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二十八/二十九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继续教育 > 高教自考
自考定位:面向农村发展
2001-08-23    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办公室综合处处长刘粤平

字体大小:

  “九五”期间,自学考试实施面向农村发展战略,经过几年的积极探索,江苏、浙江已取得了初步的成果。江西、福建、河北、甘肃、四川、湖北等一些省份也陆续开展了此项工作。试点地区由于政府领导重视、政策配套、措施得力、专业设置符合实际需要等因素,取得了许多成功的经验:广泛建立了乡镇自学考试服务站,初步解决了农村基层地区考生考试报名、订购教材、助学辅导等实际困难,吸引了大批农村基层干部、职工和有志青年参加自学考试。经过几年的努力,考生结构已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县以下农村基层考生呈逐步上升趋势。

  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关系着我们国家整体经济的发展。教育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但由于种种原因,农村教育,特别是农村自考工作发展是极不平衡的。这既有自然资源、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条件的差异,也有认识上的原因。自学考试事业的发展、考试专业的增加、考试规模的扩大本身不是目的,重要的在于是否有利于为国家培养人才,是否有利于推动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促进两个文明建设。

  自学考试开考适农专业早在80年代部分省份就作过一些探索和尝试,但真正把面向农村基层地区开展自学考试,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服务作为一项综合改革来抓是近几年的事。从几年的实践来看,此项工作发展不平衡固然有多方面的原因,但如何正确理解和认识自考面向农村发展的定位问题,即服务领域和服务对象问题始终存在着认识上的分歧。之所以把“定位”问题提出来,是因为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不仅关系到自考面向农村发展的实施方式的选择、服务领域和服务对象、专业设置、鼓励扶持政策的制定,同时,还涉及到如何综合评价自考面向农村发展的工作。对这一问题的认识,长期以来一直困扰着自考工作者,影响着自考工作向农村基层的开展。笼统地讲,教育(包括自学考试)要面向农村这一提法并没有错,但在实际工作中,有些地方、部门和同志常常将此狭隘地理解为地域和户籍概念上的“农村”,而将受教育对象理解为农民。这致使在研究和探讨农村教育时,经常将不同的对象混同在一起,并且在研究专业课程设置、实施措施、配套政策等工作时,陷入脱离教育对象谈教育的误区。

  当前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即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的阶段。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以公司带农户为主要形式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积极发展小城镇和乡镇企业、促进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加强农产品市场建设、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等,无一不需要人才的培养和储备。据统计,我国每年有大批的(1500万/年)农业人口转移到城镇或非农产业。自考面向农村发展的定位应该放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去思考和决策。因此,自考面向农村发展的定位主要是指县及县以下乡镇广大的农村基层地区。这样既有利于明确服务方向,也有利于确定教育对象。教育对象大体上可以分为四类:一是县、乡(镇)村党政干部和经济管理干部(包括广大的教师和医务工作者);二是乡镇经营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三是农业生产第一线的农业科技人员和技术推广人员;四是回乡高、初中毕业生和部分有一定文化基础的农民。

  任务明确,找准服务领域和服务对象,对开展自考面向农村工作至关重要。只要定位准确、提高认识、措施得力、专业设置符合实际,自学考试在为广大农村基层和贫困落后地区培养“留得住、用得上”的专门人才方面,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加强中小学校党建设工作
·做好普通中小学装备工作
·治理有偿补课和收受礼金
·高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