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CERNET > CERNET动态 > 业界动态
专家谈IPV6:未来唯一选择期待杀手级应用
胡 滢

    2005年4月,第四届“全球IPv6高峰论坛”将在京召开。而据全球IPv6高峰论坛组委会透露,一个世界上规模最大的“IPv6演示网络”-——IPv6ShowNET也将同时亮相。

    就IPv6的发展和应用情况,日前,IPv6Forum常任理事,天地互联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总裁刘东、思科(中国)技术总监刘永春以及“全球IPv6高峰论坛”主席LatifLadid共同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这将是一个技术、经济、行业融合的会议,会就商业模式的变化作一些前瞻性探索。”刘东介绍,与往界相比,本届“全球IPv6高峰论坛”不只停留在技术层面,更强调了应用以及服务,主题是推动IPv6的网络融合。

    IPV6是唯一选择

    “30亿个IPV4地址只是连接了全球10%的人,而想要把互联网的覆盖率从10%提升到20%,至少还需要380个A类地址,但目前只剩下82个A类地址。”LatifLadid介绍,中国目前的互联网覆盖率在7%左右,要想提高到20%至少需要101个A类地址,而即使达到这样的覆盖率,也是“三个互联网用户共享一个地址”。他表示,无论从网络需求、容量、规模、编址还是双向交流上看,IPV6都是唯一选择。

    “IPV6还可以降低网络管理成本,提升利润。”刘永春也表达了相同意见:“WLAN、3G等都是发展中的技术,如果不做3G,我们也许可以跳到4G、5G,也许可以找到别的方式,还可以活的不错。但只要互联网存在,还在继续发展,就必须走IPv6,这是唯一的一条路。”

    高速路上要跑中国车

    在刘永春看来,组建网络固然重要,研发适用于该网络的终端设备同样意义重大。“有技术并不代表有很好的网络,有很好的网络并不代表有很好的设备,有很好的设备并不代表有很好的应用,有很好的应用也不代表有很好的市场——这是相关联的。”

    “如果将网络比作高速公路的话,那么在IPV6这条平坦的高速路上,也应该跑IPV6的车,而不能只跑IPV4的车,并且这些车中一定要有中国制造的——我们不能拱手把这块市场让出去。IPV6的应用目前仅仅才是个开始,但就是因为这才是开始,我们才更需要抓住机遇。况且在技术方面而言其实并不复杂。不能只盯着路,还要盯着车。”

    杀手级应用尚未出现

    尽管IPV6代表了互联网未来的发展方向,但何时能全面取代IPV4,形成真正的应用,还需要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目前,IPV6的杀手级应用尚未出现。“这需要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日本是最早把IPV6应用到了游戏、应用开发竞赛等方面的国家,刘永春认为,由于IPV6地址具有全球唯一性,因此更适合点到点的应用。

    “最终决定IPV6是否被采用的是市场,而在其中用户起着绝对的作用。”如何用好IPV6这一技术,使之形成产业,是目前最受关注的问题。LatifLadid则预测,2005年将是IPV6最大的里程碑,而中国,则将是IPV6最大的推动力。

    链接:什么是IPV6

    现有的互联网在IPv4协议的基础上运行。IPv6是下一版本的互联网协议,它的提出最初是因为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IPv4定义的有限地址空间将被耗尽,地址空间的不足必将影响互联网的进一步发展。为了扩大地址空间,拟通过IPv6重新定义地址空间。IPv4采用32位地址长度,只有大约43亿个地址,估计在2005~2010年间将被分配完毕,而IPv6采用128位地址长度,几乎可以不受限制地提供地址。按保守方法估算IPv6实际可分配的地址,整个地球每平方米面积上可分配1000多个地址。

    在IPv6的设计过程中除了一劳永逸地解决地址短缺问题以外,还考虑了在IPv4中解决不好的其它问题。IPv6的主要优势体现在以下几方面:扩大地址空间、提高网络的整体吞吐量、改善服务质量(QoS)、安全性有更好的保证、支持即插即用和移动性、更好实现多播功能。

  
  

相关文章:
  • 对IP技术发展中一些问题的思考
  • 全球IPV6论坛主席谈下一代网络
  • 邬贺铨:机遇与挑战

  •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Copyright(c) 1994-2020 CERNIC,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