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二十八/二十九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民办教育 > 综合研究
"教育产业化"透视
2001-08-27    赵琦

字体大小:

  教育产业是当前经济界、教育理论界及教育实践人士谈论较多的一个热点话题,在讨论过程中,许多学者都运用了"教育产业化"这一名词。尽管从宏观经济学的角度看,教育是一种产业的观点已越来越多地为人所接受,但笔者认为教育产业化的提法却是不妥的,教育产业与教育产业化毕竟是两个不同概念,存在质的区别。片面提倡教育产业化,容易引起思想认识上的混乱,使教育产业发展走入误区。

  概念分析《辞海》中"产业"被定义为"各种生产的事业"。《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上则认为产业是"各种制造和供应货物、劳务或收入来源的生产性企业"。《经济大辞典》中产业"原指各种物质生产部门,一般不包括商业,有时专指工业。第三产业兴起后,泛指各种制造或提供物质产品、流通手段、服务劳动等的企业或组织"。分析以上对产业的定义可以看出,产业是个不断发展的概念,我们将其归纳为:国民经济各行业,从生产到流通、服务以至文化、教育等的总称。

  根据现代经济学的产业分类法,教育被视为经济发展的新因素而划入第三产业,教育作为一种产业是工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教育生产的产品是一种非实物性的服务产品,对生产力中最重要的因素----劳动力进行"加工",其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受教育者消费了这种产品,就可以提高自己的劳动能力,然后以自己的劳动力,参与社会生产和服务,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一方面贡献国家和社会,一方面取得自己的收入。1992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了《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明确地把教育事业作为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重点,指出教育是"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全局性、先导性影响的基础行业"。

  发展教育产业已成为社会各界的一种共识,这种共识是以教育作为特殊产业为前提的。而教育产业化却很容易使人理解为"是按办企业的办法办教育,诚所谓 化者,彻头彻尾,彻里彻外之谓也 "。一味提倡教育产业化势必影响教育产业理论逐步成熟和完善,在实践中也容易步入误区。

  教育产业化容易导致的几个误区误区之一:教育产业化是对教育本质的错误诠释(一)教育产业化容易混淆教育与一般产业活动的不同有些提倡教育产业化的学者把教育完全等同于一种产业,认为乎该从生产经营活动角度来看待教育。我们知道,教育从本质上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即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地促进人的身心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从教育的属性看,它是属于人类自身的再生产和再创造。教育的职能是促进人的发展、全面提高人的素质从而推动社会整体进步。教育的本质决定了它与其他社会活动的显著区别,它有自身的特点与规律,尽管我们承认教育的产业属性,但是教育产业与一般产业不同。

  第一,物质生产领域的产业,其生产活动的最终结果是具有商品性的物质产品,生产的根本目的是获得利润,产品生产的基本原则是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教育活动的结果是人的知识、能力等各方面的提高,其目的是为了人的发展和整个社会的进步,教育既要着眼于当前,又要面向未来,它是维系国家、民族希望的事业。社会效益最大化是教育追求的基本原则。

  第二,物质生产劳动创造的产品价值可以用劳动时间准确计算;教育为个体和社会发展创造的价值无法像物质产品那样用经济手段衡量。

  第三,物质生产劳动周期短,效益可以即时反映;教育作为培养人的活动周期长,效益具有滞后性,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第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物质生产以市场作为基本导向;教育的性质决定了宏观上国家必须加强对教育的调控、引导和投资,教育的价值标准、人才的培养目标等应当通过国家立法明确规定,国家必须保证教育经费的投入。

  从以上区别不难看出,教育活动与一般的生产经营活动有着质的差异,不应将两者相提并论,教育产业化论者的提法只是看到了两者相同的一面,而忽视了教育活动的特殊性。

  (二)教育产业化淡化了教育规律与经济规律的区别有学者撰文,提出"从更广阔和更基本的经济学视角出发,教育的产业化意味着教育的市场化,即通过市场来实现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认为我国教育要走产业化道路,也就是企业化、市场化的发展道路,教育完全按市场经济规律运行,学校按照企业来经营,并与社会交换,从而实现教育劳动的价值。

