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诵读重传统
今年中考说明中,古诗文背诵篇目从去年的31篇增加到40篇,增加了9篇。文言文阅读从课内拓展到课外,也就是说,中考的文言文阅读可能会考课外文章。在2015年的中考说明文言文阅读样题中,将出现课内外的对比阅读。文言文阅读强调对学生迁移能力的考查。
今年的高考说明显示:古诗文阅读分值由去年的约36分增加到约42分。同时古诗文背诵篇目比去年增加了7篇。去年古诗文篇目中加*号不列入考查范围的篇目,今年全部进入考查范围,背诵篇目从原来的38篇变为45篇。
而在今年春季会考的命题思路中,“注重中华传统文化”同样得到体现。一方面考题注意选取体现中国文化的材料,例如选用评价李白诗歌的文章;另一方面采用了带有传统文化特点的语言表达样式,例如用赋比兴和对联的形式命题。
试卷传统文化分量加重,对生活在信息时代的学生们来说,不能不算增加了难度。更让老师们意外的是,今年的中高考说明中,均对学生的书写提出了要求:现代常用规范汉字书写的正确、规范、美观。这个要求对习惯使用鼠标和触屏拼音输入的孩子们来说,不知道算不算为难。
试题趋向生活化
考题联系实际生活,在近几年的中高考乃至会考命题中都是越来越明确的趋势。“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学习方式必然将随着考题风格的变化而改变。
今年春季会考的试题内容就与社会生活联系紧密。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学科,在题目情境设置中充分挖掘现实生活中的素材,利用图片、短文、数据统计等形式增加试题的阅读量,引导学生综合看待社会生活。
例如化学试卷中涉及空气污染、实验室安全操作规则、改善大气质量、钢铁厂废水处理等内容,都是以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问题为载体,将化学知识与生活大课堂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关注环境保护、资源开发等社会问题,全面看待社会问题和生活现象,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而今年的高考说明,虽然生物、物理、地理科目的知识点和考查要求基本没有变化,但样题的替换同样显示出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用所学知识解释现象、学以致用”的导向。
例如生物样题中,用北方冬泳为引子,考查人体遇冷后的一系列生理反应。再如地理,要求学生通过对某城市中心城区月交通事故次数的分析,判断城市的地形特点。
今后,对生活和社会的关注无疑将是教学中的重点,去年市教委出台相关意见,要求中小学校各学科平均应有不低于10%的课时在社会大课堂进行,这一举措与考试导向是一致的。
作文暗考价值观
作为教学目标最重要指标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在试卷中必然要体现。在英语、语文这样传统的文科科目上,向来最容易考查学生的价值观。
细心的人会发现,考试中英语完形填空一般都是从英语国家中学生生活中的小事取材。从2014年高考,老师帮助一个非洲孤儿走出困境的故事,到2015年中考考试说明样题有关圣诞老人的故事,再到2015年春季会考的钻石失而复得的故事……试题情境的创设贴近英语国家学生生活实际,也体现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价值观。
然而仅仅把价值观考查隐藏在题干中显然是不够的。那么最能体现学生价值观的是哪个板块?自然是作文。
今年,从中考到会考再到高考,都在作文的考查上给了学生更多自由发挥的空间,这就使学生能更好展示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作家梁晓声曾在给北京五中学生讲写作课时说:不要忘了,作为高中生,你们的文章里应该有思考、有批判的视角,还要注意,你们的思考必须是有责任感的。这应该就是对“作文体现价值观”最好的解释了。
不难看出,中高考以及会考的试卷结构正在从对基本知识和技能的检验,逐渐过渡到对学科内综合能力和实验探究能力的考核,乃至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体量。
只靠“知识记忆”已经无法在考试中获得高分,业内人士对今年中高考命题的预测是:更灵活、更宽广。考试到底是更难了还是更容易了?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答案,但显然学生需要靠长期的学科素养积累才能够在这样的考试中脱颖而出。(记者 李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