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二十八/二十九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教育专题 > 聚焦两会 > 2016两会 > 两会教育 > 代表委员声音
政协副主席罗富和:当务之急是创新文化的培育
2016-03-08  中国教育报  

字体大小:

  对全国政协副主席、民进中央常务副主席罗富和的采访,从一部手机开头。

  采访开始前,工作人员询问罗富和要不要一份纸质资料,罗富和稍显得意地晃了晃手机答道:“都在这里呢。”接着,他点开手机上一个文件,对面的电视屏幕上立刻同步出现了手机中的画面,一份幻灯片呈现在记者面前,恰好给采访的主题——创新,增添了一个注脚。

  在罗富和的关心和推动下,民进中央今年以党派的名义向全国政协会议提交了《建设创新文化,推动创新发展》的提案。

  提案所针对的,是学术界屡屡出现的造假、科研成果泡沫严重、成果评价普遍虚高等问题。“这与学术道德与职业操守有关,但科研管理制度设计也存在问题,未能在‘管’和‘放’间找到平衡点。现在是一管就死,比如僵化的财务管理和科研出国管理;一放,又容易给不端行为提供滋生蔓延的土壤,比如科研项目中普遍存在的行政化现象和科研评价中的过度量化现象。”曾在高校和政府科技部门担任过领导职务的罗富和认为,产生这些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我国创新文化的缺乏。

  “做学问需‘板凳坐得十年冷’,这是古往今来为学者的共同体会。但我们有些学者却身不由己地陷入对功名利禄的争夺中,鲜有人能沉下心来专注于‘不出成绩’的基础性研究。”罗富和对科研中的功利倾向提出批评。

  他还认为,现在我国学界普遍缺乏批判精神,大家见面都是客客气气,别人说过的才说,没说过的就不敢说,“现在是学术论坛多,真正存在观点交锋和质疑的学术交流活动少,发表的学术文章也缺乏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

  科研中有成功,但更常见的是失败。“目前的管理体制和评价体系只允许成功,只有成功才有意义。如果你在申报课题时,就预计有可能失败,怕课题申报不下来,这样学者们自然要回避有风险的课题。”罗富和认为,这正是我国缺乏创新精神的一种表现。

  “创新还不是我们的文化基因,‘学而优则仕’才是啊!”罗富和感慨地说。

  如何把创新写入民族文化基因,使其成为我们的文化性格?罗富和认为:“立足点就是教育和科学研究,要有制度保障。”

  罗富和认为,要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鼓励支持孩子提问题、找答案,培养探究精神,让孩子在学习过程中敢于‘试错’,从幼年就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勇于探索的文化性格。不过,罗富和也强调,创新精神的培养,不能不考虑学生的认知规律,如幼儿园和小学培养的是形象思维能力,中学培养的是逻辑思维能力,到大学后,要特别重视科学精神的塑造,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大胆质疑,培养其批判性和创造性思考能力。他特别强调,在研究生、博士生的答辩中要设置“反方诘难”程序。

  在科学研究方面,罗富和建议要从制度设计上支持基础性研究和学术交流,培植学术共同体,把学术评价的权力还给学术共同体,同时让行政权力逐步退出学术。

  罗富和把自己的手机翻了过来,表情凝重地对记者说:“知道苹果手机后面的小字写着什么吗?”记者摇头。

  “加利福尼亚苹果公司设计,中国组装。”罗富和说,“中国只是‘组装’,连‘制造’都算不上。所以国家才要鼓励创新,而当前最重要的就是创新文化的培育。”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两部门: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将融入教育工作中
· 聚焦科学素养培育:谁“偷”走孩子们的科学梦
· 英加科学家发现培育干细胞更安全方法
· 2008培育资金项目、2009重大项目预立项通知
· 中科院华南植物园培育出两兰花新品种
· 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二期培育项目名单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文献资料
·研究生课程建设加大
·教育法律修正案草案
·卓越教师计划改革项目
·《幼儿园园长专业标准》
·严禁任何形式就业率造假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