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二十八/二十九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基础教育 > 基教研究 > 专题研究 > 新课程改革 > 实践·探讨
“教改失败”应当慎言
2005-10-19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院 钟智

字体大小:

  在国务院有关机构发布“医改基本不成功”的结论后,杨耕身先生发表了《反思医改之后期待教改自省》一文(见8月9日《中国青年报》)。随后,汪强先生撰写了《可以说“教改基本不成功”吗?》一文(见8月12日《中国青年报》),廖祖笙先生撰写了《这串数据能否让教育部坦承教改失败?》一文(见8月18日《中华工商时报 
》)。三篇文章从不同的角度对中国的教育改革进行评论,得出一致的结论:中国的教育改革不成功。

  综合来看,三篇文章论证教改不成功的论据有以下一些:一是“一费制”没有真正贯彻落实,农村中小学乱收费屡禁不止。二是贫困大学生的比例较高,贫困生上学难的问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三是素质教育、减负等政策并没有落实,应试教育仍大行其道。虽然这三篇文章得出的结论是一致的,但笔者认为这三篇文章的作者仅凭一些片面的教育现象,就断言教改失败是不能成立的。三篇文章描述的现象确实存在,但仅凭这些就断言教改失败,则难免有夸大其辞、危言耸听之嫌。对教育改革的成败作出评价,应当以科学的方法、认真的态度来对待,方能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

  首先,不能从短期的效果来判断教育改革的成败。任何一项教育改革措施对教育产生的影响都是长远的,而短期之内则未必能充分反映出改革措施的效果,这是由教育自身的特殊性所决定的。如当前的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它的效果到底如何,我们现在很难作出评价,只有当现在接受新课程改革的学生升入高一级学校,甚至是在工作以后,我们才能根据这些学生的表现来判断新课程改革的成败。如果现在就对新课程改革的成败作出定论,则为时过早,不具有说服力。所有的教育改革措施均是如此,我们需要用长远的眼光来看待教育改革,切不能因为一时一地的成败,就对所有的教育改革妄下结论。再如上述三篇文章中提到的素质教育、减负等政策,我们不得不承认这些政策在某些方面确实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但是当我们几十年后,再回过头来看这些政策的时候,可能就会发现这些政策对于减轻学生的负担,提高学生的素质确实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虽然这些政策的效果可能不如预期的那么理想,但它确确实实对教育的发展起到了不可磨灭的推动作用,如果没有这些政策的出台,学生的学业负担问题、学生的能力发展问题则可能永远不会得到真正的重视。因此,我们不能因为素质教育、减负等政策在目前没有真正落实,就得出教育改革失败的结论。教育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不能幻想有任何灵丹妙药能在短时间内彻底根绝病症,而必须假以时日,循序渐进地加以调理,方能有效地推进教育改革。这也就要求对教育改革措施的评价不能急功近利、急于求成,不能仅凭某些改革措施暂时的受阻,就得出失败的结论。

    其次,要认识到教育改革措施没有落实的根源所在。一项教育改革措施的落实往往需要多方面的配套措施,如果配套措施没有及时跟进,那么教育改革的实行必将举步维艰、寸步难行。在这些配套措施中,有些是教育部门内部能够自行解决的,而有些则是教育部门内部无法自行解决,需要其它部门的协作与配合。例如要求学校实施“一费制”的同时,必须采取加大对学校的经费投入等配套措施,这样才能维继学校的正常运转。如果有的地方政府未能按照要求及时加大教育财政投入力度,那么“一费制”的实施则必然受阻,由此认为“一费制”的政策是失败的,则难免有混淆视听之嫌。我们必须分析清楚教育改革措施没有落实的原因,再对教育改革措施的成败作出判断,而不能将板子全打在教育改革措施身上。再如贫困生上学难的问题,仅靠教育部门是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的,需要民政部门为贫困家庭提供补助,社会为贫困学生提供勤工俭学的机会,多方合作、同心协力,这样才有可能从根本上解决贫困生上学难的问题。教育改革措施的落实过程是复杂的,我们必须对一过程有着清晰的认识,弄清教育改革措施未能落实的原因何在,明确责任主体,不能将所有的责任都推到教育部门头上。

    再次,判断教育改革成败需要采用综合的标准。教育改革措施所产生的效果往往表现在多个方面,因此,对教育改革措施进行评价也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采用综合的标准,这样才能全面、客观、公正地对教育改革作出评价。如果只站在某一固定的角度,“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则无法对教育改革有整体性的认识,其评价必然带有片面性。从教育改革措施的某些不良效果出发,就得出教育改革失败的结论,显然是没有全面地考虑问题,其结论是没有说服力的。此外,教育改革是由多项措施共同组成,如果仅凭其中某几条改革措施的实施不力,就得出整体教育改革失败的结论,其逻辑推论难以成立。唯有高屋建领、总揽全局,全面地分析问题,才能对教育改革作出令人信服的结论。

  对教育改革作出评价,需要从综合的、长远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必须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谨慎言之,切不可根据某些片面的现象,姑妄言之。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会诊新课改①】课改在破解难题中前行
· 新课改需要教研员做什么?
· 会诊新课改③课改:实施最重要
· 【会诊新课改④】课改:条件不是决定因素
· 【会诊新课改⑤】课改:年龄不是障碍
· 【会诊新课改⑥】课改:每节课都要多媒体?
· 【会诊新课改⑧】综合实践活动课不是“教”出来的
· 【会诊新课改⑩】谁来开发课程资源
· 【会诊新课改11】什么样的培训最有效
· 【会诊新课改(12)】校本教研的缺失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加强中小学校党建设工作
·做好普通中小学装备工作
·治理有偿补课和收受礼金
·高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