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 返回首页
李侠:经费异化,管理的魔术与规训的技术
2013-11-18 中国科学报

  对于科技共同体受众而言,在科技管理发生显性作用的要素中,经费分配模式以及约束条件的设立无疑最具敏感性。从这个意义上说,经费分配与管理模式的有序化是科技目标得以实现的最有效物质手段。尽管近年来中国科技经费的分配与使用出现了一些违规现象,但对于经费问题的讨论更应关注一般性问题。只有基于此,才能找出隐藏其后的具有普遍性的治理措施。

  在这里,笔者主要就经费分配与管理问题探讨如下两个问题,希望能够尽量全面地阐释清楚经费分配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拟议的经费分配改革方案。

  经费总量矛盾与分配的结构性失衡

  纵观中国经费分配中出现的诸多乱象与冲突,究其根源仍然是国家经费投入总量不足造成的。据科技部最新数据显示,我国2012年的R&D投入仅达到GDP的1.98%,同期世界发达国家的比例多为2.5%~3%,而我国的全时科研人员的总量已经居世界第一,这就造成了由于经费不足而带来的过度竞争现象。

  客观地说,中国科技界的投入—产出效率是中国所有行业中效率最高的,仅就科技论文一项而言,连续几年我国科技论文的产出总量都是世界第一。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科技界是目前各行业中资源使用效率最高的领域。根据简单的经济学原则不难判断,中国科技界仍处于边际产出递增的阶段,这个时期继续加大投入将获得更大的回报,这已为世界经验所证实。因此,政府应该继续加大对科技投入。科技投入增加会带来众多显在与潜在的收益,这是向其他任何行业投资所不具有的典型溢出效应。

  但现在的问题是,在科技投入总量有限的情况下,分配结构严重不合理,这主要体现在资源的过度集中与分散的矛盾。这加剧了总量不足的矛盾,并造成资源的低效率以及共同体不满情绪的增加,从而消解了原本具有敏感性的经费要素对于共同体成员的有效激励效应。

  基于此,笔者认为,为了缓解当下资源总量不足与分配结构不平衡的矛盾,可以采取三种措施。其一,重大项目大幅瘦身,中小项目适度扩容,从而在短期内快速提升中国整体科技实力;其二,根据人才水平的能力分区原则,资源投放规模也相应设置成大、中、小项目,任何人只准选择一个级别的申报;其三,在总量资源配置中,应该把科研项目申报与科研保障经费供给并列,科研人员可以任选一种支持模式,以此缓解每年快速增加的申报与评审压力。喜欢冒险的科研人员可以选择申报项目,不喜欢冒险和浪费时间写标书的科研人员可以申请保证性经费支持,根据每个人的具体情况,自由选择。

  这里的一个难题在于,如何划定保障性科研经费支持的人数。笔者建议模仿体育界排名的模式。国家有关部门应该委托中立的评估机构,定期评选出每个学科排名前1000名学者的名单,以此作为潜在保障性经费资助的种子选手名单,入选者既可以选择申请保障性科研经费支持,也可以与其他人一起选择参与各个级别的项目申报,但二者只能择其一。

  经费的分配不仅仅为了取得短期的成果,更重要的是为未来培育人才,以及为整个社会积累知识资本库存,因此,经费分配中的分区原则是化解当下诸多矛盾的一种有效办法。毕竟水涨船高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笔者曾戏言,当下的中国多一两个诺贝尔奖,对于中国整体科技实力的提升意义不大,仅具有象征意义,远不如整体实力提升带来的收益高,到那时收获更多诺奖也只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邮箱:gxkj#cernet.com
微信公众号:高校科技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