  从系统论的观点看,教育属于社会大系统当中的子系统,必然要同社会多种因素发生相互作用,并形成自己多方面的职能。教育与经济发展有密切联系,随着社会发展,教育在经济建设中的地位日益突出。但是,教育与经济毕竟属于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种社会活动范畴。教育不是一个经济部门,不可能完全按照经济活动的规律运行。如果像某些人提倡的教育产业化那样,完全把教育作为一种产业,市场行为控制教育,经济规律或产业运作规律支配教育发展,使教育以追求利润最大化和成本最低化为目标,必将导致教育走上畸形发展的道路。

  1999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召开了首次世界教育大会,大会一致认为"市场规律和竞争法则不适用于教育。教育不是经济的一个分支。教育过程、教育目标、教育结果或 教育产品 都不能与经济相提并论。教育实际上具有其自身存在的功能,它是社会的一个基本领域,也是社会存在的条件之一。教育同时具有文化功能、社会功能、经济功能、公民和道德功能。教育与整个社会及其各个领域相关联,教育保证社会的延续,保证人类在其全部历史中所积累的知识、技能和规范以及经验的传授。教育造就使社会包括经济领域前进、进步、创新和变革的能力。"无视不同事物规律的差异性,人为地扭曲教育的规律,不仅难以实现发展教育产业的目标,而且也有碍教育自身的进步。

  误区之二:教育产业化扩大了教育产业的范围和作用(一)教育产业化扩大了发展教育产业的范围教育产业化,从词义上分析,化,表明事物性质或状态的转变。产业化,自然就是教育"化"为产业,无论何种层次、无论何种类型的教育,都要从产业发展的角度考虑教育的发展。在此思路下,教育在义务教育和非义务教育阶段都成了产业,要按市场化方式运作。

  众所周知,义务教育是国家用法律规定的对适龄儿童实施的一定年限的普及的强制的兔费的学校教育。这种教育要求社会、学校和家庭予以保证,是儿童理应享受的权利。因此,在义务教育阶段,提供教育是政府的义务和职能,受教育是公民的权利。

  但是在教育产业化的冲击下,义务教育正面挑战。现阶段一些中小学校打着发展教育产业的旗号,巧立名目,向学生家庭收取名目繁多的教育费用。有的学校把学生是否在校办商店购物,购物多寡,视为考评"爱校表现"的内容;有的学校把推销"养老保险金"的指标分配到每个学生身上,并与评先进、升级挂起钩来;更有甚者,搞"罚款教育",学生违反学校日常行为规范,学校就给予罚款等处罚。学校振振有词他说,这是教育产业化的需要,任何产业都要讲投入和产出,教育当然不能例外。据有关方面的统计数据表明,仅上海市1993和1994两年清查出的中小学乱收费款就达1363.57万元之多,在社会上造成极其不良的影响。由于乱收费,使一部分经济困难的家族不堪重负,有些儿童在本该接受教育的年龄被迫弃学而走,对社会、家庭、个人都是一笔无法估量的损失。我国城乡尤其是贫困地区中小学辍学率居高不下,不能排除这方面的因素。

  其次,把义务教育纳入教育产业发展的范围,也助长了近些年中小学"择校热"。按照正常途径,城市中小学实行免试就近入学的政策。但是由于历史原因,各校师资力量、教学水平、物质设备等存在很大差异。每一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子女进入重点学校就读,社会一时满足不了这样的要求,于是一些家庭富裕的家长不惜重金,千方百计把自己的孩子送进重点中小学,接受高质量的教育,"择校"现象由此产生。有学者分析迫使重点学校收取"择校费"的原因,一是"择校"问题的出现大大缓解了重点中小学教育经费不足的困难;二是择校高收费在一定程度有助千抵制重点中小学招生过程中的不正之风。然而,以钱择校代替以权择校,是否就是一种进步呢?在我国现阶段,个人收入存在较大差距,富裕家庭可以凭借较高的支付能力享受高质量教育,而贫困家庭,尽管也存在接受良好教育的愿望,却被金钱堵在了门外。出钱择校,实际是一种钱学交易,并非教育供给与教育需求之间的等价交换。一旦家庭经济实力成为决定学生受教育质量和程度的条件,教育就可能成为富裕阶层的特权,这不但违背了教育公平的原则,而且最终会影响国家、社会、乃至教育自身的良性发展。

