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二十八/二十九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教育综述 > 综合新闻
学生升学之路不畅“教体结合”还需迈过几道坎
2011-07-22    中国教育报

字体大小:

  “地铁口的‘托马斯全旋’。”近日,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体操冠军张尚武,因生活无着而在北京卖艺乞讨,他的遭遇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据了解,我国目前有17000多名专业运动员,“教体结合”让部分优秀运动员收获了体育成绩和学业。同时也有一批批因伤退役或因无出色成绩而被淘汰的运动员,遭遇了由于教育缺失、没有学历而找不到工作的困境。 

  7月20日,在内蒙古包头举行的第十一届全国中运会女排决赛赛场上,包头一中女排3比0战胜北京队夺得金牌,刘佳与队友们激动地拥抱在一起。今年高考,刘佳考出了523分的高分,被中央财经大学录取。她告诉记者,是“教体结合”让她实现了自己的大学梦。

  像刘佳一样,很多高水平中学生运动员受惠于“教体结合”,在赛场上拼搏的同时,也收获了学业,成为全面发展的优秀体育后备人才,这一培养模式也逐渐被社会认可。但在“教体结合”的道路上,仍有许多“沟壑”在阻碍体育运动的发展。

  “进出口”不畅成为中小学培养运动人才的瓶颈

  在本届中运会上,虽然清华附中代表队夺金揽银,很是“风光”,但该校“马约翰”体育特长班班主任罗健还是有些烦恼:“今年毕业的几名队员没有上到自己理想的大学。”虽然队员的学习成绩和运动成绩都很好,但清华大学每年只有几个名额,因此,每年罗健都要东奔西走,为孩子们解决升学的问题。罗健坦言,“出口”对接不畅是制约中小学课余训练发展的最大瓶颈。

  据了解,1987年“教体结合”实施之初,目的是在体育系统培养运动员渠道之外,建立一个以教育系统为主体,从小学、中学到大学的“一条龙”的体育人才培养体系。中小学培养体育后备人才,高校培养高水平体育人才,成为我国竞技体育重要的补充。然而,20多年来“出口”不畅的问题始终存在。

  “出口”不畅又直接导致了“进口”不畅。北京某中学篮球运动队教练向记者坦言,由于学生毕业后没有高校接收,家长越来越不愿意送孩子来训练。“家长担心,让孩子搞体育,若是无法脱颖而出,最后会造成学习、运动两耽误。”

  据了解,目前我国有2万余所被体育行政部门与教育行政部门共同命名的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在训学生约500万人。尽管从1987年开始,我国开展高水平运动队试点的高校不断增加,已从最初的59所发展到现在的268所,但真正能开展高水平训练和具有招收高水平运动员资格的高校数量,还是远不能满足中学输送的需求。

  经费不足导致训练水平和成绩难以提高

  本届中运会上,不少省份限于经费和水平,仅派出了十几名选手参赛。“领导说了,我们水平低,就别浪费钱了,去几个人意思一下就行了。”某省代表队的领队对记者说。

  长期以来,学校体育运动经费短缺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作为教育中的薄弱环节,学校体育资金投入一直处于严重不足的状态。特别是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有的学校甚至连运动场都没有,器材设施严重不足。近年来,随着阳光体育运动的大力开展,我国学校体育设施方面的投入有了很大改善,但这些投入真正能用于学校开展竞赛活动的则少之又少。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国家体操队:张尚武曾为北体学生违纪被取消学籍
· 从世界冠军到街头卖艺 张尚武遭遇缘于教育欠缺
· 教育部将推多项改革 体育教育打出“组合拳”
· 中国青少年体育教育仍可忧
· 体育为教育之基,当加大学校体育投入
· 全国校园足球区域推进工作集中调研会举行
· 青奥话题·体育的教育意义如何落地?
· 教育部将依托首批七个项目加快体育教育改革步伐
· 1000米体测跑死人学校体育走向何方?
· 全国体育局长会:“教育”成为体育人热议话题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文献资料
·研究生课程建设加大
·教育法律修正案草案
·卓越教师计划改革项目
·《幼儿园园长专业标准》
·严禁任何形式就业率造假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