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国高校数字化发展报告》显示,2024年,近68.5%的高校设置了兼具管理和技术支撑职能的独立部门,较2022年增长了近6个百分点;未设置独立信息化部门和仅设置技术支撑职能的信息化部门仍有12.5%。信息化部门的设置变化表明,大部分高校认识到管理和技术支撑对于保障高质量信息化工作同等重要。在设置信息化部门时,越来越多的高校倾向于设置兼具信息化管理和技术支撑职能的独立部门。
然而,在实际的高校走访和日常交流中发现,较多高校的信息化部门角色实际上还是“坐在最边缘的非常重要的服务部门”。这与《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明确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的发展方向,以及教育部联合九部门印发《关于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的意见》要求是不匹配的。新要求之下,亟需对信息化部门的角色进行梳理和重新定位。
新形势下,高校信息化部门的角色定位应该既是战略支撑部门,又是发展引擎部门、数据中枢部门、智慧大脑部门。基于以上定位,信息化的部门队伍、体制机制、领导者也应逐步匹配适应新的定位。
对信息化队伍的能力要求
新形势下,对高校信息化部门队伍的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对此,需要从两个方面发力。
首先要提升认知。认知上,要清醒地认识到信息化不同发展阶段的工作重心(阶段论)、信息化在学校教育事业发展中的定位(系统观)、新技术在学校信息化发展中的有效作用(辩证逻辑)、信息化优先满足哪些需求保障哪些业务(矛盾论)、信息化工作中标准化的重要性。
其次要提升能力。一是求同存异需求梳理能力和公共因数效益倍增能力。二是应具备较强的掌握先进技术的求知欲和学习能力,且有一定的自研钻研能力。解决“日益增长的灵活变化需求与流水线产品供给的不适配”矛盾,既要满足当下业务需求的“鱼”,也要有驾驭“渔具”的能力。三是应具备一定的调研能力、协作能力。四是具备体系化的运维安全防护能力,将各软硬件及环境状态采上来、看得见、有预判、能前置处理的能力。
对管理机制的要求
新形势下,信息化部门的角色新定位需要强化管理职能的机制保障。同时,学校还要培育形成数据文化环境。正如生产力的发展必须有相应的生产关系与之适应一样。管理方面,要树立数据驱动理念;人才培养方面,要基于数据创新差异化培养。
如果将信息化部门定位为既是战略支撑部门,又是发展引擎部门、数据中枢部门、智慧大脑部门,那么其管理机制要进行改革。目前的传统处室管理格局、条块化分而治之造成了业务独立、协同不畅、数据壁垒等问题。近几年,管理方面的大部制改革,人才培养上的书院制改革都是新尝试,但还不够、不彻底。要进一步探索出一条适应新教学(线上线下结合课堂课外结合的新泛在教学形式、知识点模块化量化数据化的新教学内容、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因材施教差异化人才培养的新育人理念)变革的管理机制。
部门设置上,要强化中枢属性、管理职能,可考虑提级设置学校数字化战略委员会和直属校级单位。充实规划决策管理人员,拆分学校两办职能划入数字化战略委员会。参照校长办公会,推行数字化战略委员会的月例会制度,理现状、列清单、协调推进信息化工作。
对信息化工作领导者的要求
新形势下,信息化工作领导者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坚持系统观念,培育数字文化环境
坚持系统观念,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教育事业提供科学思想方法。坚持系统观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重要内容,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自觉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从新的实际出发在思想和工作方法上作出的新概括、新提升。
学校信息化工作自上而下的领导者都应主动增强数字意识,积极培育校园数字文化环境,形成数据驱动管理、教学的统一思想认识。
充分结合实际,匹配学校定位
充分调研、认真总结,确定学校信息化工作所处的阶段,结合学校实际,匹配学校发展定位,按需规划,谋篇布局。要脚踏实地,一个阶段一个阶段地前进,不盲目跟风、不人云亦云。要有所取舍,有所为有所不为,不贪多求全、好大喜功。例如,大模型建设与否,要结合自身状况:量入为出——有没有经费,量力而行——有没有队伍,量出为入——有没有需求和与投入匹配的产出。毕竟,GPU不是CPU——大不了扔到大池子里复用,GPU是定向的,烂尾了就基本浪费了。
做好战略布局,科学部署实施
一代数字校园的弯路是“信息孤岛——集成——统一身份认证——一网通办——数据治理”。目前,来到了第二轮技术革命,也是正式规划“十五五”的关键时期,不能再出现“孤岛——集成——治理”的发展形态。
目前,各院系、处室的AI助手、AI助教、AI学伴呈雨后春笋之势,若不提前做好战略布局,等到百花齐放的阶段再去治理,极易陷入进入“污染——治理”的恶性循环。
正如我国铁路交通“绿皮车——动车——高铁”继承式发展,轨道设施没有另辟蹊径,没有大规模独立于原体系再造一套基础设施、一套运行规则、一套安全防护、一套交通网络。教育信息化也要尽快做好一套整体战略规划,制定一套既民主又集中、既保证百花齐放又集约建设的总分结构组合规则——最懂用户的AI总管下的多个最懂细分业务的AI智能体运行模式。其中,AI总管在理解用户情感、自然语言交互、安全伦理方面守好防线的“集中”,AI智能体在细分业务领域精耕细作的“民主”。
要从建设初期就考虑最大限度的整合资源、统一规则、统一安全防护。只有这样,才能不走来时的弯路。
兼顾通用自主,关注持续发展
信息化投入是持续的,大部分是基础性战略投入,很难量化考核产出。比如网络基础设施、软件系统、资源,无论是否有可量化的产出都要建,开门就要用,很难用提高了多少收入、节约了几个人、提升了多少效率、提高了多少满意度等去度量。信息化工作领导者更应该在开源节流上下功夫,在集约建设、避免浪费上费心思,在可持续发展上做谋划。
例如,我校信息化建设的一条准则是:对于引进的公共平台软件,要明确其可持续能力。杜绝合同周期结束再推倒重建,杜绝换了一任领导重建。要特别关注沉没成本——用户习惯、工具的延续性、数据业务的联系性、对接的持续性。
因此,在采购的时候既要关注通用平台的公共性,更要关注工具自主开发的延展性。尽可能“鱼和渔”兼得,而不仅仅“买鱼”。因此,也呼吁信息化服务商,既要能“卖鱼”,满足公共需求,也要有延展性,提供“渔具”,满足灵活性,也便于各个高校百花齐放,各具特色。要减少削足适履的阉割应用、供需不适配的尴尬。
要有国际视野,要与时俱进
当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应更加关注人才培养的供需变化。高校应培育适应新时代发展、服务国家战略的人才。
高校信息化工作应着力现代化智能环境熏陶、新技术赋能等基础性育人功能。我们也庆幸地看到基于《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的战略部署。《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的意见》中指出,“全面推进智能化,促进人工智能助力教育变革”。我们信息化工作领导者应主动作为,勇于承担起这项责任,扩展外延信息化工作的内涵,在智能场景、智能技术赋能、数字意识武装头脑方面提升能力。
来源:《中国教育网络》2025年7月刊
作者:李振峰(郑州科技学院信息化建设与管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