  非义务教育阶段,例如高等教育,是否可以完全按产业方式运作呢?有学者主张,高等教育要适应经济,就应该实行完全由社会需要调节的市场化,即全面市场化。拿高校的专业设置来讲,如果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把高等学校推向市场,必然依照"有用"与否来设置取舍专业和学科,那么,高等学校的基础科学研究恐怕会命运不济,因为这些学科和专业与市场没有直接联系,不会受到市场青睐,难免被淘汰。但这些基础学科、基本理论研究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西方国家的基础研究也历来以高等学校为主。忽视它们的发展,用工具理性代替价值理性,可能带来的巨大隐患不是一朝一夕能够显现出来的,那将是整个国家、社会科学文明水平的滑坡。

  研究表明,西方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高等教育运行机制也不是市场机制,即完全通过市场调节决定整个高等教育兴衰成败的机制。对高等教育尤其是以公立学校为主体的高等教育体系兴衰起主导作用的是国家。国家不仅是出于经济考虑,而且也出于政治、社会、文化方面的考虑制定战略和决策。所以,我们不能以牺牲高等教育自身发展为代价来推行产业化。

  (二)教育产业化夸大了发展教育产业的作用教育产业化的提法不但扩大了发展教育产业的范围,而且也夸大了发展教育产业的作用。最近,关于教育产业化可以启动消费,刺激经济增长的观点纷纷见诸报端。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可以促进经济增长,这一点毋庸置疑。然而,教育的性质决定了它对社会的贡献具有滞后性和长期性的特点。而且,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整体落后,决定了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是有限的。如果不顾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缺乏教育超前发展的观念,单纯把教育作为调节经济波动的手段,希望短期内通过扩大教育规模,拉动经济增长,甚至像某些人讲的那样,把经济改革的得失系于教育一身,不仅不利于而且会有害于经济发展。

  也许有些人认为教育产业是解决现阶段所有教育矛盾的惟一出路,中国教育改革的成败在此一举。其实,教育产业并不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看,引起教育矛盾和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解决问题的方式和途径也不可能是单一的,教育产业是当代我国教育改革的有效途径之一,但它并不意味着教育必须形成为产业,完全接受市场调节。市场在资源配置上并不是万能的,产业在解决教育问题上的作用也不是万能的。正如有专家所说,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是有限度的,我们既不能否定教育在社会中的巨大作用,也不能把教育看做是万能的。教育的产业功能亦该如此,发展教育产业会对社会进步发生作用,但它不是惟一的促进作用,教育产业的社会价值或作用应该是有限的。

  误区之三:教育产业化简化了发展教育产业的内涵发展教育产业,具有极为丰富的内涵。但有的论者在提及教育产业化时,片面强调了高校收费或扩招政策。无可否认,高校收费政策和扩招政策的施行,是发展教育产业的重要内容,但也并不能代表发展教育产业的全部。如果简单地把两者等同起来,不仅无益于教育产业的发展,对于正确理解和执行高校收费政策和扩招政策也是有害的。

  (一)发展教育产业,并不等于一味提高收费标准在提倡教育产业化的过程中,有人强调了学费的重要性,主张高等教育不属于义务教育,原则是经费应由受教育者承担,目前的收费标准只相当于培养费的20%--25%,这方面的改革还可以进一步深化,只要教育不以赢利为目的,逐步把收费标准提高到50%是可以做到的,从而不断提高高校收费标准。持这一论点者,主要把发展教育产业理解为建立个人成本补偿机制,希望通过收取高额的学费来缓解教育经费的短缺。笔者认为,这一观点既没有估计到多数学生家庭的支付能力,也未全面考虑"谁受益,谁负担"的基本原理。

