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二十八/二十九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教育评论
人工智能应成为促进教育进化的良药
2017-12-20  中国教育报  

字体大小:

  人工智能作为国际竞争的新焦点与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正在对越来越多的行业产生冲击。在教育领域,伴随着人工智能所蓄积力量的释放,人们不可避免地会问,教育本质会不会改变?学校是否会消失?教师是否会被机器人替代?这些问题体现了人们面对人工智能的危机意识以及危机意识背后的焦虑。而危机意识的出现,往往会是引发变革的前奏,笔者认为,之于教育行业而言,当前最急需的是转换思维方式,化危机为契机,认真思考更为关键的问题,什么才是真正的教育?什么样的学校永远不会消失?什么样的教师才具有不可替代性?

  在教育发展史上,技术一直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当前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技术井喷式发展,正在引导教育从封闭走向开放,在开放中进一步打破了权威对知识的垄断,加速了知识的老化,并在加速形成迅速膨胀的全球性知识库。但是我们看到无论外在的技术如何发展,教育有三点根本特质不曾改变,即教育是一项心灵事业,教育是一种情感体验,教育是一种智慧成长,既有心灵的相遇、相伴与相生,又有情感的交流、碰撞与激扬,还有思维的引发、提升与创新。

  当将人工智能作为一面镜子来审视教育时,我们会发现,关爱心灵,塑造品质,提升思维,促进成长,才是教育的本质,是教育这座大厦最为依赖的坚实基础。当然,在谨慎乐观的同时,还需要保持一颗变革之心,我们必须认识到,作为教育核心的学习这一要素正在被新技术深度改变:技术改变了人类活动的时空结构,改变了人们的学习方式;技术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表征形式,改变了学习者的认知方式;技术改变了学习资源的分布形态与对其拥有关系,改变了参与者之间的教育关系;技术提供了行为主体的智能代理功能,改变了学习的系统生态。那么,教育如何把握此次契机实现自我进化?“人工智能+教育”会引发怎样的变革?

  其实,《国务院关于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的通知》已经给出了回答,即利用智能技术加快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法改革,构建包含智能学习、交互式学习的新型教育体系。这一回答包含两层信息,一是新技术应该促进传统教育走向智能教育,二是智能教育变革的关键应该回归到培养人本身。笔者认为技术撬动的未来教育必须将“学生是如何学习的”视为必须直面的基本问题,赋予教学中学生异步学习合法地位并进行设计跟进,引导学习开始超越常规课程与课堂,并尝试与社会、生活进行关联,赋予学习更为广阔的内涵,着眼于每一个孩子一生的长度去思考当前教育的基本意义,构建新的学习生态。为此,需要尝试实现“四个转换”。

  一是从单一场景转换到完整情境。单一场景容易导致仅关注具体知识,忽视学科本质和思想方法,忽视学生独特个性化需求,忽视学生交互深度和广度。而完整情境则关注整体学习,以技术为线索,运用工具与策略,通过计算机化工具、网络工具、移动设备以及强大的软件共同创建一个多维的学习空间。

  二是从同一性转换到用户化。所谓同一性指的是同样的教材,同一个老师,同样的教学步骤,同样的学习内容,同样的考试,学生们齐步走,教师无法赋予每个学生个性化的指导。技术所带来的优势是用户化,用户化代表技术能够使得学习个性化,满足个人偏好,回应个体的真实需求。鼓励学生采取多样化的学习方法,提供多种手段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符合每个学生的学习实际、学习偏好以及独特的天赋。

  三是从传统的灌输模式转换到即时交互模式。技术的交互性为改变学习带来了更多可能,交互是一种双向互动的活动过程,技术使得课堂中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媒体之间可以进行多维交互,在互动过程中学生完成知识意义的建构。

  四是从教师控制转换到学生控制。从根本上讲,学生是通过个体学习实现成长的,当学习的控制权从教师端转向学生端后,会激发学生的学习使命感,并进而引发真正的学习。

  一言以蔽之,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对于教育而言的确是现实版的“狼来了”,其应对良策绝不是陷于生存焦虑中而自怨自艾,而应是基于危机意识的不断反思,并逐步走向自我完善,让人工智能成为促进教育进化的一剂良药。(王凯 作者系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课程中心副主任)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人工智能或重塑教育范式 学者:标准化教学变个性化学习
· 人类智能与人工智能的区别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指南:为生成式人工智能制定"行为规则"
· 英国明确人工智能应用于教育的立场
· 推进人工智能与产业紧密融合
· 一场关于人工智能的大讨论:用互联网治理方式来治理人工智能
· 学位法草案初审:利用人工智能代写学位论文等行为或被撤销学位证书
· 生成式人工智能如何规范应用健康发展?
· 人工智能+教育有哪些应用场景?
· 张人禾院士:科学智能已成人工智能重点发展方向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文献资料
·研究生课程建设加大
·教育法律修正案草案
·卓越教师计划改革项目
·《幼儿园园长专业标准》
·严禁任何形式就业率造假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