”毛继东介绍说。
更为严重的是,许多家长在辅导孩子作文时都发现,孩子们本来口头叙述的比较真实的感受,写到纸上就变成了大话、空话甚至假话。他们在孩提时候就开始了作文人格和真实人格的“双重人格”。“改变这种现象,就是作文写作的一场革命。”老教育家于北辰先生这样说。“一位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在参观完‘澳门回归展览’后在观后感中写道:‘我日夜思念着澳门的小朋友,白天吃不下饭,晚上总是被恶梦惊醒,今天,澳门总算要回到祖国的怀抱中了……’我问她‘你真的那么思念澳门小朋友吗?’她笑答‘这不是作文嘛!’”毛讲述说。
孩子们写出如此的“假话作文”,在毛继东看来是由于传统作文教学模式不注重培养孩子的感觉能力、认知思维和情感造成的。“我们的孩子在没有见过花的时候,就先学会了‘繁花似锦’;在没有见过鸡的时候,就先学会了‘呆若木鸡’……有了这样词语的积累,再去让孩子们拓展思维,无异于给他们设计了一个框子。”毛继东说。
1999年,毛继东提出了小学生“三步法作文教学体系”的系统理论和操作模式,主张用符合儿童天性的方式教孩子写作文,并先后在山东、内蒙古的28所小学、84个班展开了实验。这种方法的第一步,就是让孩子们学会运用各种器官,自由自在地去感受。
为了感受桔子,老师允许包钢一小五年级(1)班的同学们上课吃桔子;为了感受人,老师设计一个叫“猜一猜·他(她)是谁”的游戏,让包钢一小五年级(2)班的同学蒙上眼睛,用手摸、用鼻子闻,猜出站在自己面前的小同学是谁……“孩子们说剥桔子的时候会发出一种‘沙沙’的响声,我还专门试验过。”包钢一小校长庄杰生笑着对记者说。
在感受物的教学中,包钢二小教导主任马维骥领着四年级同学去公园练习“写物”。孩子们随心所欲,自由自在地观察所写的对象。突然,一位小女孩急着跑过来对马老师说:“老师,我尝了一下,发现草根是甜的,草叶有点儿涩。”回去后,她把自己的感受真实地写了出来。这位班里的“学困生”完成了一篇很不错的作文。马维骥深有感触地说:“孩子们能够对看似平淡的东西感受出它的气息,就不会写不好,写不真实。”
在老师们看来,按照“三步法”的教学目标,孩子们能够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触和所感真实地记录下来,就可以说是一篇好作文,而不是先给出一个主题再去升华它。
在包钢十小,记者问几位五年级的小孩,为什么以前写小草总要联系到“北京申办奥运”这样的问题,他们立即回答“为了升华主题”。“以前,按照教学要求,我们在辅导孩子们上作文课时,总是先给他们出一个题目,然后再告诉学生应该围绕什么样的中心思想去写,比如妈妈总是勤劳、善良,爸爸总是伟岸、高大,孩子们的作文当然都是一个模式了。”包钢十小语文老师阴海燕说。
阴海燕对一次评卷记忆犹新。在一次考试中,一个小学整个年级所有孩子的作文除了段落不同外,从内容到语言几乎都一样。判卷老师以为是漏了题,调查后才发现,所有语文老师备课的教案几乎一样。“小学生背诵大量的作文资料,考试时再作积木式的拼凑,这是应试教育下学校常见的做法。”内蒙古教科所副所长刘彦泽对记者说。“三步法”培养孩子们用真情实感写生活中的“爸爸”、“妈妈”。在一段时间的训练之后,包钢参与实验的14所小学的语文老师都给自己的学生出过类似《我的爸爸》、《我的妈妈》的作文题。结果老师们发现,孩子们笔下的“妈妈”和“爸爸”们开始变得“千奇百怪”:有“爱唠叨的妈妈”,“侦探妈妈”,“糊涂爸爸”等等,而不像以前,“妈妈”们一律“大眼睛、高鼻梁”,“爸爸”们统统“英俊、潇洒”。
包钢十小教语文的刘燕老师给实验班的每一位同学都建立了一个作文习作档案,学生们的变化一目了然。记者翻开刘慧同学的习作集,看到同样是写《铅笔》,教学方法改变后,她作文的字数由109字增加到了400字,而且思路明显开阔。“‘三步法作文教学体系’让孩子们变得有话可说了,这是目前最明显的效果。”刘燕老师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