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二十八/二十九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教育考试 >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 > 高考聚焦 > 高考改革
钟秉林:高考改革,前40年功不可没,接下来如何走?
2017-06-09  新华网思客  

字体大小:

  1977年,关闭十余年的高考考场重新恢复。不知不觉,恢复高考至今已经40年,这40年是个人命运的交响曲,更是家国的变迁。为此,思客推出策划“高考40年”,邀请教育专家以及学者回顾高考40年的改革历程和实践探索,正确认识新一轮高考改革对社会变革的促进作用,为我国高考改革的推进提供有益思路。

  本文为系列策划第四篇,本期专访嘉宾是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钟秉林,他为大家带来最新思考和探索。他用哪句话概括恢复高考40周年走过的历程呢?在他眼中,高考是目前最好的人才选拨模式吗?上海、浙江高考试点将近3年来有哪些变化?下一个40年,高考改革的步子应该怎么走?来看看钟会长如何回答。

  恢复高考有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恢复高考走过的40年历程,最亮眼的地方有两个方面,一是给众多的学子提供了进一步深造的机会,二是拓展了社会的通道,一些孩子考上大学实现了个人、家庭命运的跨越,这对社会进步是一个重大的贡献。高考是目前社会公信力最高的国家考试,不仅维护了教育公平,还给陆续实施的其他国家级考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这40年的历程,那就是:不可磨灭的历史性贡献。

  高考是目前最好的人才选拨模式

  通过从学生当中选拔人才进入大学深造,从目前来看高考是一个最好的模式,但是它还有不完善的地方。高考既然是一种筛选性的考试,那就需要有竞争,孩子应该打牢基础全面发展。家长既要重视也要有一个比较平和的心态。打牢基础就是指打牢知识结构基础,还包括各方面的能力,比如实践能力、动手能力。综合素质方面,还是要坚持全面发展。基础打好了以后,随着高考改革的推进,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将来的孩子都可以接受到适合自己的高等教育。

  高考改革是整个教育改革的切入点

  中国的教育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所谓的深水区就是现在我们做教育决策,出台改革举措,比过去要难得多。要解决这个问题,关键是要深化综合改革,加强系统研究,加强顶层设计,整合各方面的力量,既包括教育内部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教育,也包括教育和社会外部的关系。高考改革是一项综合改革,需要各个方面、各个领域协同探索。可以说高考改革是整个教育改革的切入点。

  教育领域深化改革还有很多事可做

  首先,从高考招生制度改革本身来讲,可以通过改革进一步促进高等教育的入学机会公平,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公正,这个方面还有不少事情可以做。

  第二,能否通过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给学生更多的选择机会。我们讲的以学生为本,最关键的就是要尊重孩子的选择权,给他们更多的选择机会,鼓励他们发展兴趣特长。

  第三,可以进一步地扩大高校在招生录取当中的自主权。因为高考改革的终极目的就是考生和高校之间能够进行双向选择,政府起到保证公平和宏观调控的作用,在这些方面还有很多事可做。

  上海、浙江高考改革试点有显著变化

  2014年开始进行高考综合改革试点的上海、浙江,2017年将启动试点的北京、天津、山东、海南,都正沿着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路子去探索去尝试。这就必然涉及到基础教育的改革和高等教育的改革,涉及到教育观念、制度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学生综合评价等方方面面的问题。高考改革,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机会,可以推动教育各个方面进行改革。

  我作为国家教育咨询委员和考试指导委员会的委员,受教育部的委托,多次去上海、浙江等地进行调研。高考改革作为综合改革,是以三年为一个周期,等到整个周期走完后再回过头来进行系统总结,更能有客观的评价。但是,高考改革带来的变化还是能看出来的。在上海、浙江的高中学校里,学生高中进校之后就实行选课制。分层教学、走班教学已经成为高中学校的新常态,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只是作为一个局部的或者个别学校进行的改革探索,变化很大。

  另外,各个学校为了提高学生的选择能力,也加强了学生的学术生涯规划、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的教育,这都是非常显著的变化。

  高考改革需进行多样化探索

  分层教学、走班教学对传统的教学方式以及教学管理体制都带来一系列的冲击。上海、浙江的学校也正在应对这一新挑战,他们结合自己学校的情况,正进行多样化的尝试。中国的教育有两个特点,一是规模大,二是差异大。有区域差异,有城乡差异,甚至同一个学区不同的学校之间也都存在差异。所以,高考改革,应该提倡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尊重学校的首创精神,进行多样化的探索。在应对高考改革带来的挑战上,没有唯一的模式,没有唯一正确的模式,应该鼓励大家进行多样化的探索。只要最后实现了高考改革的目标,就应该给予肯定。这种多样化的探索对于逐步进入试点的其他省份来讲,都具有比较好的借鉴示范作用。实现高考改革的路径,不能够一刀切。

