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说到底是调整利益分配,关键是明确动谁的奶酪
改革改到深处是利益的调整和分配。
如今皆大欢喜的改革越来越少,教育改革也同理。
去年以来,北京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力度大,涉及面广。无论是取消共建、限制择校,还是推进名额分配、九年一贯对口直升,每一项改革措施的推出,都意味着触动一些固有的利益。
“我们现在根本不是‘招生’的,而是变成‘接生’的。”北京市一位名校校长说。
这其实就是一种利益的博弈。
长期以来名校在资源分配、生源分配等方面都是受益者。现在,名校不能再跨区招生了,优质高中名额下放到初中校的分配方式也更向普通学校倾斜了,传统的教育“弱区”有了更多的机会,普普通通的孩子可以轻轻松松获得名校的学位……
这会不会造成新的不公平?
“要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关键是要树立正确的利益观,明确‘动谁的奶酪’,又要‘把谁的利益放在首位’。”苟仲文说。
其实,这么多年来教育的改革层出不穷,但是最终“雷声大雨点小”,其中一个根本的原因是没有从学生的利益出发。这次北京的改革则实实在在让占绝大多数的普通学生有了“获得感”。
不过,均衡不是平均主义。教育均衡本质上应是一种动态的、相对的、和谐的均衡。所以,只有一直把学生的利益放在最前面,才能对政策作出最为及时和恰当的调整。
但愿,北京中考的改革解决的不仅仅是教育均衡的难题,更能找到让教育回归本质的钥匙。
(来源:中国青年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