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点开考前已开展三次试测
记者:今年下半年,“汉语能力测试”将在全国正式试点开考,相关准备做好了吗?
戴家干:2010年9月底至2011年7月,我们参照汉语能力标准设定的目标人群,在北京、湖南等地多个目标对象群体中进行了三次试测。试测学校的师生普遍认为该项目很有必要,意义很大,踊跃报名参加。在对试测结果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专家工作小组完善了命题和考务流程、测试了机考系统,为正式开考作了准备。
为了试点开考,我们将重点做好下面几项工作。一是测试的考务培训、阅卷和评分人员选拔与培训工作同步展开。二是完善评价报告和考务工作规范,为项目的逐步扩大和发展奠定基础。三是集中宣传“汉语能力测试”项目,使其被社会广泛认识,并逐步了解和接受。
推荐阅读:我国试点汉语能力等级考试 或成部分行业门槛
推荐阅读:中国推出汉语能力测试 将分六个等级
推荐阅读:汉字书写能力遭遇尴尬“提笔忘字”与科技无关
推荐阅读:网络时代家长担忧:孩子汉语学习面临负面环境
>>>点击:更多教育资讯
推荐阅读:全国普通高校名单(截至2011年5月23日)
推荐阅读:全国民办普通高校名单(截至2011年5月23日)
推荐阅读:全国成人高校名单(截至2011年5月23日)
推荐阅读:全国民办成人高校名单(截至2011年5月23日)
用科学规范的测试复兴母语文化
记者:您一贯提倡用科学规范的测试来评价人才,通过评价来促进培养。“汉语能力测试”能够改变当下“外语热,母语冷”的现象吗?
戴家干: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人的素养最直观的表现,它对人的成长、成才、成功及全面发展具有基础性作用,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汉语能力测试”首先要解决的是通过科学测试,提升中国人对母语的应用能力,提升全民的人文素养。
世界各国的研究都表明,母语能力的培养在增强国家和民族认同感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欧美发达国家都对母语能力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并设置相应考试。我国自上世纪初以来就有母语教育的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包含语言教育和文学教育。本世纪初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课程目标包含“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必须强调,汉语不仅是我们的母语,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活语言,记录汉语的汉字又是世界上仅存的象形文字,是中华文化的活化石。华夏文明之所以生生不息,与浩如烟海的母语文献代代相传是分不开的。我们希望通过“汉语能力测试”,可以潜移默化地提升参试者对母语的认同和对中华文化的理解,这将有助于推动汉语文化传播,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有益于复兴母语文化。(记者吴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