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 返回首页
回应“钱学森之问”:让孩子成为完整的“人”
2013-01-23 光明日报

  “钱学森之问”这一经典问题——“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多年来一直为社会各界所关注,教育者们更是围绕此问不断反思、探寻、求新、创造。2012年12月,“第四届中国智慧思维学术研讨会”踏雪迎风举办,教育界人士再度聚首,围绕“创新人才培养”、“智慧学校创建”等问题,试图为破解“钱学森之问”作出新的尝试。

  钱学森曾说过:“人才要熟悉科学技术体系,熟悉哲学,理、工、文、艺结合,有智慧。”与会专家们意识到,在钱学森看来,人才培养与发展智慧早已联系密切,中国教育培养出的杰出人才,不仅要学会知识技能,更要具有较高的、全面的、内在的智慧。

  “智慧”在《辞海》里的意思是“对事物能认识、辨析、判断处理和发明创造的能力,犹云聪明。”中国教育学会前会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顾明远解释“智慧”在这里的两个涵义:一是指能够认识人和事物的本质、辨析其是非曲直和发展变化、判断处理其矛盾等等;二是指能发明创造,包括发现事物发展的新规律。

  智慧不是天生,而是需要培养的。89年前,鲁迅在北师大附中作了题为“未有天才之前”的演讲,就说,要培养天才,首先要有泥土。有了智慧的教育,才能培养出杰出人才。

  那么,什么才是智慧的教育?如何才能在大众中发展智慧的教育?教育者应如何开发青少年儿童的智慧?

  让童年放飞于自然的天空

  开发青少年儿童的智慧,首先需遵循自然规律。各地探索智慧学校建设的一线教育者们对此达成了高度认同。他们认为,遵循自然规律,就不能拔苗助长;就要顺应青少年儿童成长的阶段和个体特征;就要将教育融于生活,将生活融于教育,帮孩子养成一生受用的好习惯;就要读懂学科,读懂课堂,让孩子的睿智自然生发、流露。

  一个现象在今天越来越普遍:许多家长和学校都希望孩子“更早起跑”,从而过早或过量地对他们进行知识灌输。北京西藏中学副校长罗飚谈到了在很多学校看到的情况:刚上一年级的孩子,学校开设的必修课除了语文、算术,还有英语、管乐、五线谱、绘画、软式网球,周日还要学习剑桥英语。这样,孩子们每天至少得写作业两个半小时,还不算听英语的时间……但在专家们看来,知识并非学得越早越好,也不是越多越好。顾明远教授强调,早期教育对开发儿童的智力确实是很重要的,但这种开发并非让孩子过早地识字、算数。智力的开发是阶段性的,也是多方面的,包括认知能力、特别是非智力方面的能力,如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认识自然界的事物、培养与其他小朋友交往合作的能力、培养阳光开朗的性格等等,要在活动中、游戏中自然地获得这些能力。过早地小学化,会压抑孩子们发展多方面能力的空间和兴趣。

  同时,知识不等于智慧。美国芝加哥大学心理学教授那希本认为,知识是智慧的基础,但绝不是智慧的全部。智慧教育,以启发、方法、自主发展等为核心,要注重让学生去思考、去发展、去创造,绝不应该用大一统的模式,简单地用考试分数来衡量孩子的进步。知识要变成智慧,就需要活学活用,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产生疑问和矛盾,在解决疑惑和矛盾的过程中激发智慧。

  童年是属于大自然的,不管哪种形式的教育,只有落实到自我教育、自主发展,才可称得上真正有价值的教育。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曾说:“只有在真诚、理解的师生人际关系中,学生才敢于和勇于发表见解,自由想象和创造,从而热情地吸取知识、发展能力,形成人格。”因此,遵循自然、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主发展,才是遵循自然规律的深度的、本真的体现。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邮箱:gxkj#cernet.com
微信公众号:高校科技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