  取消特长加分不会埋没特长学生

  取消体育、科技、奥赛这些奖项的加分是清理和规范加分政策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们国家高考加分政策大致分为两类,第一类是政策补偿性的加分。第二类是奖励性加分。奖励性加分,政策设计初衷是好的,但关键是在执行过程当中走样了,有的局部失控了,甚至出现身份造假的现象,严重侵蚀了教育公平,因此需要进行清理规范。

  取消特长加分,是不是不鼓励孩子们全面发展了?不是这样的,我们要全面解读高考改革的方案。比如孩子确有体育、艺术特长,可以报考体育、艺术类的专业,这当然需要相当高的造诣;还有一批大学的高水平运动队和大学生艺术团,都招收体育、艺术特长学生,都有一些优惠的政策,当然也需要有相当高的水平;还有90所大学的自主招生试点,学生在自荐的时候可以把各方面的特长证明提供给学校,学校的教授们在进行综合测评的时候,这些都会适当加权:在提交给高校作为录取重要参考的高中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档案中,也可以充分反映孩子的体育、艺术特长。有这么多通道可以鼓励孩子们发展体育艺术特长,在高考中取消加分,就不会影响孩子特长发展,而是更有利于营造公平录取的政策环境。

  应该给农村孩子入学机会补偿

  阶层的流动,阶层的递进,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方面。农村学生进入大学的机会问题已经得到了高度的重视。比如,在高考改革方案里就有相关举措,一是通过调整招生计划提高西部地区和人口大省的高考录取率,缩小与全国平均录取率的差距;二是重点高校拿出专门计划,面向国家连片贫困地区的农村考生,进行定向招生,单独划线,单独录取,让更多的农村孩子能够进入重点大学深造。

  我到陕北延安插过几年队,深切体会到有些农村的孩子之所以在高考的时候考不上重点大学,不是因为他们不聪明,更不是因为他们不努力不刻苦,主要是因为他们所在地方的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水平比较低下,使他们从小没有得到高质量的教育。高考时要对他们进行适当的入学机会补偿,这恰恰体现了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公正。

  这几年,每年各省之间的高考录取率差距在缩小,农村孩子进入重点大学读书的人数在增加。

  高考改革应小步慢走循序渐进

  高考改革永远在路上。高考改革的导向,是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和教育的发展,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自恢复高考以来改革就一直没有停止过,一直坚持着小步走、不停步的改革节奏。

  高考改革要遵循规律,循序渐进,不能折腾。比如考试内容,每年改一点,可能每年和上一年比都觉得变化不是很大,但是累积五年、十年,再回头看就是很大的变化了。

  个人认为中国目前还不能取消统一高考。既然是人才筛选就应该有考试,重点应放在考什么怎么考上面。如果取消了高考,而没有更好的更合适的人才选拔标准、评价方式和制度保证,我们的教育就可能出问题,教育的公平性就可能受到伤损。

  关于高考改革的下一个40年,其实不用说40年,就是再过两三年,我国高等教育就会从大众化进入到普及化阶段。而进入普及化阶段之后,高考制度也应该进行相应改革以适应形势。

  首先,坚持分类考试。用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高校,来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

  第二,改革考试方式。包括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反映学生全面发展情况,让高校进行选择。

  第三,尝试招考分离。今后的改革方向应该是尊重大学的招生自主权。一方面增加学生的选择机会,另一方面扩大高校的招生自主权。有观点认为这个方面做得还不够,力度还不大,我认为应该坚持改革方向,逐步推进改革的深化。另一方面,也必须考虑到社会公信力的问题。一些政策设计初衷很好,但出台后遭到了一些质疑。面对这些质疑,还是应坚持循序渐进,协同改革。(钟秉林: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教育学会会长)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教育部:计划18省份试点新高考改革 仅8个启动
· 陈志文:只有大家宽容支持 高考改革才能坚定前行
· 新高考改革下升学规划成教育市场新需求
· 借助现代科技推动高考改革
· 人民日报:科学与公平,双轮驱动高考改革
· 李志民:高考改革既要改革考试,更要改革招生制度
· 高考改革到底会取得哪些进展与突破?
· 高考改革研究丛书出版
· “高考改革研究丛书”出版 纪念高考恢复40周年
· 2017年各省高考改革亮点一览:多地将合并录取批次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加强中小学校党建设工作
·做好普通中小学装备工作
·治理有偿补课和收受礼金
·高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