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之,对上一轮义务教育课程教材也要放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全面客观地加以评价。说新一轮义务教育课程教材改革,是上一轮义务教育课程教材改革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续和延伸、深化和发展(而不是彻底否定,不是另起炉灶、推倒重来),这才是实事求是的客观判断与合理定位。
(三)课程教材编制:设计方面的8条经验
经验11要认真探讨义务教育课程的性质和任务,制订义务教育课程教材编制的总体设计思想。
义务教育是每一个中国公民必须接受的公民基本素质教育,是人一生正规系统的学校教育的第一个阶段,是终生学习的基础,是15岁之前的教育。义务教育的这些规定性,对于我们给“义务教育课程”一个科学合适的定位和理解,是十分重要的。这是第一轮义务教育课程教材编制者面临的一个新问题,他们对此进行了充分深入的探讨。无论是课程计划、各科教学大纲,还是各科教材,都充分考虑义务教育的这些规定性提出的特殊要求。
课程计划既为学生提供了比较全面的基础知识的学习,对他们的发展提出了统一的要求,又为他们兴趣爱好和特长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如初中阶段根据义务教育的性质和任务以及学生毕业后升学和就业分层的必然性,课程计划中的课程设置相对于以往的教学计划来说,有一些新的突破和改进:除国家统一安排的必修课程外,有一定数量的课时给地方和学校用于安排选修课程;在必修课程中增设劳动技术课程。这些都是初中历次教学计划中所没有的。(《九年义务教育课程计划(试行)学习指导》,第52页)
各科教学大纲和教材也都十分注意义务教育是公民最基本素质的教育这一性质。如小学社会科将原小学历史、地理综合为一门后,增加了原历史、地理中没有但却是现代社会每个公民必备的最基本社会常识的一些学习内容,如有关家庭生活、学校生活、自己所在社区的社会生活环境,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商业、工业、农业、交通运输、通信、储蓄保险、民俗等。
经验12课程要合理设定合适的学生学业负担,科学配置合理的学业负担结构,同时进一步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
第一轮义务教育课程教材编制者们提出的一个重要原则是:“严格控制课业负担,使学生在德、智、体诸方面能够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得到发展。”
为此,编制者们为合理设定合适的学业负担、科学配置合理的负担结构,大大降低了语数外等有课业负担的学科在课程计划中的比例,如六三制语数外由58.9%下降到50.4%~51.2%,下降了8.3~7.4个百分点。但与其他国家相比,仍然高出1.65~11.77个百分点。但是考虑到当时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办学及师资条件,感到不能再减少了,再减就怕保证不了教学质量了。考虑到语数外在整个课程计划中的重要性,必须保证语数外保持一定的教育质量和水平,课时减到当时的程度,已经减了不少,学校与教师也都需要一个适应过程。因此,第一轮义务教育课程计划把语数外减到总课时的一半略多一点是合适的,既合理控制了学业负担,同时把语数外减下来的课时用于加强社会类、科学类及艺体劳技等薄弱学科,使整个学业负担结构更加科学合理,以利于广大学生在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和谐、生动活泼地发展,也符合当时的实际。待日后经济文化及办学师资条件进一步改善后,还可进一步加大调整力度。(《九年义务教育课程计划(试行)学习指导》,第81页)
为了减轻过重学业负担,各科教学大纲和教材也做了大量工作。如强调降低难度、深度。因此,在大纲中对许多学习内容或知识点要求达到的基本要求都分层次做了极其明确的严格规定,要求教材教学中紧扣大纲标准,严格控制深度和难度,不能任意拨高。同时,各科课程教材进行了大胆的删减。
如1990年的初中地理教学大纲将原来必学的42个国家或地区,减为必学28个国家或地区,选学14个国家或地区,此外还将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中有关气候成因的部分内容改为选学。义务教育大纲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精减了学习内容,必学国家或地区由28个再减为15个,选学由14个减为5个。这样,整个大纲就从原来出现448个地名减少到现在的288个地名。同时,义务教育大纲中国地理部分还简化了中国地理区划的办法,从原来的8个区域改为三大地区4个区域。这就基本改变了过去“分洲列国志”罗列地理事实的叙述法。(《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地理教学大纲(试用)学习指导》,第28页)
再如,义务教育化学教学大纲比以往在理论要求上适当降低了,精简并弱化了一些比较次要的概念。例如,不再要求学习元素的游离态和化合态,同素异形现象,物质的溶解过程,重结晶,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初步概念,单质、氧化物、酸、碱、盐间的衍生关系和相互反应的初步规律等概念和原理。同时,降低了对核外电子的排布知识和氧化还原反应等原理的教学要求,如只要求了解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以及原子结构示意图的涵义,不要求会写从氢到氩的原子的电子层排布以及排布规律;只要求从得氧、失氧的角度来了解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作为选学,等等。(《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化学教学大纲(试用)学习指导》,第3页)
1963年以来,中国历史知识点数在不断减少。例如,奴隶社会(夏、商、西周)的内容要点,1963年大纲为28个,1978年大纲为26个,1986年大纲为18个,义务教育大纲仅为7个。又如,在近代史的学习内容要点中,1956年大纲规定要讲“南京条约”等8个不平等条约,1963年大纲规定为11个不平等条约,1978年大纲规定要讲12个,1986年大纲规定为7个,义务教育大纲则仅要求学习“南京”、“马关”和“辛丑”等主要的3个不平等条约。九年义务教育大纲规定的知识点是历史上最少的。(潘仲茗主编:《现状与改革——普通中小学课程内容与结构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20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