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合作·活动 > 中国大学教学
旋天颖 黄伟:大学本科新生研讨课的经验与分析
2016-07-14  《中国大学教学》  

字体大小:

  二、对开设好新生研讨课的建议--基于中国人民大学的经验

  从中国人民大学新生研讨课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新生非常渴望针对他们特点和需求的新生研讨课。作为进入大学后的一项全新体验,新生对于研讨课给予高度重视和期望。尽管新生研讨课在课程开设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如何合理安排课程时间,如何丰富授课形式、设置教学内容,如何增强教学实效以及研讨课开设效果的持续性及与后续课程衔接等,但中国人民大学面向全体新生开设、全部小班授课,教学方式灵活、教学内容复合多样等新生研讨课建设模式得到新生的认可,学生对研讨课的整体满意度也较高。新生研讨课基本实现了课程设置的目标。学生对于新生对研讨课在促进自身角色转变、掌握大学学习方法、增进专业认同、开阔学术视野、培养学术兴趣、密切师生关系等方面的作用表示肯定。总结中国人民大学新生研讨课的建设情况,我们认为以下经验可供借鉴:

  1. 课程定位

  中国人民大学的新生研讨课不同于一般的新生入学教育,也不同于一门学术性课程,而是将二者有机结合,是一种混合型的研讨课。课程与新生教育有效衔接,不重复班主任、辅导员和新生入学教育中可以完成或已经完成的工作,课程主题设置较为综合,但更多地偏向于解决大学一年级新生的学术性、学习性适应问题,突出研讨课设置的意义。其承担的职能包括:观念上,让新生正确认识大学、理解大学精神;方法上,让学生初步了解大学生存基本技能(包括时间管理、学习管理等);专业上,促进专业兴趣和知识兴趣,让学生了解专业及专业的发展;学术上,了解和尝试学术研究基本方法,通过与名师的接触,名师的“言传身教”,促进师生交流,让学生更多地沾染“学术气”。由于新生研讨课主讲老师同时担任新生导师,新生研讨课的各类活动不仅限于课堂,还延伸到课堂外,所以,不仅限于学术问题,新生其他问题通过这种方式都能得到有效的引导。

  2. 课程教学组织

  (1)授课地点。研讨课最为突出的特点就是互动性、参与性,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中心,因此需要营造师生沟通的良好教学氛围,因而适合研讨的教学场所是关键。建议研讨课安排在专门的研讨教室,或安排在活动桌椅的教室或会议室、学生发展辅导室等,如果使用教室,应避免使用传统的讲授式课堂教学布局,重新摆放桌椅,建立圆桌或其他更适合课堂讨论的桌椅布局。此外,由于新生研讨课形式多样,教师也可根据教学需要灵活改变教课地点,到教室外甚至是校园外完成课程研讨内容。

  (2)教学内容。新生研讨课课程内容建议包括大学生活适应指导、研究型学习适应指导、学科专业知识入门等几个方面。大学生活适应指导主要包括对大学的认知、对高中被动学习和大学自主学习方式的差异的认知,如何合理安排大学学习时间等。研究型学习适应指导主要包含自主学习能力培养,逻辑思维能力、沟通能力、协调组织能力、发现问题以及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等。学科专业知识入门可以以学科基础入门书籍或是专业相关的经典书目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从现实出发,从问题出发,学会选书、读书,学会思考,并从大一开始养成经典阅读的习惯。由于每个专业或班级学生情况不同,教师在确定课程主题时,可参考以上内容,根据学生需求自主确定。

  (3)教学引导。新生受中学阶段教育的影响,习惯于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对于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还比较陌生,加之大一新生尚缺乏对于专业领域的基本了解,有的学生不会提问,有的不敢提问,在教学参与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上明显不够,影响了教学效果。另外,学生可能提不出什么专业问题,但又非常关注许多关于人生、理想、职业规划甚至感情方面的问题,因此,教师的引导比学生所关注的问题更重要。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去寻求他们需要的东西(what they need)而不是他们想要的东西(what they want)。如杨慧林教授建议的那样,可“从关联于社会生活的学术话题入手,充分发挥优秀学者的学术示范作用,既为经师、又为人师,使学生从入校开始就领略人大的学术格局、感受名家的学术风采、获得纯正的学术熏陶,从而激发学生对人大的认同、对学术的敬畏、对学者的仰慕,培养并保护他们的学术兴趣,帮助他们'取法其上'。如此,则吃茶说法皆有禅机,举手投足都是引导”。

