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 返回首页
聚焦高校科技成果转换
2016-04-27 光明日报

中国高教学会副会长陈浩

北京理工大学党委书记张炜

中国工程院院士毛二可

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副主任李建聪

中国农业大学副校长李召虎

北京交控科技董事长郜春海

北京理工大学资产公司党委书记戴斌

科技成果转化在多个领域大有可为。新华社发

科技成果转化在多个领域大有可为。新华社发

  编者按: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是一个老话题,而随着党和国家一系列推动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政策法规的出台,这个老话题带给了我们新的机遇与挑战。本期教育沙龙,我们邀请这一领域的研究者与实践者共聚一堂——

  科技转化环境正在好转

  李建聪:简单回顾一下最近几年关于科技转化的几件大事:前几年推进中关村等国家自主创新试验区的建设是这一轮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改革的前奏,2014年财政部、科技部、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布的关于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分配管理的文件,拉开了改革的序幕,随后在2015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发布。全国人大修改了《科技成果转化法》,于去年10月1日正式实施。这个期间,国务院及各部门出台了许多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政策。总体来讲,这两年国家高度重视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问题,其外部环境跟以前比是好多了,至少纠正了前几年各部门政策互相打架、无所适从的局面。这体现了国家层面的清晰意图,主要是要解决科技经济两张皮的问题。在目前这个阶段,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具有特殊的意义,国家寄希望以科技力量去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新的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经济发展。因此,现阶段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可以说是“国之大计”,非常重要。

  张炜:新修订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以及国务院的相关规定,在政策上有不少新的突破。对于高校来说,一是扩大了自主权,这将加快成果转化的速度和效率,同时也对成果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二是明晰了产权和利益分配,为办好学科性公司提供了政策依据,也对优化成果转化投融资模式、健全市场导向机制提出了新要求。三是对领导人员转化科技成果进行分类管理,坚持了按劳分配原则和从严管理要求。

  戴斌:从2010年的中关村先行先试,到去年《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及国务院刚颁布的《若干规定》,这一系列的改革举措,最突出的是,在法律和政策层面上,国家对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给予了足够的保障,同时也实现了“彻底放权”、“完全让利”,简单来说,只要科技成果的国有属性不改变,从政策上来说,能想到的,都给了,在利益方面,能让的,都让了。我们感觉这个改革的力度、深度、广度是前所未有的,表明了党和国家对科技成果转化的高度关注,这是高校、科研院所以及科技人员发展的一个新机遇。

  制约科技成果转化的因素仍在

  李建聪:总体来讲,现在科技成果转化的环境好多了,但目前制约和约束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体制、机制性障碍是不是都消失了?恐怕也不是。当前需要进一步优化环境、改革体制机制,以及进一步加强政策协调和落实,使“改革的红利”能够兑现。

  从科技成果转化的现状来看,还有一些不够协调的地方。大家看到在这个领域,各部门都在忠实地履行自己的职责。科技口是“冲冲冲”,不断出台鼓励性刺激措施;而国资口是“守守守”,严防国有资产流失;纪检口是“抓抓抓”,违纪、违法的当然要纠正;一些大学校长是“等等等”,由于成果转化涉及利益关系复杂,大学领导担心冲得太快容易犯错误;而一些大学教授则是“躲躲躲”,希望远离监管。在目前情况下,科技成果转化工作要实现政府意图还需时日。

  戴斌:在实践当中,我们感觉到政策的制定是关键,但最重要的是能否落地,比如说现在的奖励政策包括科技成果转化法中一些关于奖励的新规定,其实在十年前都已经有了,为什么当年有这些政策,到现在还要再次制定?并且还要先试点再推广?不是政策问题,是政策落实的问题。在这些改革新政策的落实中确实会遇到很多问题、也确实有一些关卡,仔细分析“卡”在哪里:首先一点,不是人为设定的,不是政府部门不作为、卡着你,而是因为政策、制度不配套,还存在国家各部门文件要求不一致、甚至冲突,新的改革措施出来了,但是其他相关部门的制度没跟上,导致新政策与原有的相关政策不一致,或者是新问题,根本就没政策。诸如税收问题、国有资产监管问题等等。另一方面,放权要全程,不能前面放权了,后面还是照旧严管,比方说,国家已将科技成果投资入股的审批权下放给高校、科研院所,并且收益全部归单位,但是学校批完了之后,这部分科技成果变成股权以后,对股权的管理和处置,又回到国有资产管理体系之内,要按照原有的程序、权限、方式进行管理、处置,就已经不属于高校权力范围之内,要保值增值,也要把收益的10%上缴国家作为国有资本经营收益。

  陈浩:应该说,政策现在大的思路有了,有些还没有转化的政策,从政策到法规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李建聪先生概括为“冲冲冲”等等,都是很实际的。正是因为这样的困境,要创办公司,有些好的老师就面临选择,要么在公司里任职彻底离开学校,要么就回到学校去。这等于是高校一方面引进高层次高水平的人才,一方面又在流失。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邮箱:gxkj#cernet.com
微信公众号:高校科技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