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在许多地方已经把“时代性”的问题明显地提出来了,这里集中加以探讨。
我们这个时代与过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可谓日新月异,但是我们要深入一步,分析哪些方面变了,哪些方面没变?变化的程度到底有多大?这些变化对作为基础教育的中小学阶段尤其是义务教育阶段,意味着什么?
人们常常谈论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由科学转化为技术,再投入生产,然后进入人民生活的速度加快,周期缩短。但是,信息爆炸、知识激增,对于中小学基础教育的冲击有想像得那么大吗?作为人一生发展之基础的那些基础知识,其更新的程度有那么多,更新的速度有那么快吗?
我们这个时代正在日益技术化、现代化,信息技术深入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计算机、互联网、信息高速公路,新生技术一日千种。但是,对技术的发明与使用者——人的人文素养的追求,对人文精神的呼唤,不仅没有停止,而且在我们这个时代更加强烈和紧迫。
如今,创新,在社会进步的价值日益重要,创新成为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这一切要求中小学教育更加强调学会学习,注意在中小学阶段就为培养终生学习能力中的一些核心素质打下坚实基础,在中小学阶段就为培养创新能力的一些核心素质(如全面和谐均衡的知识结构、创新意识、科学探究能力、技术设计能力、鉴赏与创作能力,个性兴趣,等)打下坚实基础。但是,在中小学基础教育阶段,对创新能力的培养能要求到什么程度,强调到什么程度?创新教育在中小学阶段具有怎样的位置?
时代的确给我们的中小学教育提出了巨大挑战,课程教材不适应新时代要求的状况的确十分突出。而且时代的变化速度往往比人们所能预期的还要快很多。古代的人能预测将来人们能飞上天,潜入海。可是现代的人已经无法预测未来人们能干出些什么了。当我们坐在家中在互联网上制作自己的个人网页时,我们回忆两年前自己对未来的预测,感到有些方面的发展速度提前了十年。但是,这只是有些方面,尽管这些方面的影响不仅仅局限于这些方面,而是已影响到几乎人类社会生活的多数方面,而且还在继续发挥影响去渗透我们周围所能感受到的每一个方面。人们越来越感到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在社会生活中的价值,强烈要求在义务教育课程中加强技术教育(尤其是计算机教育),然而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
问题的另一个方面是,人类对许多人文精神的价值追求没有变,对真、善、美的追求没有变,对情感生活与道德生活、对审美生活、对探索真理等精神方面的追求没有变。反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的进步,人们对精神的追求更加强烈,更加执着,由于科技的进步更加高效了,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更加有条件了。
技术的进步首先为人们的精神追求提供了手段上的服务,同时也为人们的生活享受、欲望满足提供了手段上的服务。因此,也出现了人为物役,技术的使用蔗挡和阻碍了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追求,一叶障目,只求享受。(如互联网上轻易可得的海洋般的信息,为人们从事课题研究、文献检索,市场信息登记与搜集,提供与搜集艺术信息、教科文信息等提供了极大便利,但也使许多人染上网虫综合症。)
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对人文素养的强调,对人文精神的呼唤变得更加迫切和深刻。这一历史性的永恒主题在新的时代下不仅没有因其历史性而被淘汰,反而在新的时代因人文精神被冷落而变得更加紧迫,更加耀眼夺目。
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与教材,对于我们这个时代对人文精神、人文素养的强烈要求与呼唤,又应该作出什么样的反应呢?
上一轮义务教育课程教材十分重视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的培养,在几乎每门学科的教学大纲中都在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之外,设有专项确定思想教育目标。新一轮义务教育课程教材要在加强学习内容更新,加强信息技术的学习,加强外语的学习,加强创新能力的培养等等措施之外,继续加强人文素质的培养。而且还要力争在人文素质的培养方面取得一个更大的实质性的进步,进一步深入研究新时代所需要的人文素质的新特征、新要求、新内涵,各科渗透人文素质培养时如何才能更加自然、贴切、不生硬,等。
国外科学教育如今除了继续强调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外,越来越强调人文精神、人文素质的培养及二者的相互统一、相互促进、相互渗透。如他们课程中的许多科学探究活动和技术设计活动都十分强调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学会倾听”[一方面,要尊重他人的发言权,让别人把话说完;另一方面,要学会听出某个言论的言外之意(beyond the words given)]“学会理解”[一方面,设身处地从他人所处背景来理解他人的言行;另一方面,要学会分析与理解每一个行动或言论背后都有一个特殊的不同的原因或“故事”(story),如价值观、利益等]“学会交流”“学会评论”[评价他人观点前要先肯定其中的合理成分]“学会合作”“学会参与”“民主地生活与决策”,等。这些,是传统的科学课程注意不够的,值得我们研究。
总之,要全面客观历史地评价新中国第一轮义务教育课程教材,认真系统全面深入地总结已有的宝贵经验。接下来,我们的重点是认真深入地调查分析和研究:我们所处这个时代提出的新挑战、新要求,以及我们现行的课程教材在哪些方面已经不适应了,下一步我们应该进行哪些改革与创新,为什么要这么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