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二十八/二十九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师范教育 > 高师教育
师范大学转型与高师教育走向
2001-10-25    北京师范大学校长 钟秉林

字体大小:

  一  

  为实现百年学府新的辉煌,正在加紧筹备明年百年校庆的北京师范大学在新近召开的学校党代会上,就自己根本的办学思路,作出了战略性的重大决策:明确提出了实现学校“转型”和创办一流大学新的办学目标。其“十五发展规划纲要”在“发展目标”中这样写道:“‘十五’期间,基本完成包括学科、专业设置与课程建设在内的结构性调整,建设一个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符合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学科结构、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实现北京师范大学向以教育科学为主要特色的研究型大学转型,为将北京师范大学建设成为综合性、有特色、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研究型大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这里强调了“北京师范大学向以教育科学为主要特色的研究型大学转型”。所谓“转型”,其内涵主要有三:(一)学科结构的转型。高校办学的基础在学术,而学术的发展是以学科建设的形式实现的。故学科结构是学校的核心与基础。传统高师院校的学科是对应基础教育的需要设置的,主要是一些基础性的学科,如文科就是文史教育等人文科学;理科就是数理化天地生等基础理论科学,比较单一。北师大要在保持传统学科优势的基础上,进行学科结构性调整,增加适应社会需要的应用性学科、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实现学科结构的综合性。实际上,我校经济、法律、管理以及资源环境、生物工程等新的学科,已经突破了传统的学科结构。(二)专业设置的转型。高校的学术、学科服务于社会,又是以设置的专业为载体实现的。故专业设置也是高校办学的基础性结构。传统高师基本只有一类专业,就是师范教育。现在北师大非师范专业已占了一半。教育部颁布的专业目录共分11门类,北师大现有专业已涵盖了其中九个门类。也就是说,除了农、医外,各门类专业北师大都有了。这说明我校专业设置适应社会需要,正从单一走向了多元化。(三)人才培养体制的转型。学科、专业最终实现服务社会的目的,还在于培养高素质的人才。而人才培养有赖于一定的范式。故人才培养体制同属高校办学的深层结构。传统高师人才培养模式也是单一的,本科四年只培养中学教师。现在北师大已在试行的人才培养体制改革方案,即4+x,不仅体现了人才培养的多元化,体现了适应社会需要和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因材受教的教育理念,而且有助于使整个学校的办学重心上移。同时,更重要的是,由此将进一步引出两项重大的变革:其一,教师培养范式的改变。传统高师教师培养都是在各系各专业进行的,专业课程与教育课程在四年中混编,故本科生一毕业即自动获得教师资格。但此种范式只是两个半桶水相加,长期抑制了北师大学科优势的发挥。实行新的人才培养体制,将使专业教育与教师养成分离,前者在各系各专业进行,后者只在教育学院完成。其二,实行新的人才培养体制,说到底,是要从根本上摆脱传统高师的办学理念与范式,从而转换到“大学+师范”这一国际教师教育通行的新轨道上来。这就是:综合性大学办教育学院的模式。  

  要言之,学科结构、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体制的转型,将从本质上决定了北师大经由内在超越,实现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但它并没有削弱自身教师教育的优势与特色,相反,因有了综合性学科与新的办学理念整合所构建的强大平台的支撑,这一特色与优势将得到大大加强。换言之,北师大将转型成为一所以教育科学为主要特色的综合性的研究型大学。  

  二  

  北师大决策转型,既是顺应中国高师发展的历史大趋势,同时也是百年学府与时俱进的使命感使然。  

  朱镕基总理不久前在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建立由师范院校和综合大学共同参与的开放式的教师教育新体系。我国的教师教育体系正走向开放,百年高师的发展正面临着转折,这是不争的事实。现在的问题是,高师院校在审时度势,把握自我时,不能没有历史感。教师专业化是眼下讨论的热门话题,但是,教师专业化是一个历史的概念,一个国家教师专业化的程度,总是与其自身社会经济与教育发展的程度相适应的。就中国而言,完整意义上的教师专业化的起点,始于1902年京师大学堂师范馆的设立。其后,经由优级师范学堂,到高等师范学校,再到师范大学,中国高等师范教育自成体系,蓬勃发展。其间虽争论纷起,一些人主张取消独立设置的高师院校,但终无法阻止这个大趋势。新中国成立后的半个世纪,高师院校得到党与国家的大力支持,愈益发舒,无论是学校的数量还是在校学生的人数,都在全国高校中四分天下有其一。与此相应,百年来中国教师教育的专业化程度也日渐提高,当是显而易见的。这说明,百年高师的发展符合穷国办大教育的中国基本国情。它支撑着世界上最为庞大的基础教育,对于中国社会与教育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是怎样估计都不会过分的。但国情也在变化,尤其是近20多年来的改革开放,中国社会正经历着深刻的转型,综合国力空前提高。同时,随着知识经济初见端倪,教育在国家发展中所具有的先导性、全局性与基础性的地位与作用也愈加明显。教师教育多元化与教师教育专业化问题的同时突显,是时代对高师教育与时俱进的深情呼唤。所以,高师院校要有历史感,更要有自豪感,百年高师的转型应理解为是中国教师教育更上一层楼,是历史性的胜利大进军,而不是受挫后的大溃退。这也就是说,高师院校的改革是机遇大过于挑战。  

