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 返回首页
创新型人才应“形神兼备”
2015-12-15 人民日报

既注重培养“才” 更注重培养“人”

创新型人才应“形神兼备”(刷新见解)

  ■孙家学

  我国科学家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也再次引发人们对人才培养的思考。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核心使命,高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但长期以来,如何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是困扰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突出问题。我国已启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工作。在这项重要任务面前,高校必须解答好“培养怎样的创新型人才”和“怎样培养创新型人才”这两个课题。

  创新型人才有两个维度,一个是“人”,一个是“才”。长期以来,高校更多地注重“才”的培养,而不同程度忽略了对“人”的培养。高校培养的是创新“人”,不是也不应是创新“工具”。在“人”与“才”的培养上不能厚此薄彼,更不能本末倒置,而应做到内在统一、“形神兼备”。创新型人才之“形”,就是着眼于“才”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使其想创新、会创新、能创新;创新型人才之“神”,就是着眼于“人”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格,让创新成为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前者是创新型人才的显性标志,是“体”;后者是创新型人才的潜性特质,是“魂”。高校要以培养“形神兼备”的创新型人才为目标,实现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与创新精神、创新人格的有机融合,实现“才”与“人”的紧密结合,实现“体”与“魂”的深度契合。

  构建人才培养新模式,将创新型人才“育”出来。培养模式简单化是不少高校人才培养存在的突出问题。对于人才培养特别是创新型人才培养,应坚持培养目标多元化、培养过程多样化,坚持立德树人、因材施教,让学生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在教学上,以学生为主体,给学生更多的选择权和自主权,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在办学上,以教师为本位,在教学基本要求和培养目标范围内,鼓励教师自主创新教学内容;在资源配置上,以学生为中心,强化制度保障和政策激励,确保最优质的教育资源进入一线教学。东北大学在教学实践中,一方面将人才培养与专业教育、实验实践教学深度融合,改革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模式,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勇于探索的能力;另一方面紧密结合企业、行业、社会发展,依托产学研合作平台开展交叉培养、协同育人,共同制订教学计划,共同实施教学管理,着力培养善创意、会创新、能创造、勇创业的创新型人才。

  营造人才培养新生态,将创新型人才“润”出来。创新型人才培养,除了“硬件”,还离不开创新文化这个“软件”。经验表明,创新型人才不是管出来的,也不全是教出来的,而是在浓厚的创新文化中“润”出来的。高校应将创新作为自身文化追求和文化精神的重要内容,营造海纳百川、兼容并包的创新文化氛围,厚培创新型人才成长的沃土。具体来说,应以创新引领高校文化建设,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努力为学生营造全方位、多层次的创新生态。摒弃生产“定制品”的工业思维,树立培育“生长品”的生态思维;打破学生“接受—复制”的惯性思维,培养学生“创新—发展”的思维方法,让学生不迷信权威、不墨守成规,不断激发其创新潜能。培养学生创新的人格力量,让他们将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内化为创新精神、创新人格,实现创新的自由自觉。

  (作者为东北大学党委书记)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邮箱:gxkj#cernet.com
微信公众号:高校科技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