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 返回首页
哈尔滨工业大学:追逐航天梦的脚步从未慢下来
2016-04-25 中国教育报

追逐航天梦的脚步从未慢下来

——哈尔滨工业大学与中国航天事业的深厚情缘

  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中国人迈开探索宇宙的第一步。

  自今年起,每年的4月24日是“中国航天日”,加注了红色标记,日历簿上航天梦的脚印在延展。

  杨柳吐绿的4月,哈尔滨工业大学的校园沸腾了,科普讲座、展馆参观、交流座谈,一系列纪念活动让中国梦、航天梦的光芒闪耀在每一个空间。

  “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1958年5月17日,毛泽东主席的一句豪言挥动了全国人民的飞天梦想。

  学科调整、专业设置,从1962年起,肩负历史使命的哈工大走上一条具有航天特色的综合发展之路。时光流转,不管如何风雨飘摇,哈工大人追逐航天梦的脚步从未慢下来。

  50余项研究成果应用到载人航天各领域

  有“大家伙”的实物,也有小巧的模型,1986年建立的航天馆就像一部档案史,真实记录了哈工大在中国航天事业中的每一次付出。

  航天器、发动机、导弹、火箭,这些或庞然或精巧的实物、模型展品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简要的文字和恢弘的图片记录了哈工大与中国航天事业同呼吸共命运的奋斗史。

  深空探测、神舟号系列、小卫星和天神对接……哈工大人在这些领域作出的突出贡献让参观者肃然起敬。

  从“神舟一号”到“神舟九号”,哈工大都参与了相关研究工作,到目前为止,已有50余项研究成果应用到载人航天的各个领域,前后有500多名教师和技术人员参与其中。

  哈工大航天学院飞行器设计专业2016届博士毕业生周啟航,一早就来到航天馆。“在哈工大学习的这6年已经记不清来这里多少次了,现在闭着眼睛都能知道每个展品摆在哪个位置。”马上毕业离校的周啟航对这里的90多件展品有着特殊的记忆和感情。

  怀着童年时代对航空航天的热爱,2010年周啟航考取了向往已久的哈工大研究生。2011年,24岁的周啟航参与月球车理论样机的地面试验项目,“第一次把理论知识变成看得见的实践操作,那份激动与自豪无以言表”。也是从那一刻,周啟航对自己承诺:献身航天事业一辈子。

  小卫星的研发成功让哈工大人“牛上天”

  首个“中国航天日”不能在校园里度过,这让出差在外的航天学院院长曹喜滨多少有些遗憾。“由航天日和卫星,我想到自己25年来投身航天事业的经历。”曹喜滨是土生土长的哈工大人,本硕博学习、工作的时光都是在这片校园里度过的,亲历并见证了哈工大和小卫星的“恋爱史”——

  1995年,哈工大会聚了一批来自飞行器设计、力学、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自动控制等多个领域的尖端人才,着手开展小卫星研制。

  1997年,哈工大承担了国家863计划支持的重大项目“试验一号”小卫星的设计与研制工作。

  从2004年开始,哈工大先后成功抓总研制并发射“试验一号”“试验三号”“快舟一号”“快舟二号”“紫丁香二号”卫星,创下国内高校研发小卫星五战五捷的纪录……

  2004年4月18日23时59分,在群山环抱的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伴随一声地动山摇的巨响,“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喷射出熊熊烈焰,携着哈工大牵头研制的“试验卫星一号”飞入浩瀚太空。

  “在哈工大,诞生了我国第一颗由高校牵头自主研制的有明确应用目标的微小卫星。”时任总设计师的曹喜滨清晰地记得那一刻,“小卫星的研发成功让哈工大人‘牛上天’!”

  十年弹指一挥间。2015年9月20日7时01分,长征六号运载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升空,成功将20颗微小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开创了我国一箭多星发射的新纪录。

  重12公斤的“紫丁香二号”是这20颗卫星中的一颗,也是哈工大的第5颗卫星。不同的是,“紫丁香二号”作为我国首颗由高校学子自主设计、研制、管控的纳卫星,凝聚了哈工大航空宇航与科学技术、力学等8个学科的本科生、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累计吸纳40多名学生参与设计与研制,平均年龄不到24周岁。

  “从最早仅仅有书本知识,到后来在国内高校中成功发射首颗卫星,再到现在进军绕月编队卫星,哈工大的卫星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大到强,这个过程很艰难,由此也能看到国家航天事业发展的缩影。”曹喜滨言语中透着对航天事业的深厚情结。

  有“航天”的地方就有哈工大人

  哈工大与中国航天事业有着注定的缘分,几万名优秀毕业生默默奉献在中国航天领域。

  1970年4月24日,就是哈工大毕业生胡世祥按下“东方红一号”卫星的发射按钮,驻留了这庄严的历史一刻。

  胡世祥1965年从哈工大导弹自动控制专业毕业后,进入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测试站工作。作为中国火箭发射权威,胡世祥几乎参与了中国所有火箭及导弹发射,被誉为“发射将军”。

  从第一颗东方红卫星,到神舟号系列飞船,再到举世瞩目的“探月工程”,哈工大人在中国航天史册上留下一串英雄的名字,书写了一页页辉煌的篇章。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孙家栋,“神五”发射时任载人航天工程总指挥的李继耐和副总指挥胡世祥、栾恩杰,“神五”飞船系统总指挥袁家军,长征二号F火箭总设计师刘竹生,“神六”飞船系统总设计师张柏楠,“神六”飞船系统总指挥尚志,航天科技集团副总经理、探月工程副总指挥马兴瑞,火箭发动机和工程热物理专家庄逢辰,“长征四号”运载火箭总设计师孙敬良……这些载入航天史册的名字都是哈工大校友。

  立足航天、服务航天的坚定信念让哈工大在航天事业中步履稳健。“哈工大的学子们,没有辜负母校的培养。他们像早上的露珠,折射着绚丽的太阳,烘托着伟大祖国,使她更加绚丽、辉煌!”作为杰出校友,胡世祥将军在哈工大建校9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发言感慨万千。

  哈工大没有围墙、没有大门,门口一块花岗岩上面写着毛主席字体的“哈尔滨工业大学”,市民称为“马路大学”。

  在中心广场,“规格严格,功夫到家”的校训石与不远处以“星际旅行”为主题的“哈工大星”纪念雕塑相映成一道风景,似乎在诉说着哈工大与中国星空探测的不解之缘和哈工大人所作出的突出贡献。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邮箱:gxkj#cernet.com
微信公众号:高校科技进展