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各地高考作文题一览。制图:蔡华伟
“一切都会过去,一切都不会过去。——这样的题目太令人纠结了。”“《情有独钟》很温情啊!”“《拒绝平庸》虽然太老套,但倒也励志。”……
6月7日,11时30分,当900多万考生五味杂陈地走出考场时,各地作文考题旋即揭开神秘面纱,一场媒体、专家和网民七嘴八舌的“审题”,在考场外迅速生发开来,成为当日舆论热点。
为何每年高考作文容易引发讨论?语文问题又折射了什么?语文专家、北大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温儒敏教授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
推荐阅读:杨振宁传授创意心得:传统教育不是创新拦路虎
推荐阅读:著名教育学者致敬南科大45勇士 不高考机会更多
推荐阅读:高考首日:933万名考生赴考场 作文题广受关注
推荐阅读:高考作文引网友创作热情 模仿多种万能流行体
推荐阅读:各地高考作文题引关注 延续多元化特点
推荐阅读:高考首日:933万名考生赴考场 作文题广受关注
推荐阅读:高考作文题:给不同层次考生充分的话语权
>>>点击:更多高考作文资讯
总体印象
比较有水平,赞成偏重理性思维
记者:今年高考作文题中,有没有令您眼前一亮的?跟往年比呢?
温儒敏:总的来说,今年高考作文题出得比较有水平,一是很多题目都倾向于理性思维,而且需要有较宽的知识面,这和以往多往抒情描写的路子走,不太一样。二是形式上有一定限制,思维角度则是可以充分开放,充分发挥想象力和思考力。比如新课标卷的《中国崛起的特点》,给出国内外对中国崛起的评论,让考生选取一个角度来写。这样的题目偏重理性思维,要有一定的社会关怀,那种陷于题海战术、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学生就很难写好。还有上海题,围绕“一切都会过去”或者“不会过去”展开议论,也是需要有些理性分析的,平时读书较多爱思考的学生可能就发挥得好。但也有些省区市的作文题“指向性”太明显,例如《拒绝平庸》、《总有一种期待》、《时间在流逝》等,考生可能早有准备,容易套题,也容易落入“文艺腔”一路。我赞成高考作文尽量往理性思维和开放性方面靠一靠。
记者:教师们考前猜题、押题,记者们蹲守考点等题,网民事后积极参与“审题”,一些媒体还发起了微博作文大赛。大家都很关注语文,但抱怨之声、争议之声也不绝于耳。
温儒敏:这主要因为语文是综合性学科,有很强的社会性,大家大多关心且都能说上几句,一些媒体甚至顺势炒作。如果是数学、物理或外语,就不太插得上嘴。当然,许多抱怨批评之声,从一个方面也反映出中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许多问题。
记者:几天前,上海传出高考作文中禁用网络词汇的消息,引起很多争论,但很快辟谣。您怎么看?
温儒敏:语言生活是丰富流动的,语言规范总是相对滞后的。所以,不能简单地禁用某一个或几个网络词汇,也禁止不了。关键是要看在具体语境中,是否运用得当,一般人能否看得懂。如果网络词汇过多,有碍阅读,显然也是不行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