  尽管有调查显示,我国城镇居民均把子女教育作为投资重点,存在接受高等教育的强烈愿望,但良好愿望并不等于实际需求,在选择是否接受高等教育时,人们还面临实际支付能力的束缚。据有关方面统计,我国城镇在职职工1999年1--6月平均工资为3603元,而如今按一般的标准,家庭培养一名大学本科生四年花费在四万元左右,这意味着高校的收费相对于百姓收入实在大高,一般家庭已经备感艰难,更何况大量农民、下岗职工及有特殊困难的家庭。许多学业优异但家境贫寒的学生因高昂的学费而徘徊在高等学校的门外,以至有学者大声疾呼:中国高校的高收费已成为教育产业发展的巨大隐患。另据报道,1999年高校招生期间,一些院校降分高价录取学生,降分幅度在30分--50分之间,而收取的费用高达数万元到十几万元,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有人计算过,按1997年高校学费标准,当学费增加10%时,约有11%的学生会因负担不起学费而放弃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笔者看来,以牺牲一部分人的利益为代价来发展教育产业,这与教育产业的初衷是相悖的,其要旨恐怕也不在此。

  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可以使受教育者劳动能力得到提高,对个人具有较高预期收益,通过收取学费补偿教育成本是合理的。但教育从根本上说是一项公共事业,国家和社会是教育产品的最大收益者,因而教育投资主体还应当是国家。发达国家至今也仍把政府作为高校最主要的投资者,英国国家高等教育调查委员会的一份报告中指出:国家仍应当是未来高等教育的主要经费来源,因为国家是高等教育的最大受益者。相信这一结论对我国发展教育产业也有借鉴意义。

  我们认为,高等教育收费仅仅是发展教育产业的表现之一,其立足点是建立多元化投资体制,改变过去政府单一投入的状况,积极鼓励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办学,最终使高校成为面向社会依法办学、自主管理的法人实体,从而真正推动教育产业的发展。

  (二)发展教育产业,不是高校招生规模的简单放大经济学家指出,当前我国国民经济状况决定了20世纪末、21世纪初的经济增长必须主要依靠内需。扩大内需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关键问题,而教育产业是目前经济环境中少数需求旺盛而供给不足的产业领域。在教育产业化呼声越来越强烈的情况下,人们寄希望于通过教育产业扩大内需、拉动消费。高校扩招便成为发展教育产业的热点。

  高校扩招是教育产业发展的重点吗?我国和世界许多国家的历史经验表明,仅注意高等教育发展的数量,不注重质量与结构的合理性,不仅不能产生积极效果,而且会影响教育的质量、水平和效益。在高校师资和教学设施等有限的条件下,教育规模的扩大必然使教育质量受到影响。而且有些研究已表明:我国高等教育不适应社会的要求,并非数量不足,主要是质量不高和结构不合理。近几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可以充分证明这一点。

  另外,如果单纯为了满足大众需求,一味大规模扩大招生,是否会带来高素质人才过剩,教育资源浪费,值得我们深入思考。而且,一些经济学家通过研究亚洲,"四小龙"的经济发展与高等教育的关系,用各种方法计量得出结果:经济的发展与教育有密切关系,但就各级教育的贡献率而言,高等教育扩展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远不及基础教育。

  结论教育产业化的实质在于把教育视为一般产业,完全用市场机制配置资源,将产业动作方式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片面注重教育的经济价值,而淡忘了教育在促进个体和社会全面发展中担负的职责。

  我们不否认教育具有产业属性,在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中,根据不同阶段教育属性和需要,适当引入市场原则,例如关注社会和个体对教育的巨大需求,可建立包括职业教育、继续教育在内的多层次、多类型高等教育体系,让更多的学生接受高等教育;实行教育投资多元化,努力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在教育发展中注重成本与效益,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益;尊重学校办学自主权,教育管理过程中引入竞争机制,增强教育自身发展能力;精简校内机构和人员,调整院系设置、改革人事分配制度、加速学校后勤社会化等,积极推进校内管理体制改革,改变机构重叠、人浮于事、管理效率低下的状况,提高办学以及经费投入的效益;积极推动产学研结合,加强科技成果的转化,加速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这也是高校发展教育产业的重点。

  需要指出的是,发展教育产业的意义在于树立经济观念,借鉴现代产业发展中的管理和运行机制,改革落后体制,激活和调动教育资源的潜在力量,提高办学效益,密切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从而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在社会发展变化中,教育不断地被赋予新的意义和功能,然而,作为一项培养人的活动,无论何时,它所肩负的根本使命都是不应忘记的。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产业结构现代化对高教结构的影响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加强中小学校党建设工作
·做好普通中小学装备工作
·治理有偿补课和收受礼金
·高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