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轮义务教育课程教材注意总结和吸取已有的成功经验,关注相关理论界的研究成果,并特别强调实验和试验,辩证地处理了经验、理论与实验之间的相互作用与相互关系。
(二)课程教材编制:运作方面的4条经验
经验7课程教材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与教师培训等一系列配套措施整体开展。
第一轮义务教育课程教材编制过程中非常重视实验教师的培训工作。
课程计划及各科教学大纲都编写了相应的《学习指导》。为了教师上岗前都受到培训,人教社每年按学科举办新教材研讨班,作为全国性一级培训。从1991年到1995年共办班80余个,直接培训各省教研人员和骨干教师近10 000人。各省市每年举办二三级培训,人教社应邀讲学600多人次。
为配合教师培训和新教材的教研活动,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印了《试教通讯》共125期,免费送到各实验学校。1993年开始出版内部刊物《教与学》(小学版、中学版)月刊,刊登教材介绍、教学建议、试教经验,及时交流和指导教学工作。此外,各学科还分别编写和出版了配套的《教学指导与参考》、《教案选》,指导教师从整体上理解和使用新教材。
另外,课程教材改革与教学设备等办学条件的改善,尤其是与考试等评价制度与方法的改革必须紧密结合。从管理上说,这就要求教委基教司与设备司、考试中心等密切配合,共同推进课程教材改革。
经验8课程教材编制队伍方面:人员的选择与组成要有一个合理的结构。
从课程计划和教学大纲方面来看,第一轮义务教育课程计划的编制人员注意了组成上的合理结构,使学科教育专家、教育理论研究专家(尤其是课程论专家)、第一线的校长与优秀教师、省市级教育行政部门的管理人员等都能在其中广泛参与。同时,注意决策者中必须有足够数量的人选是在课程教材编制方面经验丰富或参加过上一轮课程编制的专家,尤其是主要负责人的角色须选择不缺乏课程教材实践经验的专家承担。
从教材方面来看,以人教版教材为例,第一轮义务教育教材是以人民教育出版社专职教材编制人员为基本队伍,并聘请一些学科专家和有经验的教师,共同编写而成的。有些学科的教材是与国外机构或其他省市合作编写的,如初中英语教材是在国家教委和经贸部支持下,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和英国朗文出版集团有限公司合作编写;小学自然是与北京市和天津市教育局合作编写;小学思想品德是与北京市合作编写;初中思想政治是与江苏省教委合作编写,初中物理是与中国教育学会物理教学研究会合作编写;四年制初中数学是与吉林省、辽宁省教育学院合作编写等。(《义务教育教材的研究与实验》,第3页)
经验9课程教材编制的运作要透明、民主、公开,并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和建议。
从上述第一轮义务教育课程教材编制过程的描述中可以明显地看到,课程教材的编制工作中每一个阶段的进展,如课程计划从“试行草案”,到“试行草案修订稿”,到最终的“试行”稿,无不是向各方面公开征求意见,并派员主动组织开展系统的意见听取活动。
真理是越辩越明的。人们反对的是为改革而改革,反对的是盲目的所谓“大动作”。“课程改革改什么”“为什么要改”,这些本质性的关键问题,都必须经过公开的讨论和论证。只要改革是正确可行的、论证充分的,最终必定会得到全社会的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