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化——内涵发展是今后的最大关注点。
教学质量是民办高校竞争力的核心,全面提高民办高校的教学质量是一个长期的、缓慢的过程,需要早策划,早行动。具体地讲,可以从以下6个方面有所突破:
1. 生源优质化。目前民办本科高校多在三本批次录取,大多数民办院校在高职、专科批次录取,如此的生源质量无法实现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目标。
2. 师资优质化。有了好的生源,就必须相应地配备优秀师资承担教学工作,否则,低水平的教师就有被学生轰下讲台的可能。当前许多博士、硕士毕业生就业难,为民办高校聘请具有较高水平的教师创造了条件。
3. 管理优质化。民办高校办学历史短,需要不断地引进现代教育理念,依靠机制灵活的优势,积极创新管理模式,提高管理水平。
4. 教学优质化。民办高校的教学工作涵盖了学科专业建设、教材选用、教学方法、教学设施、教学实习实训场所建设等方面。随着民办高校资源的不断积累,资金投入的不断加大,结合大胆创新和积极探索,民办高校有可能在较短时间内把教学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5. 结构优质化。民办高校的历史包袱少,体制灵活,容易实现管理结构、组织结构、人员结构、师资结构、层次结构、专业结构、生源结构等优化组合。
6. 效益优质化。民办高校优质化的最终目标是要解决社会所需,能服务社会、企业和政府,这就必须要坚持错位发展和差异化发展,强调办学的自主性、创新性和个性化,在可传世的和标志性的办学特色上有所突破。要实现民办院校优质化还必须建立长效机制,通过积累不断超越自我,坚持发展的战略性、可持续性。
特色化——办学特色成为民办高校错位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我国的民办高校只有30年左右的历史,并且是在公办高校几乎占据了高等教育各个领域的基础上从夹缝中崛起的。多年来,民办高校在管理体制、运行模式、学科布局、专业设置、课程安排、教材教法、师资结构、招生就业等方面都力求错位发展,特色立校,减少与公办高校和其他民办高校之间的恶性竞争与相互重叠。今天的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相比还属于弱势群体,只有在办学特色上另辟蹊径,才能避免与公办高校的同质化与趋同化,形成自己的品牌和优势地位。
像陕西的民办高校,目前已形成3大集团:第一集团以7所本科院校为主,主要在学科大类上进行区分,有的侧重文法类,有的侧重经管类,有的侧重理工类。第二集团以11所高职院校为主,主要在专业设置上进行区分,以举办单学科、相近专业为办学的主要方向,如电子、信息、商贸、汽车、建筑、旅游、烹饪、医学、服装、美容等专业。第三集团以高等教育培训机构为主,突出社会急需的各类实用型人才的培养。如生物、医药、数控、印刷、焊接、工程、机械、财会等专业。
行业化——不断加大行业维权自律协调服务的力度。
随着中国民办教育协会的成立,中国民办教育协会高等教育专业委员会也已宣告成立,今后依靠协会开展教育活动将成为一种重要方式。国家也会从法律层面给予社会中介组织更多职权,因为社会的发展趋势是朝着大社会、小政府演变,而强化中介组织职能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民办院校通过协会可以开展维权和自律活动,以维护举办者、办学者、教师、学生的合法权益,同时加强自律活动,面向社会、政府、企业及广大家长、学生,树立良好形象。还可以通过协会组织团结各民办高校积极维护整体利益、自身利益和合理诉求,建立起一个团结、和谐、共同发展的民办高等教育大家庭,为全面促进我国民办高等教育事业作出历史性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