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二十八/二十九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教育综述 > 专家论述 > 专家对教育的论述
开发创新人才需打破产学研人事体制壁垒
2011-02-12    解放日报

字体大小:

  开发创新型人才,既要把握科技创新的内在特征,更要遵循创新型人才的成长规律,在开发模式设计上要有机衔接,既要发挥原有的体制优势和组织优势,更要正视并克服体制缺陷,构建全社会合力推进创新型人才的开发模式。

  要推动创新型人才开发模式的有效运转,关键是打破产学研之间人事体制壁垒,制定产学研之间人才柔性流动的激励政策,建立灵活、开放的教师、工程技术人员聘任体系。

  创新型人才是上海走 “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之路的战略支点。如何有效促使创新型人才的涌现,将是上海“十二五”发展的关键命题,也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事实上,创新型人才是一个综合培养和造就的过程,如果说学校的课堂教育是一次开发的话,那么,创新型人才的塑造更需要二次开发,那就是创新实践的培养。

  因此,开发创新型人才,既要把握科技创新的内在特征,更要遵循创新型人才的成长规律,在开发模式设计上要有机衔接,既要发挥原有的体制优势和组织优势,更要正视并克服体制缺陷,构建全社会合力推进创新型人才的开发模式。

  国际经验表明,创新型人才的有效开发是一种有系统、有规模的社会整体行为,几乎所有国际知名的创新型人才集聚区都是以企业为主体,并围绕大学和科研院所而形成的,走的是人才、科技和产业相结合的路子。一流研究型大学不仅帮助这些地区形成一个领先的研发集群,产生众多可转化的科研成果,而且源源不断输出创新创业人才和团队。如美国斯坦福大学带动的举世闻名的“硅谷”,成为推动美国新经济的发动机;麻省理工学院等一流大学支撑了128号公路两侧林地的高技术工业园区,带动了当地经济的迅猛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创新型人才开发必须放置到教育、科技、产业相结合的大循环中来考虑,实现以企业和产业为核心的人才资源整合,形成创新人才与主导产业相交融的良好生态。

  首先,应打破政府部门各自垂直管理、政出多门、资源分散的体制壁垒,形成创新型人才开发的工作合力。以日本为例,日本采取的是科技立国战略,作为该国科技政策“智慧库”的“综合科学技术会议”的地位高于政府其他部门,能够对科技政策进行统筹考虑,避免各自为政。因此,要理顺政府内部人力资源、教育、科技、财政等各职能部门的关系,突出人才政策与科技政策、经济政策的结合,实现人才培养、科技攻坚和产业发展的统筹安排,避免多头管理、“九龙治水”。同时,政府应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突出重点,关注重点行业、高端领域、优势产业的创新型人才开发。打造人才培训和科技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构建创新投入、技术研发、人才资源开发、信息服务、知识产权服务、人才保障服务等高效共享的服务体系,为创新活动和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技术支撑、培养载体和服务保障。

  其次,建立政府、高校、科研机构、企业、投融资机构等的会商机制,促进各相关创新主体协调、协商和联合行动,真正使创新型人才的开发和使用成为一种具有社会整体性的系统行为。通过会商,汇聚目标,统筹资源,培育具有显著竞争优势的产学研联盟,构建符合产业发展方向的大科研机制。上海是大学大院大所大厂的集中地,教育科技力量比较集中,应充分发挥政府统筹和引导作用,打破条块分割,撤除地区之间、部门之间、产学研等之间的藩篱,使各创新主体联系更加紧密。尤其要力促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以减免税等鼓励形式,挑选信誉高、责任感强、有竞争力的企业,与高校、研发机构等建立一批创新型人才培养基地,鼓励和促进高校与企业从自发、松散式的合作,逐步发展成为政府引导下校企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相互促进的有序合作,结合产业布局和功能定位,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积极为相关人才参与真实的科技创新和工程创新提供平台。培养基地要从形式合作走向实质性合作,大力拓展基地功能、丰富基地内涵,分门别类制定规范的基地管理实施办法,明确提出政府部门、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在产学研合作中的职责和评价标准,规范各主体的行为,激发校企紧密合作,促进创新型人才开发的内在动力。

  第三,促进人才工程与项目工程的有机交融,使重大项目成为创新型人才开发机制创新的有效载体。要加快组织实施重大科技专项,瞄准产业高端,聚焦若干科技含量高、产业关联度大、发展前景广阔的高端项目,并与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相结合,加大公共财政对战略高技术研究领域的扶持力度,形成项目、人才、资本、政策四位一体的互动机制。如以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新一代通信、核电设备、船舶和海洋工程、绿色制造等领域中的重点项目为载体,打造高层次的岗位和舞台,完善项目投资体系和结构,促使优势资源向关键项目和关键人才集中,实行专项评估申领、专项监督运行、专项审计验收制度,并在人才团队建设、财力配置、设备使用、项目经费分配等方面给予充分的自主权。在项目考核验收的同时,做好人才考核评价工作,结项时一并提交项目验收报告和人才评估报告,真正使项目工程成为人才筛选工程、培育工程、激励工程,使之成为集聚人才的强磁场,真正形成创新型人才的集群效应,并以集群效应催生更多的创新型人才。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要推动创新型人才开发模式的有效运转,关键是打破产学研之间人事体制壁垒,制定产学研之间人才柔性流动的激励政策,引导和规范高校、研究机构和企业等社会各界的联聘、互聘和兼职,推进教师、研发人员、工程师来源多样化改革,建立灵活、开放的教师、工程技术人员聘任体系。

  在一些发达国家,在产业界和学术界之间的“双栖”研究人员和教师比比皆是。欧美发达国家研究型大学主要是通过向企业转让专利和鼓励教师到企业兼职,来实现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因此,要制定和完善有利于人才向企业汇聚的政策,尽快建立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之间基本平衡的人才保障机制,给予在高校、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与企业之间流动的人员,在职务聘任、工资福利等方面无障碍地转聘和衔接,制定社保基金随被保人流转的办法,消除人才在企事业之间、公有制和非公有制之间流动的障碍,引导创新型人才向重点行业、关键领域和生产一线流动集聚。  (张子良 作者为上海公共行政与人力资源研究所公共行政研究室主任)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2019年创新型人才国际合作培养项目第二批获资助项目名单确定
· “创新型人才国际合作培养项目”获资助项目确定
· 创新型人才应“形神兼备”
· 创新型人才的关键是批判式思维
· 创新人才应“思考人类、适应时代、服务社会”
· 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教育强国的核心是培养创新型人才
· 国家改革完善博士后制度 培养创新型青年人才
· 河南师范大学"分类培养"模式造就创新型人才
· 南开大学校长龚克:创新的根本是培养创新型人才
· 北京拟立法建中关村人才特区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加强中小学校党建设工作
·做好普通中小学装备工作
·治理有偿补课和收受礼金
·高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