  3. 新生导师遴选、培训及激励

  (1)师资选拔。优秀的主讲教师是课程质量的保障。新生研讨课主讲教师应是长期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的优秀教师,要求政治立场坚定、师德师风良好、学术修养深厚、教学经验丰富、善于与学生沟通,保证研讨课主讲教师高质量、高水准。中国人民大学2012年聘任179位优秀教师作为新生研讨课主讲教师和本科新生导师,他们平均年龄为47岁,其中教授121人,副教授56人,讲师2人,有89人曾获教学奖励。

  (2)教师培训。研讨类课程设计及教学组织有一套相对独特的方法,如果研讨课组织不当,或研讨流于形式,或容易回到教师满堂灌的方式。因此,开好新生研讨课对教师要求较高。学校应加强对新生研讨课教师的教学法培训,加强教师之间的教学交流,以提高课堂教学组织的效率,提高教学效果。

  (3)教师激励。新生研讨课要做到全覆盖,核心问题是学校优秀师资每学年连续开课,所以学校的导向和激励政策非常重要。从中国人民大学的经验来看,因为新生研讨课难度比一般研讨课更高,在学生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也更为重要,因此,学校精心选择导师,并对于入选为新生导师的教师,由校长颁发聘书,增加导师的荣誉感。教师承担的新生研讨课除计算工作量外,学校配备一定的课程建设经费,并为有需求的教师配备助教。这些措施都有效地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保证了课程开设的质量和可持续性。

  4. 课程管理。

  (1)教学指导性大纲与教学规范的建立。开

  设好新生研讨课,必须建设新生研讨课教学大纲和教学规范,对课程目标、教学内容、课堂组织、教学大纲的准备、课程成绩评定、课程时间安排、课程教学效果评估等方面从学校或学院的层次提出原则性要求,以进一步明确教学要求,规范课程教学,指导教师教学组织。但由于新生研讨课新生群体的特殊性,教师在组织教学时,也可根据具体情况,参照学校要求适当调整相关内容。

  (2)新生研讨课评估与总结。虽然新生研讨课教学方式以指导为主,主题较为灵活,但作为一门计学分的课程,评估和总结是必不可少的要求。指导效果则需要以可测量的评估形式。在效果评估方面似不能单纯考量是否满足了学生的要求。中国人民大学第一届新生研讨课结束时也开展了学生问卷调查、学生座谈、教师座谈等多种评估方式,在新的工作方案中,学校还推出新生研讨课的过程评估,以保证课程持续改进。

  5. 新生研讨课与其他课程的衔接及课程效果的延续性

  研讨课在国内并不是一个新鲜事,但总体来讲,各大学研讨式课堂所占比例并不高。作为一所综合性研究型大学,新生研讨课只是一个引子,为新生在大学发展的道路上做了一个铺垫。大学开设的其他类课程也应该多采用研讨的方式,鼓励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鼓励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培养学生的学术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学术水平。这些课程与新生研讨课此呼彼应,形成合力,巩固新生研讨课的教学成果,逐步将新生研讨课的影响延续和扩大,使“每门课程都给学生提供探索获得成功的机会”[2]。

  参考文献:

  [1]龚放. 大一和大四:影响本科教学质量的两个关键阶段[J]. 中国大学教学,2010(6):17-20

  [2] 黄爱华. 新生研讨课的分析与思考[J]. 中国大学教学,2010(4):58-60

  (本文原载于《中国大学教学》2014年第2期)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大学新生“刷脸”报到 未来有望用于课堂签到
· 大学新生军训必备常识汇总
· 开学季坏人盯上这些新鲜菜 大学新生需防偷防骗
· 别给大学新生贴“标签”
· 大学新生入学准备须知
· 大学新生如何了解学校及专业?多看多打听
· 大学新生凭通知书买火车票可享优惠
· 财政部教育部给每位大学新生免费发放资助政策简介
· 大学新生入学已不止“三大件”
· 大学新生自选寝室:公示个人信息征室友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文献资料
·研究生课程建设加大
·教育法律修正案草案
·卓越教师计划改革项目
·《幼儿园园长专业标准》
·严禁任何形式就业率造假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