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 返回首页
评论:“无厘头”新闻背后的媒体与学术
2007-11-14 SRC-103 柳叶刀

  要盘点2007年度“十大假新闻”,“社科院发布白领工资标准”值得入选。在11月8日中国记者节前夕,中国社科院发表正式声明,澄清他们并没有发布所谓的“白领工资标准”。

  新闻最早曝出的当天,笔者与所在媒体的同仁面对这条“新闻”,不仅质疑其“无厘头”,还质疑该新闻为什么似曾相识。上网使劲查阅,发现一年多前就有类似新闻了,而且“杭州白领工资标准是4980元”也没有变化。我们的决定是简单而清晰的:不报道这种“无厘头”新闻。

  但这条新闻还是很快在国内诸多媒体上泛滥,100多家报社转载,时评家们更是觉得逮着了一条可评述的大鱼,纷纷发言。一条假新闻,还真不知道“倾倒”了多少人。

  记者节刚刚过去,媒体人士真应该趁机好好反思:我们的媒体是否在不自觉中缺失了质疑精神?许多媒体在转载报道时“轻松操作”,不核实、不质疑、不深究,就一本正经地转载,还热热闹闹地讨论、评论起来。最可乐的是,有媒体根据网络就冠以“据《××晨报》”,其实此前《××晨报》并没有刊发过这条新闻,而转载来转载去,最后《××晨报》都按捺不住,“转载”了“自己的报道”。

  对于反思,学术界也不能置身其外:为什么网友会拿科研单位来“恶搞”,而面对“恶搞”为什么诸多媒体就会轻易相信?一个大背景是,如今太多的“专家”、“学者”太喜欢折腾“轰动”的说法。“放炮”放得越“无厘头”,媒体报道越来劲;媒体越来劲,专家也越兴奋。如今似乎已没有多少人能静下心来,以大师般从容的心态来研究学术;拿不出“干货”但又不甘寂寞,就总要弄一些耸人听闻的“噱头”来糊弄公众一把,网友早就将这些“专家”称为“砖家”了。

  真正的大师、学人什么样?例子其实颇多,比如中国社科院就有自己的先辈楷模徐梵澄。徐梵澄先生早年追随鲁迅并留学德国,中年在印度研习,晚年回到祖国,1979年至2000年在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任研究员。已于2000年辞世的徐梵澄先生能用英、法、德、梵、日、拉丁、古希腊、印地等语言进行研究,在中西哲学、宗教、文艺、诗歌诸领域都涉猎颇深,是位集中、印、西学于一身的哲人、学术大师、翻译家。他生前寂寞宁静地埋首学术,几乎要被这个浮躁的世界忽略与遗忘。去年出版的煌煌16卷《徐梵澄文集》,成为一座难以逾越的丰碑。如今那些动辄放炮“惊动”媒体的学术高人们,面对徐梵澄先生,可有一点汗颜的感觉?

  每到年度诺贝尔奖颁发的时候,我们的科研人士只有流口水的份儿。而我们也非常遗憾地看到,某些科研人士的学术职称提高了,学术水平却并未提高;即使学术水平提高了,学术思想也并未提高。正如有识之士所描绘的某些人:“官”要跑,“学术”要“运作”,“教授”要臣服于“处长”,做了“官”之后繁忙得无暇科研,“博导”只好了变成“博盗”。长此以往,出大师是例外,出新闻倒是常态。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邮箱:gxkj#cernet.com
微信公众号:高校科技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