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高考已结束,语文和作文试题一如既往引人注目。如何评价今年的高考命题?高考作文阅卷是否存在“秒杀”和“草菅人命”的情况?在高考的前提下,语文教学如何摆脱应试模式?带着这些问题,高考结束后,中国青年报记者在第一时间采访了山东大学文科一级教授、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温儒敏先生。
推荐内容>>2012年全国高考各地作文题陆续公布 >>2012年高招专栏
推荐内容>>2012高考必备:2012高考考试录取时间节点
推荐内容>>中国教育公平再进一步:聚焦2012高考关键词
今年作文题注重理性思维 北京卷出得不错,有新意
中国青年报记者(以下简称记):请您从整体上评价一下今年的高考作文题目,有没有什么特别的亮点?作文命题的趋势是什么?
温儒敏(以下简称温):从网上看到全国的和一些省市的高考作文题,总的印象是比较放得开,体式多样,能尽量考虑让绝大多数考生都有话可说;材料作文还是占多数,让学生有想象、思考的空间,但又有一定的限制。和往年比较,还有一点变化很突出,那就是注意往理性思维靠拢。大约有半数以上作文题都是给一些材料(故事、图片或者语录等),要求学生找到材料所提示的核心,展开各自的思考与议论,考查的除了语言运用,很重要的是理性思维能力。我觉得这个变化是可喜的。去年这个时候我在《人民日报》也曾评论高考作文出题的趋向,认为应当往理性靠拢,摆脱“文艺腔”和套式作文的风气,引导学生多读书,培养独立思考能力。现在看来,这越来越成为共识。
高考作文题是很难出的。既要体现时代精神,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多数学生有话说,又要考虑有合适的难度。往年很多作文题的题旨太单一和常见,学生很容易把平时准备好的素材装进去,“套式作文”或者“馅饼作文”比比皆是,阅卷时很难拉开距离。今年北京卷出得不错,比较有新意,有适当的难度,不容易套题。所给材料是火车巡逻员每天在深山里守护铁路的故事。考生阅读材料后必须抓住某些可以发挥的要点,比如平凡的工作,执著地有责任感地做事,生活的充实和内心的宁静等。这些都要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和理解,才能写好,空话套话比较难派上用场,也就比较能考出真实的水平。
但也有些省市作文题比较直白,缺少新意。如四川卷“关于水的讨论”,江西卷围绕“拥有什么”的讨论,新课标卷关于油漆工给船油漆时顺便补洞的故事材料,学生一看就会奔向 “职业道德”等“意义”,容易千篇一律套题,因为难度系数不合适,就不容易考出水平。
相关内容>>湖南千名高考生被提前近5分钟收卷 专家称责任人或涉嫌犯罪
相关内容>>湖南高考提前收卷事件呼唤高考纠错机制 >>高考提前收卷专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