  应当说,教师教育的改革与高师院校的改革,二者密切相关,但毕竟又是两件事。教师教育可以是“万岁”,高师院校则不然,只是一定国家在一定历史阶段上实现教师教育的一种办学形式,它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我们注意到,当年京师大学堂师范馆专业课程与教育课程混编养成教师的范式,实际上延续到了今天。此种范式虽然满足了过去百年我国对为数巨大的教师的需求,功不可没;但它终究是一种“短平快”的范式,不仅制约了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程度的进一步提高,而且也制约了高师院校学科的发展。所以,综合性大学参与教师培养固然有助于促进我国教师教育多元化格局的形成,但就高师院校来说,其自身的改革仍含双重的任务:如何进一步提高教师教育的质量,适应教师专业化的更高要求,并应对综合性大学的竞争;如何面对世界高等教育日趋综合化和国际化的大趋势,提高自己综合的办学实力,以求可持续发展。任务双重,后者为本。可以说,学科的综合化与教师养成的教育学院化,将是高师院校发展的大趋势,尽管层次性和多元模式,乃是其中应有之义。  

  北师大的重新定位与决策转型,反映了北师大人对上述双重改革使命的感悟和追求“毕其功于一役”,实现历史性跨越式发展的抱负与决心。北师大转型的意义,除了有益于这所百年名校自身的发展之外,还可以指出以下几点:其一,北师大重新定位为一所以教育科学为主要特色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意味着它的教师教育将与世界主流的范式接轨,这将开百年高师转型风气之先。其二,虽然我国教师教育体系无可避免地正走向开放,但由于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教师职业在短期内也难以成为社会的热门职业,此种国情决定了相对稳定的一批高师院校仍将长期存在。北师大不是与其他学校合并,归于消亡,而是通过内在超越,实现自身的转型,这显然有利于这批高师院校的稳定。其三,教师教育究竟是由综合性大学承担好,还是由相对独立的师范院校承担好,这是国际上仍在争论的学术问题。北师大转型,有利于传承百年形成的教师教育的优良传统,从而与其他综合性大学介入教师教育,形成良性的竞争。  

  三  

  江泽民同志在七一讲话中,反复强调了创新的重要性。他指出:要与时俱进,“一切从实际出发,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解放出来。”北师大决策转型,正是致力于结构性和体制的创新。事物的本质与功能取决于事物的结构,所谓创新,首先也体现为结构性改革的意义。陈旧的体制、结构不能更新,在旧基础上的一切所谓改革,都只能修修补补,难以开拓新的局面。北师大乃至于整个高师院校都存在着严重的结构性弊端,这是许多有识之士早就意识到了的问题。但在计划经济条件下,这些问题都成禁忌,遑论解决。现在则不同了,北师大决策转型本身就说明了我们正处在一个充满着生机与活力的时代。也正是这个意义上,我们说,高师院校所面临的机遇,实大于挑战。  

  当然,我们也深感到北师大要实现转型,困难甚多。办学经费困难是一方面,更主要的是至今尚缺乏相应的政策支持。1908年京师大学堂师范馆改成京师优级师范学堂,并举行首次开学典礼,学部大臣张之洞亲临致辞说:“师范教育,是为一切教育发源处,而京师优级师范,为全国教育之标准。故京师师范,若众星之拱北斗,而北斗光细,则众星带不辨其为北斗矣。是以京师师范关系重大,惟望诸君子善体此义,勉学勿怠。膺此重寄,期为他日之一师表云”。京师优级师范学堂与后来的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北京师范大学一脉相承,可谓不负众望。历史总是螺旋式发展。当年张百熙、张之洞等有识之士设立师范馆,奠定中国近代高等师范教育的起点,是一大创新。而他们决策师范馆脱离京师大学堂,建立相对独立的师范教育体系,对近代中国教育的影响尤巨。百年后的今天,北师大为再创辉煌,复决策转型,建设一所以教育科学为主要特色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开风气之先,预示着我国教师教育将发展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任重道远,我们希望能得到政府决策部门的全力支持。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实践“三个代表” 办好高师教育
· 高等师范人文教育的思考
· 新世纪:我国高师教育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 不断积累经验 实现规范目标
· 全国高校艺术教育科学论文报告会举办
· 解读“南山教育现象”
· 2004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 农村教育要富民
· 教育论坛:以科学发展观推进教育公平
· 53万娃网上听课 天津农村教育全国领先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加强中小学校党建设工作
·做好普通中小学装备工作
·治理有偿补课和收受礼金
·高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